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法治与目前中国法治的基本态势

第二讲 法治与目前中国法治的基本态势

第二讲法治与目前中国法治的基本态势当代文明的三种基本形式: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制度文明的主流形式是法治文明。

1997“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决策做出。

是巨大的进步,但同世界相比十分落后。

既是伟大的历史性跨越,也可视为耻辱的记录。

世界主要法治国家完成法治建设的主体时间不超过30年。

1979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一次性通过七个法律,这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开始,至今已有32年,仍为建成法治国家。

从1997年正式决策开始,也已有14年,但法制建设的道路走了远不及一半。

一、如何认知法治1、法治是今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真实存在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是真实存在物。

法治理论学说是法治实际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中国的法治实际生活落后,因而法治理论学说也落后。

中国人对法治这一生活方式缺乏真实感受。

亚里士多德:法治就是法律能得到良好的实行,且实行的法律是良好的。

他的法治观点的弱点即是没有给法治一个说得过去的说法(因为当时人类法治文明刚刚起步),但中国学者仍在引用其观点。

2、认知法治的两个出发:从中国法治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国人的实际情况出发。

人治个案:5·30事件/半夜鸡叫2007年5月30日,中央政府财政部半夜突然提高印花税,被认为是当代人治经典案例。

原因:①在法治条件下,税的问题应由权力/立法机关决策和解决;而此事连政府都不出面,只让其职能部门解决。

②在法治条件下,涉及大范围投资主体的税的问题应经过反复开会审议、广泛举行听证等决定;而此事不仅未经这些程序,而且还在半夜偷偷进行,“暗箱操作”。

③在法治条件下,涉及大范围投资主体的税的问题,投资主体对国家可能提高印花税应有清楚意识,并能做出自己的决策,即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此事让人毫无准备,毫无还手之力,任人宰割,使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

④人治即权力站在法律之上,不受法律规范、招呼的治理方式;人治即权利站在法律之下,不受法律尊重、保护的治理方式。

另外,政府在股市大跌后,不仅未采取任何救市举措,反而把责任推到投资者身上。

3、当代法治要义:(1)法治是阳光之治、明朗之治,以一整套法律制度为依据,解决国家生活的全部问题和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而这套法律制度是对任何人开放的,是可见的。

(核心要义)①法治的治理依据是阳光的、明朗的,是一整套法律制度。

不能靠几次会议、个人讲话等解决问题(如果按此治理,人民就不可能是国家的主人,只能处于被治的状态,“给什么就接受什么”,给错了人民买单)。

②法治的治理范围是阳光的、明朗的。

范围:国家生活的全部问题要依法解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范围内举手投足都要以法为据);社会生活的基本问题要依法解决(普通人不需合法,不需依法办事,只需不违法)而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这两点常常相反:纠察队、拆迁队常常半夜突袭;公民上访常常被告知无法可依,不予办理。

不是所有社会问题都是法律问题。

社会基本问题包括:社会基本秩序问题、社会基本公正问题、社会基本利益问题。

法未禁止的,都是可为的(有害社会的除外)。

科学发展观写入法律合适吗?法是制度范畴,只对已然行为;科学发展观是意识形态范畴,在行动前已指明方向 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③法治是开放的,其治理根据是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的。

(2)法治是可以让人们有预期的治理方式,是可以让人们从容生活的生活方式。

人们可以清楚知道,作为或不作为有什么后果,与自己有什么联系,则人的生活是清晰的、有把握的、安宁的。

法治不仅仅是一种制度环境,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

法治状态下,公民只要不违法,又没有遭遇突发事件,就是安全的;非法治状态下,人无法预期未来,是不安的。

(3)法治是可以让人们在相当大程度上掌握自己命运的治理方式。

(4)法治是权力站在法律之下、接受法律规范、听从法律招呼的治理方式;是权利站在法律至上、受到法律尊重、受到法律保护的治理方式。

二、澄清中国人的法治理念误区1、把法治理想化“正义的体现、公正的象征、民主的表现、文明的推动力量”法治是多面的,还可能扼杀正义、泯灭公正、破坏民主、颠覆文明。

在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弘扬法治中的积极因素,遏制法治中的消极因素,尽量消除法治中的错误因素。

2、法治就是有法、讲法、重视法、依法办事,人治就是没有法、有法也不讲法、不依法办事法治与人治的区别不在这些,而是在法治的四个要义。

中国历代王朝都讲法,也有领先世界的完备法典,且刑法实行很好,但是是人治。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不是现代法治要义,古代帝王也能做到这些。

法治不是有法、用好法就行了,若仍是为了封建目标,而不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权利服务,就不能算作法治。

以人治的套路搞法治、披着法治的外衣搞人治,是中国法治中的极大危险。

“党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说法不妥。

例如:党的领导人换届,属于党的活动,不属于宪法和法律范围内的活动。

三、中国法律制度的规模状况1、中国目前有236个法律美国法律制度完善,法律规模很大,平均每年制定106部法律;西欧老牌法治国家也很完善,比如法国虽然法律不多,但是是法典国家,《法国民法典》2280多条;香港是当今世界最成熟的法治地区之一,有1100多个判例法,830多个制定法,共2000多个法律内地建成法治至少要大于香港法律规模,按现有建设速度看至少要上百年,由此可见中国法治建设走了许多弯路。

2、我国法治建设走了巨大弯路的原因:(1)理念上:①中国人民对法律制度规模问题一无所知,各种政策、文件以及学术界对法律制度规模问题未置一词。

有关文件只讲法律体系概念,仅仅“触及”规模问题。

②不仅对法律规模问题理解不够,而且还有反方面论断,如“立法膨胀”。

解决办法:提升学术界质量,解决理论问题。

(2)体制上:现行立法主体和制度无法胜任中国法制建设。

①最高立法机关全国人大每年只开一次会议,10天左右,没有从容的立法时间;②全国人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议会(3000多人大代表),分成若干代表团、小组,无法正常开会;③人大代表成分复杂(党政军领导,社会各界人士),大多不懂法;④全国人大在法律上是国家权力机关,但事实上没有权力(中国政治文化特点),受政府制约(法律上人大产生政府,但人大的经费要向政府要)。

解决办法:①改革会期(一年六次);②改革规模(从3000人缩减到五六百人);③人大代表专职化(职责与职权对应);④实现由纸上的权力机关到事实的权力机关的转变。

注意:法律实行的好坏不看法律的多少。

“立法膨胀,有法不依”×四、中国法律制度的质量状况1、界定中国法律质量中国法律界十几年的说法:“要良法不要恶法”(亚里士多德:法分良恶)事实上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往往是以其中一种为主,良恶之间有广阔的中间地带。

首先,中国之法不是良法;但是,中国今日之法绝非恶法。

中国之法是“笨法”:不具备可实行性。

2、例子:(1)1995,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立法,在北大进修半年,提问:禁止/严禁×;应当/必须×法律不应带情绪,用词应统一。

禁止有两种:一般、严格。

(2)《婚姻法》中规定“夫妻双方必须对对方保持忠实”。

①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界线;②完整的法律规范至少应包含两个要素——行为模式和后果模式,而中国绝大多数法律条文不完整,只有行为模式而无后果模式;③“忠实”的概念模糊。

语言文字分为专业语言文字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文字,专业语言文字能写入法律文本;生活语言文字可再分为能够解释清楚的和解释不清的,前者能写入法律文本而后者不能。

“忠实”就属于后者。

(3)参与讨论《妇女权益保障法》,自认为不需要:①农村没人管;②城市不需要。

该草案以瞎扯为基调,要求妇女“自尊、自爱、自立、自强”①混淆了法律和道德的界线;②这不是保障权益方面的,与该法律主题不符;③要求太高,无法施行;④已规定了法律义务,却没有下文,没有说明违反了将如何处理;⑤“四自”的概念模糊。

法律中能不能写“四自”这种东西?写了有用吗?最终“应当”应改为“提倡”。

3、中国法律质量差的原因:(1)很多立法者都是不懂法的人。

应实现立法职业化,立法人员职业把关(司法已实现)。

现在立法“咨询专家”,但专家意见是否被采纳仍取决于权力部门。

(2)立法技术很落后,不被重视,尤其是语言文字技术。

中国成文法历史悠久,成文法的关键在于语言文字。

法律起草者应是立法语言文字高手。

①听说话;②看文字中有无陋习;③连词;④多种方式表达同一意思;⑤“气”。

注意:法律制度只能反映科学、生活,不能对科学下定义。

五、中国法律制度的实行状况1、标准:①看具体法律制度是否都被实行;②看法律部门实行得怎样(整个法律制度体系中各个方面各个部门的实行状况);③最重要的是看法律是否在司法机关办案时被援用过。

2、实行状况:不容乐观①刑法实行得最好(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秩序问题);②民商法实行不平衡(地区上东部好西部差,时间、条文、案件上也不平衡);③经济法更差些(计划居多);④社会法弱(欧洲好于日本好于美国,中国刚起步;主要是民生问题);⑤行政法最差(主要解决行政管理和管理行政问题;中国一向“依权行政”,缺乏“依法行政”;很难实现民告官);⑥宪法未被实行(未能进入诉讼领域,违宪的法律责任不能得以追究;不作为办案根据就没有法律的作用)。

例如:最高法院曾明令禁止各法院援引宪法办案。

山东省曾上报最高法院要求援引宪法办理侵权案,最高法院批准了,但此案并不该用宪法(只有违宪才能用宪法)。

宪法与普通法的区别:宪法中医药解决权力分配问题,普通法解决权利问题。

法律中哪些实行过(进入诉讼领域,作为办案根据),哪些没有实行过(有2/3都没有作为办案根据)。

20多年来,在大城市的法院引用过的法律通常不超过五六十个,其他法院引用的法律不超过30个。

结论:中国法律制度实行状况局面严峻。

3、中国法律实行差的原因:(1)立法方面(首要):立法质量低,“笨法”占主流。

(2)政府方面:不仅是行政机关,也是最主要的立法主体,还是专门的执法主体。

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强悍的政府,抢占了司法机关的地盘。

“大政府小社会”,政府“治人”,高于法律;法律不是服务社会、保障社会的工具,而是管理社会的工具(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人治体现。

应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是“大社会小政府”,法律制度是政府用来服务人民同时约束自身的工具。

中国政府完全退出执法领域时,中国法治就差不多了。

(3)司法方面:司法应是法律实行的最主要力量。

①司法弱势(不能独立)没有财权审判委员会的设立;政府委员会、公安局长(行政部门,法律地位低)领导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中国司法机关产生于人大,受党、政府管理,承受来自三方面的压力。

司法行政化——上级法院事实上领导下级法院(法定不能)②司法腐败中国司法是世界上少见的腐败的司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