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目的1.背诵2、3段.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了解骈文的两在特征—对偶与用典,进行文言仿写训练.3.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基础,熟读本文直至背诵。
2.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教学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介绍滕王阁,介绍王勃及写作背景,借助注释疏通课文,初步感知骈文的特点、感悟王勃怀才不遇的感慨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大地上,积淀了五千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亭台楼阁比比皆是。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
那么有谁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呢?……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唐崔颢《黄鹤楼》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王勃、《滕王阁序》写作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说到王勃,我们就会想起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
他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16岁授官朝散郎,后因事被逐,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
26岁时,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
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2.关于滕王阁滕王阁面临赣江,处于赣江和抚河交汇处。
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都督时,以封号为名。
三.播放课文录音初步感知全文。
……1.听完全文,给我们第一个感觉是这篇文章在句式上采用大量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大量用典,而且词藻华丽,节奏鲜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早给骈文特点作了总结说:“铺采离文,体物写志”,即写景抒情,借物言志。
2.根据这样的特点,我们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写景、抒情。
该怎么分?1—2段:描写滕王阁美景3—4段:抒写人生感概因为这是一篇作诗序言,因此在第5段,诗人就交代了写这篇序言的情况。
课文就可以分成这样三段。
四、反复朗读课文,力求读准:让学生自己搭桥过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碰壁”后予以引导,记忆尤深。
例如,骈文的七字句和诗句节奏不同,诗句的节奏一般是四三,而骈体文七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三四、三一三、二五、四一二、二三二等,所以下列文句节奏应是:A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B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C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帷暂暂驻。
D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引导点拨后,举一反三,学生自会读出语感,有所感悟。
第二课时下面我们学习第1、2段的内容。
3.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文字。
……4.说说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1)点出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2)描述滕王阁雄伟的地势:星分翼轸……控蛮荆而引瓯越。
(3)描述滕王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俊采星驰。
(4)描述滕王阁正在举行的盛会:台隍枕夷夏之交……王将军之武库。
归纳:这段文字概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最后一句是谦恭的话,表明自己年纪轻轻就有幸参加这次盛会。
棨戟qǐjǐ懿范yì襜帷chānwéi 笺jiān5.完成第2段的翻译。
……骖騑cānfēi 汀渚Tīngzhǔ闼tà甍méng 孤鹜wù6.说说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描述了哪些内容?并能找出相关文字。
……(1)点出时间: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2)多角度描写了滕王阁在秋天里的景致。
四.注意下面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襟(带):本义是衣襟(衣带),这里是以……为襟(以……为带)的意思,意动用法。
下:使……下,使动用法。
雾(星):像雾(像星),名词作状语。
枕:以……为枕,意动用法。
夷夏之交,东南之美:南方和中原的交界处,东南地区的才俊。
这里的“交”、“美”都是做名词用,翻译为“交界处”“才俊”。
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定语后置,雅望之都督阎公(懿范之宇文新州)。
之,这里起提宾作用。
序:季节。
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
上(下):向上(向下),作状语。
骇:使动用法,使……惊骇。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判断句,城市繁华,里巷遍地,都是钟鸣鼎食的人家(大船堵塞渡口,都是青雀黄龙雕饰的豪华船只。
)五.朗读并背诵第二段第三课时主要内容:翻译第3、4、5段;掌握文言词句;初步理解王勃所发的人生感慨。
一.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骈文,题目和作者分别是:《滕王阁序》王勃课文第1、2两节主要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风貌、与会人物,深秋时节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气象。
学生朗读一遍。
二.翻译第三、四、五段。
今天我们来学习后面三段文字,看看作者透过前面的铺垫,引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1.先结合课文注解、《词语手册》和翻译本,翻译第三段。
2.同学们找找看,这里哪一句话是作者由描写转到抒情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觉:觉得,感觉。
识:认识,了解到。
3.王勃抒发了哪些感慨?……(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2)怀才不遇,功业无成之悲: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3)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北海虽赊,扶摇可上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好,下面我们翻译第四段。
王勃在这段话中又发出了哪些感叹?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5.好的,下面翻译第5段。
这段文字写自己应命作诗,有幸与会的心理,是谦逊的说法。
三.归纳:这三段文字主要是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来写的,通过前面对滕王阁景色和盛会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复杂的人生感慨,完成了由景到情的转化,文章也从原来的叙述、描写深入到了抒情、议论,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下面请同学们朗读第3、4、5三段。
第四课时主要内容:理解王勃所抒发的人生感慨并探索感慨的原因;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欣赏部分写景诗句。
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一篇骈文,大家来回忆一下作者和题目:出示一些学过的文言知识,请回答:(1)注意读音和写法鹤汀凫渚tīng zhǔ孤鹜wù云销雨霁jì樽zūn 天高地迥jiǒng 东隅yú胜筵yàn(2)找出下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云销雨霁通“消”青雀黄龙之轴通“舳”(3)理解下面加点词在句子中意思襟三江而带五湖以……为衣襟以……为带意动用法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像雾像星名次作动词川泽纡其骇瞩使……惊骇使动用法屈贾宜于长沙使……委屈使动用法窜梁鸿于海曲使……流窜使动用法(4)说说下面几个句子的倒装现象都督阎公之雅望宇文新州之懿范雅望之都督阎公懿范之宇文新州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騑于崇阿访风景二.《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它1-2两段写景为主,3-4段抒情议论。
再听一遍课文录音,感悟作品情景交融的特点。
好,我们先来研读3、4两段,看看作者抒发了哪些人生感叹。
请简要概括并用原句印证。
(1)宇宙无穷,个人渺小之悲: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对自然的感慨(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一问一答,答非所问,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3)“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门,济世无路,言辞哀婉,情意绵绵。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抒发作者对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表现出不甘沉沦的豪情壮志。
(6)“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以微讥孟尝,非议阮籍,来反衬自己坚定意志。
——对人生的感慨三.好的。
我们再来探究一下,王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是什么触动了他的这些感慨?……作者有感于前面写到的滕王阁周围雄伟的气势、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宴会的兴盛。
说得好,这样,我们说前面的景物描写就有了依托,景也就有了作者的情。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触景生情。
我们在以前学过的文章中就有这样的例子:苏轼《赤壁赋》,先描写了赤壁胜景,然后引出自己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杜牧《阿房宫赋》,先铺陈阿房宫建筑的宏伟壮观,然后引出自己对历史兴替的感叹,提出借鉴意义。
这就是人类的共性。
然后自然转到自己对人生感慨。
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因为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
说得好,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沉溺于悲伤之中,作者把重点放在自己积极乐观向上的一面:壮怀激烈,穷且益坚,表达报国之志和远大的理想抱负。
这与作者的性格有关系:我们来回顾一下王勃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赋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一反离别的悲苦,写出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所以说许多时候作品是与作家相关的。
这就是王勃的个性。
归纳:正是因为宇宙的浩渺,人生的经历,触动了王勃的感触,也留下了这篇唱绝宇内的文章。
四.把这3、4两段朗读一遍。
五.另外,这篇作品质所以称为千古美文,不仅仅因为王勃唱出了人类思想上的共性和个性,还因为它在写景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些精美的诗句。
下面请同学们找找你认为景物描写写得绝妙的句子,能做点简单的点评。
重点赏析以下几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欣赏名句时可根据课堂具体事情,调节欣赏诗句的顺序)1.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对偶,白描的写法,从动态、色彩、空间等多角度描写,就像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彩色图画:背景是晚霞,时间在傍晚,有动态的落霞和孤鹜,有静态的秋水和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