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成功案例六篇

小学语文教学成功案例六篇

小学语文教学成功案例六篇小学语文教学成功案例六篇【篇一】一、激发兴趣,创设平台,感受“鉴赏”之乐学生最初的习作往往是粗糙的,不完善的。

学生需学会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意见,作出正确评价。

这是一个发现与汲取、鉴赏与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能自改作文的重要前提。

1、教师示范,授之以渔学生完成初稿后,教师应先通览全班的作文,结合本单元的作文训练要点,找出共性的问题。

再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若干片段或整篇文章带领学生集体评议。

课堂上可用视屏展示台投影出学生的作文,让大家自由读。

然后发表见解,或肯定其优点,总结可借鉴处;或找出不足,提出修改设想。

小作者可随时互动,或接受,或质疑,或谈创作初衷……学生正确客观的意见,生动精彩的润色,教师应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对于点评不当的地方,教师则把握契机,在争鸣处“要把金针度与人”,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将修改要领具体化、形象化。

修改符号的运用,眉批、总批的写法,通过投影仪一目了然。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在这一环节中要注意如下几点;(1)针对性。

必须紧扣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点,不可泛泛而谈。

学生习作中的问题是多样的,不可能在某一篇作文训练中全部予以解决。

即使是同类型的文章,在不同的学段和单元,训练要求也会有所差异。

教师要有的放矢,扎扎实实进行训练。

(2)全面性。

学生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选取范本时,需兼顾到优、中、差各层面的学生。

如果倾向性过强,会削弱对其他层面学生的示范,降低他们的修改兴趣。

大家在和谐的氛围中,习得了修改要领,亲历了一篇作文由粗糙到精致的过程,对修改作文可谓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主体地位凸显,是有效完成学生自改作文的第一步。

2、生生合作,思维碰撞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之后,还需搭设平台,让每一位学生充分实践,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品评作文,发现问题的能力。

除了示范修改,老师可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赏析。

生生互动,既有文章本身知识的交流,也有写作技能的研讨,更有情感的共融。

优等生得到赞许,心理满足的同时,会积极主动地发挥榜样的力量,进行组内资源辐射;后进生获得帮助,降低了畏难情绪,自觉投入到修改作文的行列。

在这取长补短中,伴随着灵感的顿悟、创新的火花,加深了对本次习作训练点的深化和理解,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自改能力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

因为学生受写作水平、知识经验、感知能力的限制,在生生合作时,要关注以下几点:(1)合作形式多种多样。

常言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学生的合作对象应根据本次写作特点经常变化。

如写小动物的文章,可有意识将写同一种动物的同学分至一组,彼此可借鉴的地方多,在比较中差异顿显。

题材为介绍班级某位同学的,即可让作者与主人公面对面交流,心心互动,文章修改的准确性会提高、情味也更浓。

(2)修改要求因人而异。

在分组时,要尽可能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同时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

后进生重在修改后“达标”,优等生则在雕琢中走向“精美”。

修改要求的中肯,是学生自改作文的重要保证。

学生参与“评”,在原先教师的“一锤定音”式批改前,加入自我发现、自我评价的环节,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内趋力,为接下来进入“改”的阶段奠定基础。

二、智慧灵动,自我提高,体验“修改”之乐多种形式的评,学生获得了明晰的修改方法,可谓对修改习作做好了积极、全面的准备。

随着学生认知的不断深入,必将进入反复琢磨、加工、提升的环节,实现修改能力的转换。

1、自评自批,发挥自主。

张中行先生说:“我的经验,写文章,写了一些,尤其中间停一会的时候,继续写常常要念念前面的,以期意思和语气能够顺下来。

念会发现一些小的不妥,要随发现随改。

”修改作文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读自己的作文,读中思考、边读边揣摩,再提笔修改。

比如,一读看布局谋篇,即选材是否新颖,中心是否鲜明,重难点是否突出等。

二读品谴词造句,即要求句子表达完整,用词贴切恰当,标点准确无误等。

三读润色修枝,即精彩处如何浓墨重彩、先声夺人。

通过读来反复梳理、提炼,对语言文字进行咀嚼和品味。

将修改前后的作文予以对照,学生的修改水平的提高可见一斑。

2、几度加工,评价升级。

“文章不厌百回改”,一篇作文,学生的自改环节应是反复多次的。

在教师示范修改之后,学生即可对照着进行自改。

对于自我发现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互评,借助集体力量,再度自改。

至此,习作会明显完美多了。

教师还可安排修改成果展示,再一轮集体改、自改的修饰、提升。

学生在反复修改中,不断发现、不断探索、不断完善,通过主体劳动,真正做到“语不达意誓不休”。

需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应对学生修改后的作文,进行再次评阅,重新审视。

对于那些修改认真、修改效果明显的作文实行加分,充分肯定修改这一提高过程的价值。

让每一位学生都将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创作的兴奋感。

3、教师监督,加强面批,促习惯养成。

修改意见的落实对部分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课堂的时间,保证自改作文的效率。

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教师要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面批。

哪个地方如何着力渲染,哪个地方怎样补充说明,教师切实的帮助对于后进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上述诸环节中,若教师都能很好地监督、调控,学生的修改习惯将尽快形成,由能“自改作文”走向“自能作文”。

自主修改作文,让学生切身经历一个由评到改,由初级到高级的语言加工过程。

来回修改后的作文文质兼美,真情洋溢,老师爱读,学生乐写。

由此可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过程,为扎实有效的作文教学输入一股蓬勃、新鲜的清泉。

【篇二】《咏华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采用了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

这篇课文叙述了寇准跟着先生登华山时赞美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了教材特点,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充满兴趣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通过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评评,来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片段1]师:华山到底有多高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看。

(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师: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完后把你看到了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师:谁来把你刚才交流的告诉大家?生:我在华山顶上看见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看见了远远近近的山都像在自己的脚下。

生:我看见了白云在山腰间飘动。

师:小朋友读了这两句就看见了蓝天、白云、太阳和远远近近的山,你们真会读书。

师:你觉得华山的景色怎样?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美丽。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迷人。

生:我觉得华山的景色很奇特。

师:是啊,华山的景色真美啊!老师这儿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组合画成一幅画。

(请学生自由画图,一生板演)师:你们觉得他画得怎样?生:我觉得他把太阳画在小孩的头顶上很好。

因为华山很高,太阳看起来离我们很近。

师:你说得真好,说明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觉得他把山画在小孩的脚下很好。

因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脚下。

师:那你觉得华山怎样?生:我觉得华山很高很高,高得山都在自己脚下了。

生:我觉得他把白云的位置画错了。

师:那你觉得白云该画在哪里?你来画给大家看看。

(生重新画)师: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吗?生:因为山腰是在山的中间,所以要画在山的中间。

师:你不仅看得仔细,也很善于思考。

师:小朋友画得真好,那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景象吗?生:因为华山很高。

[教学片段2]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

(学生自由练读)师:谁来试试?师:老师听了你的朗读,感受到华山真的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

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生:华山真高啊!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

小寇准看到这美丽的风景,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他做成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华山的?[教学片段3]师:寇准才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所以先生听了---生:连连点头称赞。

师:老师请小朋友同桌间互相合作,来演一演小寇准吟诗和先生称赞的情景。

小朋友在表演时还可以配上动作。

我们来比比看,哪组同学表演得最好。

(学生自由组合表演)师:哪组小朋友来表演给大家看?(一生演寇准,边吟诗边表演“举手”、“回首”等动作,一生演先生,边听边说边点头。

)师:你们觉得他们两个表演得怎样?生:我觉得他把小寇准的“举手”、“回首”都表演出来了。

诗也念得很有感情。

生:我觉得老先生边说边点头称赞表演得很好。

生:我觉得老先生还可能会捋捋胡子,翘翘大拇指。

师:你的想法真不错,我们一起表扬表扬他。

让我们一起来吟吟这首诗,来赞一赞小寇准吧!(师生共同吟诗表演)[反思]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课前精心设计,取得了教好的效果。

由此总结成功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读中感悟,体会意境,培养语感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课堂教学中,我首先从兴趣入手,以华山的各种画面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采用自由读、小组读、比赛读、齐读等各种朗读方法,品位语言,如在指导“啊!华山真高啊!”一句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华山的高;在初步感知了华山顶上的风景后,通过换位朗读来体会华山的风景美;以读促悟,运用学生的实践体会,来理解“情不自禁”,达到培养语感,形成积累的目的。

二、学科间整合,受到美的熏陶有人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语文是一种载体,它与其他学科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

《咏华山》一文将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集于一体。

在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感知华山语言美的基础上,我采用让学生读读、画画、评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才能,在音乐中感受画面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从而将音乐、美术、语文有机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自主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

三、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创造力自主、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一种渠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