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2)二、中国海洋大学 (3)三、上海交通大学 (3)四、上海大学 (3)五、河海大学 (4)六、厦门大学 (4)七、北海预报中心 (4)八、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 (5)九、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 (5)十、国家海洋局海岛研究中心 (7)一、中科院海洋研究所1. “科学”号执行“南海冷泉-马努斯热液航次”/xwzx/tpxw/201505/t20150508_4352340.html5月6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从青岛再次起航,执行海洋先导专项“南海冷泉-马努斯热液航次”在第一航段中,“科学”号预计5月13日到达中国南海冷泉区域,在2014年3月ROV 综合海试航次获得资料的基础上,基于“发现”号ROV机器人系统对靶定的南海冷泉区开展系统性调查,主要完成南海冷泉区及临近海域的物理化学环境、近海底地质环境和生物生态群落的原位观测和取样,对靶定的南海冷泉区形成和演化过程进行系统性研究。
大量系统获取冷泉区高分辨率地球物理资料、高清图像、原位理化环境数据、采集海底地质、生物样品等。
按照航次计划,“科学”号将在厦门进行短暂休整和更换科考队员,于5月27日开始执行第二航段“西太平洋马努斯热液”调查任务。
通过对马努斯海盆热液系统近海底物理化学特征现场原位观测、热液区域海底表面/浅层沉积物的分析,为深海热液区生态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以本航次及后续研究成果形成的系统优势研究马努斯海盆热液体系的物质能量输送及其环境生态效应。
2. 中科院海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WPOS)启动—2013.10/xwzx/tpxw/201310/t20131030_3965081.html/news/china-plunges-into-ocean-research-1.14732WPOS先导专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海洋科技前沿,以热带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域海洋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海洋系统”的视角开展综合性协同调查与研究,在印太暖池对东亚及我国气候的影响机制、邻近大洋影响下的近海生态系统演变规律、西太平洋深海环境和资源分布特征等领域取得突破性、原创性成果,促进我国深海研究探测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显著提升我国深海大洋理论研究水平,为我国海洋环境信息保障、战略性资源开发、海洋综合管理、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与此同时,打造一支国际先进水平的深海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创新团队,促进我国深海高新技术进步,实现海洋科技跨越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3、国家973计划项目“我国近海藻华灾害演变机制与生态安全”课题结题验收—2014.11 /kyjz_26739/201411/t20141103_265965.html藻华973项目于2010年1月启动,针对我国近海富营养化驱动下藻华灾害演变机制及其带来生态危害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
项目设立6个研究课题,分别是“近海富营养化关键过程及其对藻华灾害的驱动作用”、“典型富营养化海域藻华灾害形成与演变的生态过程”、“致灾藻类在藻华灾害形成与演变中的适应策略与竞争机制”、“典型富营养化海域关键物理过程与藻华数值模拟”、“典型富营养化海域藻华灾害对生态安全的影响”、“我国近海藻华灾害减灾对策与富营养化调控机理”。
4、水母灾害暴发机制与生态效应的模型研究—2010.11http://210.72.157.228/xiangxixinxi.aspx?id=392http://210.72.157.228/XiangMuJieShao.aspx以数学模型研究水母个体发育、种群动态的时空变化及暴发主要机制,探讨水母暴发引起的环境、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和可能的灾害,为水母暴发引起生态系统变化趋势预测和次生灾害防治提供基础。
二、中国海洋大学1. 973计划“南海关键岛屿周边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研究”项目启动实施—2014.3/cimst/scholarship-detail.asp?f=66&id=1164该项目主要开展南海关键岛屿周边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的观测与理论研究,深化对南海关键岛屿周边的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的认识,提高海洋动力环境预测能力,满足国家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海上航行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国家需求。
2. 973计划项目“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过程、机制及未来变化趋势预测”课题结题验收—2014.10 /chem/shelf973/news_view.asp?id=124/chem/shelf973/news.asp?cId=18本项目自2010年启动实施以来,经过近5年的系统研究,完成了多项古生态和古环境重建指标的验证与建立,为高分辨率沉积记录重建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保障;获得过去6000年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记录,理清了本底,为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依据;提出了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机制的新认识,并对我国陆架海生态环境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
三、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大973项目“南海陆坡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启动—2014.01 /index.php?cat_code=xwzx2&art_id=513“南海陆坡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项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八家单位共同承担。
分设“陆坡关键物理过程和输运研究”、“陆坡上生源要素输运和循环过程研究”、“陆坡微生物结构和对营养盐循环的调控研究”、“陆坡浮游生物群落分布及功能”、“陆坡水域渔业资源结构与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生物垂直迁移在生态结构和能量输运中的作用”六个课题开展研究。
四、上海大学数字海洋云计算平台工作流安全机制/kcms/detail/61.1450.TP.20141117.2205.020.html云计算技术业已成为计算机资源交付使用的一种越来越受关注的方式。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其安全问题也面临巨大挑战。
工作流管理系统是“数字海洋云计算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资源鉴权和用户身份认证贯穿于工作流管理系统所有过程。
本文研究数字海洋云平台上用户管理和定制复合模型工作流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根据数字海洋云平台上用户定制服务流时使用公有,私有资源安全问题和用户身份认证等功能,提出了一种工作流安全机制,结合手机和电子邮箱的双因素口令技术。
五、河海大学河口海岸水灾害预警预报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及应用—2013.03/shownews.asp?news_id=1254该成果原创性地提出了一整套适合于河口海岸多要素耦合、多尺度嵌套的风暴潮天文潮耦合预警预报技术,形成了河口海岸洪水高精度预报的方法体系,对河口海岸防洪预警预报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对河口海岸水灾害成灾机理进行了开拓性试验研究,揭示了河口斜压水流、分汊流、弯段分层流、波浪作用下浮射流等的微结构机理及物质输移机制,填补了复杂条件下河口海岸水灾害成灾机理研究的空白;集成构建了水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实现了河口海岸多模式协同作业实时业务化预报。
成果已直接纳入国家防办、水利部水文局等单位的防汛系统中,为河口海岸地区防洪决策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并被编入国家行业标准《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JTJ/T 231-2-2010)。
核心技术在沿海地区防汛工作中应用,提升了沿海地区防洪减灾的综合效益。
从2002年至2009年,减少经济损失和节支总额已取得经济效益累计6.1亿元。
成果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六、厦门大学1.无人机海洋监测系统2.极端天气下台湾海峡动力环境演变与生态响应/researchfile.asp?id=1723.海洋生态与毒理效应/researchfile.asp?id=24七、北海预报中心渤海海冰立体监测及高精密预警报技术研究示范项目启动—2011.11/shtml/zghyb/20111118/68410.shtml本项目通过发展基于卫星、航空、船舶、岸基、海上平台等立体化海冰监测、信息融合技术,获取海冰分布范围、冰型、浮冰流速和流向等要素,通过提高海洋海冰初值场和气象强迫场精度,发展和改进高精度流冰动力—热力数值模式和冰—海洋耦合数值模式,对海冰生消、运移、冰厚、外缘线和密集度等要素进行精确的数值模拟和预报。
利用数理统计技术完善长期海冰预报技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即BP-MOS方法,建立海冰中期(旬)预报模型。
通过对渤海典型生态环境、水产养殖、油气开发和港口运输的海冰灾害损失进行调查,建立海冰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海冰灾害损失评估模型。
八、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1. 东海陆架水对黑潮水入侵的动力学响应2. 南黄海及长江口附近海域绿潮暴发前期微观繁殖体的动态变化—2012.4/Article/CJFDTotal-SEAC201204016.htm本项目组通过2009—2011年的现场调查资料显示,漂浮绿藻最早发现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分布区域位于33°N,121°~122°E之间。
基于此,本研究在此海域开展了绿潮暴发前期微观繁殖体的调查研究,分析绿潮藻微观繁殖体时空分布变化及环境因子对其变化的影响,探讨微观繁殖体在绿潮形成中的作用,为揭示大规模绿形成原因提供依据。
九、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从1996年就开始了“中国大陆架勘测”,在中国的南海和东海进行了大量的大陆架调查工作,我所是大陆架划界案科学部分报告的技术负责单位。
2012年12月14日,中国政府完成了东海的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划界案的编制工作并提交给了大陆架界限委员会。
东海划界案的提交是我国在《公约》国际制度下重申东海大陆架权利的一次积极主动的行为,是维护中国在东海海洋权益的一个重大举措。
2013年8月,我所李家彪研究员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代表我国赴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进行陈述及答辩,在国际场合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立场和相应的科学证据,从科学角度进一步强化了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的事实。
2. Argo大洋观测该项目在邻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海域首次构建了中国Argo(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大洋观测网基础平台,开创了我国对该海域0-2000米水深内温度和盐度的长期、高分辨率和大范围的实时监测业务。
项目自主研发和建立了可同化包括Argo等多种海洋观测资料的全球海洋资料变分同化系统,并实现了与全球海气耦合模式的耦合和业务化,显著提高了我国对全球海洋的监测分析能力和短期气候预测水平;提出的海洋动力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明显提高了模式对热带太平洋海温变化的模拟能力以及对厄尔尼诺/拉尼娜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