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制造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

制造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

制造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改革[摘要]目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需要技能型等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持,职业教育应适应这一变化并加大改革与发展的力度。

制造业领域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综合考虑制造业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生产方式、组织形式和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制造业发展变化趋势职业教育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90~2000年10年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2.33%,而同期美国和日本的增长率分别为4.18%和2.42%①。

我国已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从1990年位居世界第六,到2000年已位居世界第三。

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产业工人的数量产生了巨大需求,在巨大需求拉动下,我国制造业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数从2000年的56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230万人,6年增长了近3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从2003年的62.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45.6万人,3年增长了1.4倍。

职业院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的学生数量不仅在逐年增加,而且占中高等职业院校全部学生数量的比例也在增加。

以招生数量为例,中等职业学校中制造类专业招生数占中等职业学校全部招生数量的比例逐年提高,由2001年的不足10%提高到2006年的近20%,5年比例提高了1倍。

当前,我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在这一过程中,人力资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职业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加大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

一、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近二三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基本保持12%~14%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从制造业的宏观发展趋势来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高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所占的就业比重不断扩大,高低技能劳动力间的收入不均等现象不断加重。

比如,1979~1989年低技能劳动力在美国制造业就业中的比例下降了15%,高技能劳动力比例上升了3%。

同样,在操作工人比例下降了5%的同时更高级技能要求的工作却上升了20%,这些趋势在一些耐用制品制造业中尤其显著②。

如果把高技术产业看做第一级,装备产业看做第二级,轻工业看做第三级,中国制造业主要处于第二级的下半截和第三级。

如果把轻工业看成最底一层,越是工业发达的国家,底层越小、上层越粗,而中国制造业的构成却是一个底座极大而高度很低的“金字塔”。

国际经验表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开始工业化的时间越晚,借用技术的资本利用、劳动节约的程度就越高。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目前我国制造业所使用的机械装备大多借用了发达国家的技术,有些直接从发达国家进口。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员工资的增长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我国实际利息率不高、资金使用价格偏低,造成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加速用资本替代劳动。

1981年工业部门国有、集体和大中型企业的资本劳动比分别为0.8、12.6、-0.01;1996年迅速上升到30.8、23.09、23.65,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5%、16%和13%。

资本劳动比率上升,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从数量需求转向技能和素质的需求。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2003~2010年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若按照15%~17%的水平计算,到2009年年底制造业全体从业人员将达到11435万人。

由于从2005年开始我国制造业的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到2010年就业弹性出现负增长,就业人数开始下降。

③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逐渐从数量的增加转向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制造业职业教育,在数量上难以满足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办学形式单一,培养条件差,培养的人才缺乏在企业实践的经验,难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导致了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培养的人才技能较差,不仅加剧了供求矛盾,而且导致了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制造业职业教育应在数量发展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技能型人才的有效供给。

二、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亚洲“四小龙”的经验表明,中国制造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必然趋势。

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我国资源性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份额逐渐萎缩,高技术制造业份额逐渐上升。

1996年资源性制造业和低技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份额占48%,到2001年已下降到42%,高技术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份额由1996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5%,上升了6个百分点。

④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得低素质的员工越来越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截止到2003年,乡村就业人员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人数达4937万人,⑤这些人员大多数文化程度较低,没有经过正规的技能培训。

同时,我国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正逐渐从“轻化型”向“重化型”方向转变,这要求职业院校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快机械、电子类专业的发展。

调查表明,近年来许多职业学校认为制造业产业发展变化很快,产业技术、产品升级换代快,行业内涵变化很大。

而从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来看,专业设置陈旧,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难以满足新工作任务、新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内涵来看,课程设置和内容多年不变,不能反映制造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等,培养的人才岗位适应能力差。

职业院校要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建立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同时,应从传统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转变,向长期学制与短期学制并重的方向发展。

三、制造业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导致了全球性新产业分工的形成。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制造业的国际分工正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甚至是网络分工方向发展,产业链得到了空前的细分。

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不仅将低技术产业转移出去,即使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也尽力抢占各产业的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将产业链条的低技术环节转移给低水平国家,从而完成价值链的分离和转移,使其生产布局日益细化。

这种分工的细化使制造业的竞争从产业间的分工为主变为生产环节的分工。

产业细分,是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内部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的产品越来越专业化,产品的核心部分由自己完成,把次要部分交由其他企业来完成。

在这一过程中,原有职业岗位的内涵加深,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在提高,新岗位、新工种也不断出现。

而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变化不大,培训课程品种较少,落后于产业发展需求。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按照创始人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它是指用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也可以理解为将大企业的内部分工外部化,将某一特定产品的制造过程分解为众多零部件的生产环节,并分别由专业化程度高的中小企业进行生产和组装,形成完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

专业化分工使生产者将全部资源、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一种产品、一个部件乃至一个细小零部件的生产上,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成本,改进质量,促进创新。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许多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产业细分、产业延伸、产业集群要求制造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围绕一个专业从加工制造向产前物流、产后储运销和售后服务拓展,职业院校不仅要围绕主导产业生产环节兴办专业,而且围绕整个产业链来兴办专业。

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延伸、产业集群必然促进经济区域化、区域经济合作化,这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也要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合作。

各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各有侧重,各自打造区域品牌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专业优势,促进人才的有效流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要想实现专业化分工的优势,还要完善劳动力市场,统一劳动力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劳动力的有效流动,提高劳动力的配置效率。

四、制造业企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对职业教育的要求21世纪人类正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一系列崭新的特点:第一,企业经营是“顾客导向”型。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的市场表现出全球化、变化快、非中介、网络化和电子商务等特征,使得企业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和为用户提供最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活动中去。

第二,企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一切以增加物质财富的工业社会大批量的生产方式将被灵活多变、适应性强、个性化的柔性生产方式所取代。

第三,企业的产品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的赢利不在于产品的量的多少,而在于产品的质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第四,企业的组织形式是学习型的,企业集团化结成了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和并行关系,组织结构属于网络结构。

企业不但是良好的经济组织,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组织,“学习型企业”和“知识型员工”代替了传统的企业和员工。

相对于传统工业的“金字塔”形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企业的每个成员都是有创造性的个体。

正如美国学者所指出的:过去那种大批量生产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方式,需要20%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管理其他80%的人;而现在的经济发展,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自主管理的一个工作小组的成员,每个人都需要具备创业、解决问题和自我管理的技能。

此外,团队工作更要求提供职工人际交往的能力。

灵活性、多技能、顾客导向、团队工作和创业能力正成为更重要的技能。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企业的经营形式、生产方式、产品结构、组织形式均会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使得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一,大量的先进设备使人的工作性质从以体力操作劳动为主转向知识、信息处理及脑力劳动为主;其二,工作范围拓宽,专业间业务交叉,企业员工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骤增;其三,传统制造业以个人分工、独立和串行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向团队工作和并行生产方式为主转变;其四,制造业的服务特征日趋明显,每个员工和部门都要按照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工作;其五,现代制造业强调在劳动中促进人类个性化的发展,强调以人为本,通过内在和外在因素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企业人才需求的这些变化,一方面要求职业院校加强与产业的联系,通过密切与企业的联系,使人才培养适应企业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使之能自主创新地开展工作。

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制造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方法等与制造技术相结合,推动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以及供销服务的数字化、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企业新产品的创新开发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实现企业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类活动的最优运行,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