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应该怎样惩罚学生

学校应该怎样惩罚学生

学校应该怎样“惩罚”学生
读《剪发风波》有感
吴钰枝
背景资料:2009年9月23日,广东省禅城实验高中高三5班的32名女生被该校门卫挡在门外,作“停学”处理,原因是她们拒绝剪掉长发。

当天上午,学校检查学生仪容,其中一项是头发长度。

一名被停学的女生说,头发太长的学生被校方强制放假,直到剪短发才能返校上课。

”我们是音乐班的学生,因为马上就要面临考试,学姐说在面试的时候长发会在仪表分上占优势,因此我们拒绝剪发。

”一名女生表示,当日中午,学校与拒绝剪发的32名女生谈话,并给她们三个选择,“剪头发、退学和停学”。

而所有学生的回答都约好为:“不剪发不退学”。

鉴于此,学校在当天下午强制要求这32名女生离校。

禅城实验高中一廖姓副校长表示,学生的仪容规定是去年3月开始实行的,通知早已发出。

昨天早上,开始由老师和班干部进行检查,发型不合格要修剪完后才能继续上课。

当天与这32名女生沟通无果,才做出处理。

当时的这则新闻在社会引起了轰动效应,社会的评价几乎是一边倒的在批评学校的不负责,教育学生的方式简单粗暴,甚至有些人认为学校是教育机构,无权处罚这些学生……
在我看来,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无规矩不成方圆,站在学校管理的角度看,禅城实验高中一廖姓副校长表示,学生的仪容规定是去年3月开始实行的,通知早已发出,而那些学生只是因为学姐们的一句“面试的时候长发会在仪表分上占优势”而对校规置若罔闻,若此举成立,那其他校规是否也可以因某某的一句话而成为摆设?
谁犯了错,谁就应该受到“惩罚”,任何人都应该对自己行为负责,学生也不能例外;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纵容态度,更加不利于学生成长。

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长大可能成为各种人才,也有可能沦为罪犯。

在学校阶段,用适当的”惩罚”手段让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也是学校应当肩负的责任。

更何况,从法律上讲,没有一部法律规定教师不能”惩罚”学生。

其实,惩戒权是学校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育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

所以我认为该校的惩罚无可厚非,惩罚是必须的,况且,学校是在多次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才做出的惩罚决定!
就拿体罚来讲,我国教育法是不允许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但是,有不少国家是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的,比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而他们的
家长也对教师行使的体罚权比较理解,不会像我们国内一样,动不动就抱着”宝贝”来向老师问罪!很多人天真地以为教师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积极向上,只会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学生,是教师的无能!当这话来自学生本人或者家长时,你不觉得这是多么可笑的无知与愚昧吗?难道孩子的不良行为只是老师的责任吗?难道说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吗?家长自己作为孩子的第一教师的责任呢?而学生本人这样问的时候,那更是可笑!难道说自己犯错应该由他人承担责任吗?难道说自己的行为自己都不能承担责任吗?难道惩罚本身不正是在教育这些可笑的学生吗?
至此,,我想我们有必要去寻找关于”惩罚”的出路!
在社会管理中,我们有公安局,有监狱,这是因为违法者在所难免,无论这个社会多么发达,总有这么一些人,而社会对他们必须进行一定的管理。

对于违法者,并不是一味的教育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惩罚是必不可少的。

在企业的管理中,我们对违规者会有扣公资或者开除等方式处罚。

而在教育面前,开除是很少出现了,在义务教育中更是几乎不会出现开除的情况。

那么,如何对不守纪律者进行处罚呢?
事实上,我也并没有找到什么很好的解决之道!只是提几点建议,拿出来讨论一下:
首先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而教育目的可以分为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两类。

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反映社会对于教育系统的总要求,要求教育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及其发展服务。

个人的教育目的则要考虑教育对于个体身心发展的促进,要求教育为个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未来幸福生活的目标服务。

教育的社会目的与个人目的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目的整体。

有效的社会教育目的必须通过个人教育目的的实现而实现。

反之,有效的个人教育目的也必须考虑到社会教育目的,以社会教育目的为设定和实现的前提。

孤立或割裂两者的关系,就会形成片面的教育目的,乃至导致整个教育观念上的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

所以,在教育目的的设定过程之中,应当充分考虑社会目的和个人目的的统一;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则应在鼓励教育对象具有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这种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

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犯的错误是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学校对学生的“惩罚”应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

对于学生的犯错行为,惩罚本身当然不是教育的目的。

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应该做好的工作。

而就在这一点上,却常常成了惩罚的问题所在,因为只是惩罚而不进行心理的疏导对孩子的成长是害处很大的。

学校的爱与指导是犯错受罚后的孩子们最需要的,这一点在法律上很难规定,因为这毕竟不能量化也没有固定的形式,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其实合理的校规与课堂常规再加上合理的惩罚方式的制度化是让”教育惩戒”得于进行而又不伤害学生的最佳方式。

让学生理解规定本身是实现学生自
主意识的关键。

要让学生知道,“惩罚”是为他好,自己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其次,“惩罚”要适度。

我们应该把握”是否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这样一个度。

在恰当的场合,根据学生错误的大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施以训斥、批评、压制爱好、故意忽略……等不同的”惩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一味激励、赏识所不能代替的。

但如果”惩罚”超出了必要的限度,即使不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也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同样是不可取的。

第三,“惩罚”要“因材施罚”。

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批评,离家出走了;有的学生被教师当众羞辱,知耻后勇,取得了成功。

同样的”惩罚”,结果却大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惩罚”前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他可能会对”惩罚”作出的反应及其后果,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偏差;使用千人一面的”惩罚”方式,其结果只能是对某些学生造成刺激而对另一些则如同隔靴搔痒。

或许有人质疑这样做有悖公平,但公平不是不顾对象的一刀切,只要我们的”惩罚”能以”关心学生、谋求学生发展”为根本出发点,既”不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又达到惩戒的目的,就不能说不公平。

第四,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来讨论校规。

学生所以不喜欢有太多的命令就是因为这一点,学生们如果从来没有对规定进行过思考,命令只会让他们一味的听从,而失去了自主的意识。

所以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校规,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第五,对“处罚方式与量”应该作明确的规定,这点尤其在法律上应该明确!近来有不少报道,或者说媒体一直最关心的体罚事件就是过分的惩罚甚至是侮辱性的惩罚方式,伤学生自尊的,让学生身体承受巨大伤害的事件也挂着“教育惩戒”的名.虽然这些事件人们一看就会觉得过分,但正是因为缺少对惩罚方式的明确规定,所以才会有这些事件的发生。

因为没有惩罚,教育活动就会很难进行。

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该不该”惩罚”,而是如何艺术的”惩罚”,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惩罚”往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个人感情色彩,稍有不慎,就可能过岗过线。

因此,学校可以”惩罚”学生,但必须慎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