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校心理学名词解释

学校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他们心理健康地发展,顺利完成学业。

2心理咨询:原意是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3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4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5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包括学校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

6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

7问题儿童少年:通常指品格上存在着问题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青少年。

一是指品德发展上优缺点,二是性格发展上有偏畸。

8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通常指智力潜能正常,但在学校中处于底下地位,也指本身发展能力迟滞、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不良等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的生活和从较低水平的学校转到较高水平学校时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学生。

9学习困难:是指感官和智力等方面正常,但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而导致学习结果远未到教学目标的心理问题。

10学校恐惧者:是儿童因对离家上学极度害怕而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预兆。

11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主要是考察个体在其生命全程中生理的、认知的和社会的变化历程,辩证的说这个发展过程是持续的,它起因于个体所面临的矛盾与冲突。

12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

13系统方法:即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

14家庭:就是一个儿童要和其中的人和物发生各种联系的场所。

15家庭系统论:也称社会系统论,它研究家庭中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16纵向研究: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称追踪研究。

17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18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臂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却不如真实验那样充分和严格。

19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作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测量数据是否具有非延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的一种准实验设计。

20基线:人们常把被试在实验处理前的状态或表征这个状态的测量分数称之为基线。

21、A-B设计:即对一组被试进行一系列前测,然后施加特定的实验处理,再对这组被试进行一系列后测,比较前后测数据的差异。

22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23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的状态下,对儿童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4实验观察法:指通过人为的改变和控制一定的条件,有目的的引起被研究者的某些心理和行为表现,以便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对它们进行观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25参与性观察:就是观察者参与到被观察者的实际环境之中,并通过与被观察者的共同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故又称之为局内观察。

26非参与性观察:就是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群体,不参与他们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或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

27有结构观察:指观察者事先设计好观察的内容和项目,制定出相关的观察表,并在实际观察活动中严格按照其进行观察记录。

28无结构观察:指观察者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但没有详细的观察项目和内容,亦无具体的记录表格,因而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常常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有选择的进行观察。

29叙述观察:指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观察对象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如日记观察法、轶事记录法等。

30取样观察:是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试的某些心理、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来收集数据的方法。

如时间取样观察、事件取样观察和行为核查表等。

31评价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评价量表对被观察对象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并作出评价,以搜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

32观察代码系统:它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方便而制定出的一些代码系统。

33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4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依据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

35非结构访谈:又称非标准化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

36半结构访谈:A型的访谈问题是有结构的,但被访者的回答方式是自由的,如我们在研究儿童的亲子关系的特征时,就采用了这种方式。

B型的访谈问题无结构,所提问题提问方式顺序等比较灵活,但要求被访者按有结构的方式进行回答。

37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38测验法: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儿童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从而做出儿童某方面心理发展水平或特点的评定与诊断。

39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数据进行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的过程。

40典型变数:把两组变量组成成对的线性结合,称为典型变数。

41心理测量:是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的确定。

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42心理评估:是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多种手段,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对学生心理所做的综合评价。

43标准化测验:是经过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并按标准化程序去使用的测验。

44信度: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即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信度的高低。

45效度:指测验对要测量的东西能够测量的正确程度。

46常模:是判断个别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

用于比较的参考团体叫做常模团体。

常模团体测验的平均分数叫常模。

47分类:即按照一套特殊的规则,将不同的心理现象放入不同的类别。

48稳定性:指的是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

49共生现象:是一生物学术语,这里借指同一个体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

50智力测验:是为科学、客观地测定人的智力水平而按照标准化的程序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

51智力:看作是以抽象思维能力为中心的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

52智商:就是心理年龄(MA)与实足年龄(CA)之比,也称比率智商,作为比较人的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53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或是与社会行为有关的心理特质的总和。

54投射性测验:是利用没有明确结构和固定意义、易于引发多种反应的刺激,鼓励被试暴露出隐藏在潜意识之中的思想、情感、欲望、动机等,以此推断它的人格结构。

55客观性测验:通常是经过精心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

让被试按照一定的要求选择符合实际情况的答案,做出反应。

56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

57反应性条件作用:指个体行为中本已具有的刺激-反应的联结,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的联接,这也就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故这种反射也称为反应性反射或泛称为反应性行为。

58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此反射中,个体学到对某刺激做出固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并非由该刺激引起,它只是个体操作其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自发的反应,也叫操作性反应或操作性行为或泛称为操作性行为。

59强化(或强化作用):是指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加条件反应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

60强化物: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或事件。

61正强化: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作为操作行为后果所呈现的刺激物则对有机体的行为操作起着强化作用。

62负强化:如果当个体反应后情境中的已有刺激消失,而这种刺激的消失有助于增加个体的特定反应。

63刺激泛化:指条件作用的形成使有机体习得了对某一刺激作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此也就可能对类似的刺激作出同样的行为反应。

64刺激辨别:指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大量信息,能把有关信息与无关信息加以区分,只对条件作用中受到强化过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未受过强化的刺激不做反应。

65消退:在条件作用中,条件反射形成之后,特定的行为反应因得不到强化而使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直到不再发生,这个过程就是消退。

66惩罚:是运用一定的刺激物使特定行为反应的可能性下降、甚至不再发生的过程。

67塑造:是将某个特定的行为分解成小的行为单元,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式使个体对每个行为单元形成条件作用,逐步渐进,最后将多个行为反应连贯起来形成复杂行为的方法。

68所谓观察学习:实际上就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它不同于刺激反应学习。

69刺激反应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同时直接接受反馈(强化),即通过学习者的直接反应给予直接强化而完成的学习。

70行为矫正:是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一定的程序来处理特定的行为,促使这一行为发生某种变化的过程。

这其中,有待处理的特定行为,或者说努力使之变化的行为,就是行为矫正的目标行为。

71暂停区:是离行为情境较近的一个孤立区域,区域里基本上没有任何对行为产生强化的强化物。

72消退性爆发:在消退过程开始的初期,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更严重的出现,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性爆发。

73自然恢复: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标行为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又突然上升,这种现象:称自然恢复。

74反应代价:就是剥夺或撤去作为偶联事件的正强化物,从而使特定行为得到抑制,使其发生率得以下降。

75辨别刺激:虽然在同一情境中存在着很多刺激,但操作行为只受特定刺激的影响,人们也把情境中这样的刺激称为辨别刺激。

76剥夺:是指在干预前的一段时间里应使个体与强化物隔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