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理解:
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2)、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3)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4)、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
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
2.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3.城市地理学的任务:○1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2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4.我国城市地理学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理论建设
○2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要考虑我国的国情
○3要有发展的观点
○4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
5.城市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内部的空间组织
◇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
◇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化研究○b区域城市体系研究○c城市分类研究
◇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a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演化○b城市土地利用○c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环境问题、交通问题、城市社会问题、城市安全等
◇5新领域、新方法和新技术的研究
◇6城市政策研究
思考:城市地理学与主要与那些相关学科有关?
答: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和城镇:经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为城市,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为镇,市和镇的总称才叫城镇或市镇。
我国城市规划法所称的城市就包括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
2.乡村和城市的区别:①在产业构成上不同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②规模上区别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③景观上不同城镇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大于乡村,④物质构成上不同城镇具有许多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⑤职能上不同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寻找城乡间的差异
3.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制订了不同的城镇定义标准。
4.(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划分城镇(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指标和密度指标相结合作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划分城镇(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两个指标作标准(7)取两个以上指标作为标准(8)其它标准
5.城市的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或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它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确定行政地域是为了管理
6.城市化地区:是美国为了确定城市的实体界限而提出的城市地域的概念与建成区
相似。
城市化地区由中心地方和外围密集居住区两部分组成○1中心地方:它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人口最多的设有建制的地方○2外围密集居住区的划分以普查小区为基本单元,以人口密度为基本指标
7.外围居住区能否归人城市化地区的条件:(1)一个或多个连续的人口密度在每平方英里1 000人(相当于每平方千米386人)以上的普查小区。
(2)一个“地方”若包含有满足条件(1)的地域,并且该地域的人口占该“地方”人口的50%以上,则将该“地方”全部划入城市化地区二者缺一不可3)其它人口密度不足每平方英里1 000人的地域,如果作为飞地被包围在满足密度标准的城市化地区中,而且面积不超过5平方英里,则可并人城市化地区
8.城市的功能地域: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反映了城市作为人口和各种非农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域而区别于乡村,代表城市的实体地域。
这是城市研究中最基本的城市地域概念
9.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
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标准都市区(SMSA)都市统计区
10.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经历了哪些变化?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定义:普遍的认为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原因:○1人口向城市集中或迁移的过程包含了社会、人口、空间、经济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2城市化的衡量以城市地区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这一指标衡量城市化水平
2.不同的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1人类学:城市化意味着人类生活方式由乡村生活方式转为城市生活方式○2经济学: 城市化是指农业活动向非农业活动的转换的过程○3地理学∶主要研究地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城市化是乡村到城市之间的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弗里德曼的城市化:城市化I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转变、非城市型景观转化为城
市型景观城市化Ⅱ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
城市化I: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过程,城市化Ⅱ则是抽象的、精神上的过程。
4.城市化地域空间过程的类型:○1正统的城市化类型:既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又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2假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只有人口和非农业活动的地域集中,而没有或很少有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假城市化在城市中居住着大批没有城市化的人,过度城市化:人口地域集中和城市型景观地域推进的速度很快,超过经济发展速度,却缺少城市文化的地域扩散)○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一方面由于厌恶城市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交通信息发达。
○4乡村城镇化: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非农业活动,加速农村原有小城镇发展,形成许多新的小城镇
5.城市化含义的三个争论问题:○1城市化究竟表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过程?还是两者兼而有之○2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3城市内部从一般地域向更繁华地域的转化,算不算城市化○3城市化究竟始于何时
思考题:如何理解城市化?
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
2.评析当代中国城市化的特征?
○1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相适应○2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3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4郊区化进程已经显现○5都市连绵区成为国家经济的核心地区
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一个城市的全部经济活动,按其服务对象来分,可分成两部分:为本城市的需要服务的、为本城市以外的需要服务的
2.城市基本经济活动:○1离心型的基本活动:城市生产的工业产品或城市发行的书刊报纸运到城市以外销售○2向心型的基本活动:满足城市内部需求的经济活动
3.非基本的活动:为城市本身服务的活动
4.基本部门与非基本部门:○1基本部门:以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
○
2非基本部门:以非基本活动部分占明显优势的经济部门
5.划分城市基本与非基本活动的方法:○
1普查法(优点: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缺点:整个调查过程非常繁琐)○2残差法:(优点:简单、缺点:主观性较强,精度不高)○
3区位商法(或宏观法):其数学表达式为 式中:△1ei 为城市中i 部门职工人数;et 为城市中总职工数;△2
Ei 为全国i 部门职工数;Et 为全国总职工数。
△3
Li 为区位商。
Li 大于1的部门是具有基本活动部分的部门。
优点:简化了区分城市基本和非基本部分的复杂过程 缺点:假设的前提有问题
○4正常城市法:◇1确定城市、划分部门◇
2排序、画累计分布图◇3确定基本活动的界限◇4汇总。
优点:“正常城市”的思想有一定的作用 缺点:K 值选取的随意性、不同规模的城市同等对待
○
5最小需要量法: t
i t i E E e e 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