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一.文体知识1.记叙文(1)特点: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事件、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中心。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的情况下,六要素不一定都出现,某些要素可以省略。
(3)分类侧重写人的记叙文,以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为主,如《背影》。
侧重记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为重点,如《猫》。
侧重绘景的记叙文,以描绘景物、寄托情怀为主,如《春》。
侧重状物的记叙文,以状物为主,借象征抒怀,如《紫藤萝瀑布》。
(4)方法①叙述:对事物原委、事末做直接的介绍、说明和交代,是基本的表达方式。
②描写:对人、事、物、景作具体、形象的刻画。
a.人物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b.景物描写:交代环境、烘托气氛、抒发情感c.细节描写:具体生动③夹叙夹议:记叙或描写中穿插分析或评论。
④抒情:对感受和感情的书法和表达。
a. 直接抒情:直接抒发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b. 间接抒情:通过记叙、描写或议论来抒发感情。
(5)叙述方式①顺序记叙: a. 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记叙,如《一面》 b. 按事物或观察的空间顺序记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c. 作用:脉络清楚、条理分明。
②倒叙a. 先写结局,再追述事情的经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b. 把后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写。
c. 作用:埋下伏笔,突出重点,增强表现力。
③插叙:暂时中断中心事件的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
2.说明文(1)定义:以说明文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用简明、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2)特点①内容上的知识性、科学性②结构上的条序性③语言上的简明性(3)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的不同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事理说明文(阐述事理)平实性说明文②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文艺性说明文(4)说明对象事物——事物说明文事理——事理说明文(5)说明顺序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时间顺序介绍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流程事物的内部结构空间顺序建筑物的方位、布局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由浅到深由近到远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逻辑顺序认识顺序(6)说明方法:举例子、下定义、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列图表、引资料、作诠释、摹状貌等。
(7)说明语言平实生动3.议论文(1)定义: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
(2)特点内容具体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政治论文广义的议论文分类按论证方式分学术论文立论驳论(4)要素①论点:是作者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a.符合客观实际,表意正确 b.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特点 c.具有鲜明性 d.必须新颖独特 e.可以多侧面思考和分析②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分层论证引申论证(5)论证论证地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6)最基本的结构结构其他纵式横式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7)语言抽象性概括性严密性准确、中肯、鲜明4.应用文应用文是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广告、契据等。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
二.文学体裁常识1.小说(1)小说的概念及三个要素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从而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一篇小说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即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简称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小说所刻画的人物被称为“典型形象”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
常见的方法有: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或用以烘托气氛,或表现人物感情,或推动人物情节发展等。
(2)小说的分类按篇幅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古代小说题材:①志怪小说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②轶事小说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淡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的一种小说。
③传奇小说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其源出于六朝“志怪”,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文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
④话本小说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
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用于传授他人。
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
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⑤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做回目,揭示本回内容。
每回开头常有诗词。
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⑥谴责小说以揭露社会弊病,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
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⑦演义小说是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
(3)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几个阶段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2.散文(1)散文的概念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能够迅速的反映现实生活。
(2)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见有抒情成分。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法。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
这种说理常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
(3)散文的特点①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指取材十分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神不散”指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②意境深邃。
“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文章所借助的某种形象。
作者只有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达到有机融合,才能使散文的主题深刻。
③语言凝练。
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充满诗情画意,又简明而生动、言近而旨远,往往带有哲理。
④表现手法灵活,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以夹叙夹议,状物写景。
3.戏剧(1)戏剧和戏剧文学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成,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指话剧。
话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2)戏剧文学的内容我们在初中阶段所讲的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体指的就是剧本。
它分为舞台提示和人物语言。
①舞台提示。
这是写在剧本每一幕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及人物、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它具有增强舞台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等多种作用。
②人物语言。
即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
(3)戏剧的种类①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歌剧、舞剧。
②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
③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④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戏剧和正剧。
(4)戏剧的特点①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事件高度集中的原则;②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③剧本主要运用人物语言来塑造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语言具有口语化、动作化。
(5)元杂剧元杂剧包括散曲和杂剧。
①散曲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小令是一只单调的曲,简短精炼,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连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
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
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叙夹议。
②杂剧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
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
科介是动作、表情。
结构上是“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4.诗歌(1)诗歌的概念诗歌是我国最早是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民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集中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在形式上,一般以“行”为单位,分行排列。
(2)诗歌的基本特点①高度的概括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饱含着浓烈的感情,诗歌充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感情;③形象性,诗歌借助丰富的想象,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思想感情;④诗歌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
(3)诗歌的分类按题材田园诗山水诗讽喻诗叙事诗:通过对具体的生活画面的描绘,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抒情诗: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说理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律诗格律诗绝句按内容诗歌按表达方式自由诗散文诗:主要是借助景物描写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文人创作按作者身份民歌民谣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古体诗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古诗十九首》)七言诗:成熟于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绝句近体诗(成于唐代)五言绝句(王之涣《登鹳雀楼》)七言绝句(杜牧《泊秦淮》)五言律诗(杜甫《春望》)七言律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排律(白居易《长恨歌》)古体诗中国古典诗歌律诗词(又称“诗余”“长短句”)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小令(短小的曲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套数(散曲)(睢景臣《高祖还乡》)杂剧(是供演出的剧本)传奇曲(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文戏剧(4)诗歌意象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