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传统义利思想是以“重义轻利”为主线,以“重公”为主要价值取向,以“理欲统一”为落脚点的传统经济伦理思想。

这些宝贵的思想奠定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弘扬以传统义利观为基础的思想道德,有利于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义利核心价值观当代意义义利观可谓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问题中的基本问题,备受学者关注。

纵观中国思想发展史,义利思想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迁,研究中国传统义利思想中的优秀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义利思想,哲学家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笔者认为,义利观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义”先于“利”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孔子最早明确提出义利问题,并主张“先义后利”、“见义思利”。

他将义利视为行为的根本准则,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义利展开的,他不仅将“先义后利”的思想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更将此作为区别小人和君子的标准。

他认为,只有合乎义的利才是正当的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的义利观是对孔子义利观的发展,并将“先义后利”的思想运用到仁政中。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的义利思想突出的是人类逐利行为的合理性,反对“不义之利”。

他的义利之辨的根本着眼点不在于逐利这一行为的合理与否,而在与整个人类个体和社会行为的合理与否,强化了儒家的群体性原则。

第二,“重公”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公与私相对,私一般指称私利或私欲。

《韩非子》曰:“背私谓之公”。

周敦颐、程颢、程颐都是“利”的反对者,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将义与利的关系明确规定为“公”与“私”的关系,“义利云者,公与私之异也”。

在反对“天下为家”的封建社会里,有许多思想家提出“天下为公”的理想,在处理公与私的矛盾时,要求“不以私害公”、“以私灭公”、“至公无私”。

“团体之公利与个人之私利,时相枘凿而不可兼也,则不可不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

”第三,“理欲统一”的价值取向。

义利之辨发展到宋明时代,又表述为理欲之辨,讨论的是如何处理理性与欲求的关系,所要解决的是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的关系。

这一时期的义利思想受到佛家禁欲主义的影响,主张“去人欲”,但这不是主流思想。

而基本的思想倾向认为,“天理”不能离开“人欲”而单独存在,强调两者的统一。

传统观点认为,欲是人的本性,人生而有欲,因而欲不可绝。

王夫之也指出,“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又明确提出:“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理》),认为一切道德观念必须依赖于人的情欲存在。

“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世间万物皆有所欲,亦是天理之情。

”人对待欲望的态度应该是存欲勿纵,以理导欲。

中国古代社会义利思想主要是从义利、公私、理欲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利是指物质利益,它是物质欲得以满足的结果,包括公利和私利。

传统义利思想认为,符合公利的利就是可取的。

欲是指人的欲望,包括物质欲(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等)、生理欲(如情欲等)、精神欲(如对精神愉悦的追求等)。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从核心来看,都是围绕政权和人本来展开的。

义利思想在政权方面的体现就是要现实客观政治的需要;在人本核心方面就是要求要关注人的发展。

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仍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中国传统义利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秉承了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精神和道义责任,将国家和人民始终放在第一位。

坚持为人民服务,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倡导人们特别是共产党员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涵养,提高全国人民思想道德觉悟,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义利观。

社会主义义利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为补充,更好的引导了社会主义新风尚。

第二,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义利观,坚持集体主义为核心。

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在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国家的关系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应被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置后;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个人利益。

在新时期下形成的新道德---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的思想,理顺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

第三,中国传统义利观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一思想与新时期社会主义八荣八耻中“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密切相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思想很好的回答了如何创造财富和如何使用财富这一问题,这与“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思想不谋而合。

在如何创造财富的问题上,以“辛勤劳动为荣”是“取之有道”中的“道”的具体阐述,但是“道”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道”不仅要求人们辛勤工作,更要求人们严格遵守道德规范。

“用之有度”强调在使用财富上要求节制,这也正好应和了“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要求,在国家尚不富裕的国情下,我国正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更需要提倡节约的精神。

实行改革开放近三十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然而社会道德却出现了复杂的情况,功利主义等不良作风流行起来,部分企业甚者唯利是图,为了获取个人利益,不惜践踏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这些现象着实令世人堪忧。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更需要符合时代特点的义利观的指导。

社会主义义利观正是在传统义利思想的影响下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在经济发展的新时代,重新辨明义与利、理与欲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2]刘向.新序·义勇.
[3]吕坤.呻吟语·治道.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