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人:审核人:课
题巷
课时
2[来源:]
课型新授
三
维目标
知识
与技能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在情感形象的具体描述中理解其象征意义,
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诗人情感。
过程
与方法
在训练朗读和揣摩诗句的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诗歌的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境美,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训练朗读,揣摩词句,感受诗中形象和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丁香姑娘”、“雨巷”究竟有何喻指或象征意义。
.
教具或课前准备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手写)
新课导入遥望雨巷煽情激趣
导入语:在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里,一位撑着油
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静默地彳亍而行……这美丽的画面,就出现
在诗人戴望舒的《雨巷》中,今天我们就随戴望舒一起走进这《雨
巷》。
留空白(手
写)
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
1、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
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
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
《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
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
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
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2、《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
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
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
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
年作者才22岁。
《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
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小行,这首诗既实有虚。
二、走进雨巷熟读顿悟
1、听课文MP3朗读,体会诗歌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的情感。
留空白(手
写)
2、落实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惆怅(chóu chàng)笙箫(shēngxiāo)3、在这首诗中,你体验到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学生回答不出来则提示: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可能回答忧伤、痛苦、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充满愁绪和无奈……
(板书:我苦闷、惆怅诗人)
4、诗人在诗中流露出的基本感情,可称之为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比较“低沉感伤”的,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伤?
提示问:语速应该…… 语调应该……
明确:缓慢,低沉。
5、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果没人自告奋勇,就请科代表推荐。
)
学生选读一节,请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6、教师示范朗读这一节,指导朗读:除了语速、语调,还要注意节奏,把握好句中的停顿和一些要重读的词句。
7、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标出诗句中的停顿及要重读的词句。
教师小结:把握好语速、语调,读好诗歌的节奏和轻重音,这样的诵读,能给人带来美好的音乐享受。
这也源于这首诗本身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难怪叶圣陶老先生赞许作者“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诗人也因这首诗成了著名的“雨巷诗人”。
8、跟着屏幕上的配乐画面,再次朗读诗歌。
三、徜徉雨巷,品味形象
1.除了“我”这个“独自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还写了哪些人、景、物(情感形象)来表达这种伤感愁绪呢?
幻灯片:人物形象——(我)姑娘。
背景道具物象——雨巷、油纸伞、篱墙、丁香。
结合丁香图片和课后练习四的相关诗句,指导学生理解“丁香”这个典型意象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心”。
2在这些情感形象中,诗人最主要写哪两个情感形象?
明确:丁香般的姑娘、雨巷。
3. 请大家品读描写“丁香姑娘”和“雨巷”这两个情感形象的诗句,回答问题: 这两个情感形象在描写或选择上有何妙何处?
提示:用“……写(选)得妙,妙在……”的句式说话,可从意象的选择,描写的用词、句式,在表达情感上的效果等角度进行思考。
教师示例:
“油纸伞”选得妙,妙在它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与烟雨迷蒙的雨巷搭配和谐,共同营造了一种冷漠、凄清的画面,如果换成一把现代艳丽的花伞,效果就没这么好了。
“颓圯的篱墙”写得妙,妙在“颓圯”二字,写出篱墙的坍塌、破败,渲染一种凄凉的氛围,与寂寥悠长的雨巷,一起构成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更能衬托出诗人苦闷、凄清、感伤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