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写成于唐宪宗元和元年的《长恨歌》,以其典型的悲剧品格和浓郁的抒情素质,为白居易赢得了身前身后名。
不朽杰作《长恨歌》,真可谓以“出世之才”写“希代之事”①或者说是“以绝好题目,做绝好文章”。
②所以,它一问世就博得万口竟传、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
唐宣宗李枕《吊白居易》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甚至连当时的歌儿舞女也以能“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高其价。
二、整体感知请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为全诗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一)玉环进宫,隆基宠爱: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二)逃难途中,玉环被杀:渔阳鼙鼓动地来……回看血泪相和流(三)乱后回京,痛思玉环:黄埃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四)道士施法,玉环追忆: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三、研读诗歌1.研读第一部分,思考诗中那些句子表现了杨玉环的美貌?杨玉环有着怎样的美?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1)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绝顶美艳和万种风情。
与六宫佳丽形成对比,从“一”到“百”,再到“六宫”,数位的上升,展示了杨玉环的魅力不可抗拒,为下文写她的专宠做了铺垫。
(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一词语出《诗经卫风硕人》,一是白净细嫩,二是光滑滋润,三是清凉可人。
杨妃丰肉微骨,肌理细腻,赐浴华清池时正直年轻,故用“凝脂”形容十分恰当。
(3)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写其娇弱,妩媚。
(4)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她有云一般的鬓发,花一样的容貌。
“云鬓”形容女子的头发轻盈飘逸。
2.诗中那些地方表现了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1)“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一句之中,用大小迥异的两个数字,形成对立之势,给诗句增添了表现力,充分写出了杨妃得宠之专,受宠之深。
(2)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凭借杨妃,杨氏一门兄弟姐妹个个拜官封爵,领了封地,真是令人羡慕啊,一家门户尽生光彩。
(3)“遂令天下父母心,不教生男重生女”:杨妃的得宠,改变了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观念,意在表现李隆基对杨贵妃的宠爱之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
“生女勿悲酸,生男勿欢喜”“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
此句指杨家因生女二一门显赫。
小结:为了自己的爱人,李隆基可以无限放纵她的家人,他给了杨玉环所有的一切,他作为一个皇帝能给的东西都给了,他的江山他的社稷,他所有的一切。
爱江山更爱美人,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的取舍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美人。
殊不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江山不保,美人安在?所以,爱美人更应该爱江山。
爱情是敌不过政治的。
在他们缱绻于温柔富贵乡时,却不知一场劫难迎面而来,猝不及防。
中国一个最辉煌最伟大最强盛的王朝就此衰败,从此一蹶不振。
4、找出诗中描写唐玄宗在杨玉环死后的心情的句子,哪些给你的印象最深刻,它们用到了一些什么样的艺术手法?(1)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反衬回肠荡气的相思之情。
(2)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以悲哀之景,烘托人物的痛苦悲情。
(3)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熬过了春风拂面、桃李盛开的夜晚,却难度秋风秋雨吹打梧桐落叶的时日。
上句呼应前文“春从春游夜专夜”等句,暗示李、杨昔日形影相随缠绵甜蜜的爱情;下句开启下文“西宫南内多秋草”等句,点出李隆基目前形影相吊思恋欲绝的处境。
诗人以时光和景物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秋天与春天进行近距离地观照、对比,使李、杨前后境遇的大起大落,更为鲜明地表现出来,给读者以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4)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这两句用凄凉的气氛、环境,烘托出李隆基居处的荒凉冷落和后期生活的痛苦孤独、百无聊赖。
(哀景写哀情)(5)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夕”为时间意象,黄昏之时,最易引发人的思念与哀愁。
“殿”为空间意象,其空旷又易引发人的孤独之感。
“萤”指萤火虫,古人认为萤火虫是腐草所化,所聚之处多为荒芜冷落之地。
萤火虫的微弱光亮与无边的暮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本已空旷的大殿更觉昏暗。
就在这一片昏暗中,惟有两种光,一是孤灯,一是萤火虫,更加烘托出凄凉的景象。
(6)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这两句是形容玄宗失去贵妃后的孤独、凄楚与悲伤。
“鸳鸯瓦”,屋顶上的瓦一俯一仰,相合构成一对,如鸳鸯双栖,故名。
“翡翠衾”,布面绣着翡翠鸟的被子。
鸟儿雌雄双飞,是爱情的象征。
白居易在作品后半部分往往明里暗里把李、杨境遇前后进行对比。
(7)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思念到极处,在梦中相见也可聊以慰藉,然而这样的期待依然落空。
此时的痛苦真是到了无以复加、难以忍受的地步。
5.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杨贵妃的痴情?(1)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以物之两半相合喻夫妻合谐,或以两半之分喻两情悬隔,这种写法由来已久。
金钗、钿盒原是完整的两件东西,如今一分为二。
一方面,如原文所言,是表示爱情的地久天长;但另一方面,意味着永无复合的可能。
(2)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几句写得哀婉动人,深情缠绵。
“比翼鸟”,传说中的鸟名,只有一目一翼,其名鹣鹣,雌雄并列,紧靠而飞。
“连理枝”,两棵树枝干连生在一起。
古人常用此二物比喻情侣相爱、永不分离。
四、分析主题1.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1)长:绵长。
恨:遗憾、悔恨、沉痛兼而有之。
“长恨”是本诗的情感的核心。
(2)首先是李、杨在恨,他们真心相爱,但是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落得人仙两茫茫。
还有诗人的恨、读者的恨,为李、杨的爱情悲剧而遗憾、惋惜。
(3)诗人、读者不仅为爱情悲剧而恨,还对爱情悲剧引发的政治悲剧而遗憾。
教师总结: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
2.《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1)讽喻说。
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
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
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
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苦果自尝。
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去。
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
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
(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
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
论者还认为,诗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
是皇帝也是普通人。
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挚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
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对这三种说法,你认可哪一种?为什么?【教师提示、点拨】分析《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首先必须注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李、杨早先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这个故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而且,这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
早先的逸乐是导致后来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显著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
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将损害故事的完整性,将割断前后情节的内在逻辑和因果联系而使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义,其评论当然也就难以符合作品实际和作者原意。
其次还应注意:这是一出经作者艺术处理过了的爱情悲剧,作为悲剧中的两个主人公,李、杨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俩的荒淫逸乐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某种角度上说,也是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乱的发生使他们死生异处,相见无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
评论《长恨歌》的主旨,必须顾及这一点,因为它是我们分析、理解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的必要前提。
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是非态度和感情倾向。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过程中,作者融进了自己的感情,通过感情的媒介,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是非评判。
对李、杨之娱乐误国,作者显然是意在批评而语含讥讽的,这从“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等语句中可明显看出。
然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发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讽刺转向怜悯同情。
这从“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转蛾眉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踌躇不能去”、“不见玉颜空死处”、“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等大量饱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获得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受。
诚然,作为悲剧的承受者,作者对李、杨深抱同情;作为悲剧的制造者,作者对李、杨又有所谴责。
但是,作者的谴责自有其立足点,那就是李、杨的任意纵情,不仅贻误国事、危害社稷,也给他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尽管诗歌在客观上有此认识作用)。
否则,作者何必花费那么多的笔墨着意铺写渲染李、杨两人的绵绵长恨?即使按“讽喻说”论者的说法,这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曲地讽刺”,那么,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写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无须在字里行间倾注如此明显而又深切的同情了!五、诗歌鉴赏方法点拨1.这个单元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虽然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初衷是“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在诗歌的前半部分,他对唐明皇的荒淫无度作了讽刺和批判,但是,写着写着,因为他自己的爱情经历,因为他也经历过一段绝望的爱情,所以到后来,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同情,到最后就变成了对唐杨爱情的歌颂。
教师投影相关资料:白居易与湘灵的爱情悲剧。
白居易与他青梅竹马的女孩湘灵感情很好,但湘灵出身于城市贫民,而白居易则是出身官宦世家,而白居易母亲的门阀观念相当强,绝不应允他们的婚事。
贞元一十年(804)秋,白居易已三十三岁,在长安作了校书郎,需将家迁至长安,他回家再次苦求母亲允许他和湘灵结婚,但在儿女婚姻上权威至高的母亲,不但再次拒绝了他的要求,且在全家迁离时,不让他们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