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接触网施工技术交底书编制:审核:批准:一、接触网上部技术规定1、一般规定1、接触网接触悬挂采用全补偿链形悬挂,正线接触悬挂导线组合:JTMH120+CTS150,额定工作张力接触线25kN,承力索20kN;站线接触悬挂导线组合:JTMH95+CTS120,额定工作张力接触线15kN,承力索15kN,附加导线类型:正馈线LBGLJ-240,保护线LBGLJ-120,最大工作张力正馈线15kN,保护线8kN。
1.2、接触网悬挂接触线工作支悬挂点高度除注明者外,均为6450mm;结构高度1600mm;1.3、支柱基坑处地下电缆的处理,尽量采用排移的方法。
排移困难时,可适当调整支柱的侧面限界,调整范围:区间腕臂柱3.1m~3.5m(含),站场腕臂柱2.5m ~3.5m(含),硬(软)横跨柱按3.0m~5.0m,但牵出线上支柱的侧面限界不应小于3.1m。
1.4、车挡后的支柱距车挡不应小于10m,如受地形、地貌限制,在保证线路上接触网有效长的情况下可将车挡后的支柱设于线路一侧。
1.5在进行上部安装前,工程所用金属零部件、线材及绝缘子应按《铁路电力牵引供电施工规范》有关规定进行检查和试验,规格质量及电气性能均应符合设计要求后,方可安装使用。
1.6接触网上部安装施工不得使用活口扳手,应采用呆扳手、梅花扳手和力矩扳手。
安装后的金具各部连接紧固螺栓、螺帽紧固力矩均应符合设计要求,新零件应符合该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并应配齐螺帽、止动垫片。
1.7为保证工程质量,本线在部分零件试用放松效果好的止动垫片机械防松措施。
1.8开口销安装后的劈开角度不应小于60度,开口后不得有裂纹、断裂现象。
销钉安装时,垂直设置时应钉帽在上,水平设置的两销钉头应相互倒置安装。
1.9接触线的平直度直接影响弓网受流质量和接触线的使用寿命。
上部安装及悬挂调整不应给接触线施加外力,严禁踩踏接触线。
1.10凡与接触线、承力索及附加导线接触的零配件,均应清除表面氧化物,并在接触面涂电力复合脂。
凡钢质部分的镙栓镙母的镙纹部分应涂油防腐1.11上部安装前必须按《验标》要求对所安装的零部件进行检验和试验,严格使用不合格产品。
2.1腕臂安装应严格执行三化一到位的施工工法,(即计算微机化、予配工厂化、安装机械化的一次达到设计标准施工法)。
2.2上部安装前应积极与铺架单位联系,了解线路中心线及轨顶标高稳定状况,严格按照设计的轨面标高安装。
2.3为保证测量精度,项目经理部配有专业测量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支柱倾斜率采用经纬仪,限界、底座安装位置采用丁字尺、水平仪和钢尺测量,并严格控制测量误差。
接触网的空气绝缘间隙表1求后,方可推广应用。
2.5予配应成立予配小组,人员应相对稳定,予配人员应严格依据计算数据,在专用平台上进行予配,予配完毕后,应进行复检,各部尺寸偏差面不应大于±3mm,复查合格后,方可标识堆放。
并做好施工记录。
2.6予配腕臂前,水平腕臂打孔处及因长度不合适而锯掉处,应进行喷锌防腐处理。
2.7腕臂下底座安装以轨面水平连线中点为基准,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2.8水平腕臂与斜腕臂连接的套管双耳与承力索支撑线夹的间距约为200mm;水平腕臂外露(承力索座外长度余量)应大于等于200mm。
2.9腕臂宜采用作业安装车安装。
腕臂安装后,水平腕臂不得低头,并应保证承力索距轨面距离符合设计要求,施工允许偏差为±50mm,且承力索应在接触线的正上方,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2.10承力索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加预绞丝防磨条,并保证承力索座紧固到位。
2.11腕臂在无偏移温度安装时,应垂直线路中心线,腕臂在偏移温度安装时,腕臂偏移量应符合设计提供的《腕臂安装曲线图》的要求。
2.12隧道口降高腕臂参照道岔定位安装形式,加定位管、锚支卡子固定承力索。
2.13腕臂安装后,应进行动态包络线检测,确保腕臂各部在动态包络线以外(在V≤120km/h时,受电弓上下晃动量100mm,直线左右摆动量为200mm,受电弓中心最大水平偏移值不大于450mm)。
2.14腕臂支撑安装时与斜腕臂的连接。
正定位时,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60型支撑卡子)在定位环的上方。
反定位时,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60型支撑卡子)在定位环的下方,距离一般为100mm,与平腕臂的连接,连接腕臂支撑的套管双耳距平腕臂上绝缘子的距离一般为100mm,其长度现场测定(设计给出型号的按设计图安装)。
2.15多线路腕臂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多线路腕臂横梁长度应按设计图现场测定,报厂方生产。
(2)横梁应连接牢靠,横梁在一条轴线上,垂直、水平矢值不得超过梁长的1‰。
(3)斜拉受力应均匀,并保证梁中心线与支柱中心垂合,横梁应呈水平状,施工允许偏差±050mm。
(4)倒立柱应垂直安装,施工允许偏差10mm,且应保证不侵入建筑限界。
(5)倒立柱的腕臂安装应符合上述1~4条的有关规定。
凡钢质螺栓螺纹部分均应涂油防腐。
3、软横跨安装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3.1软横跨应采用测量、计算、予配和安装的施工工序。
3.2 固定绳固定角钢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偏差±30mm,杵头杆螺纹外露为20~80mm。
上、下部固定绳承载后应呈水平状,允许有一定负弛度(3~4股道车站为0~150mm,5~8股道车站为150~300mm)。
3.3悬挂6支及6支以上的软横跨的横承力索均采用双横承力索,双横承力索受力应均匀,与V型联板连接的双耳楔型线夹的受力面应相对安装。
3.4对于股道多,轨面高差大,上、下部固定绳安装高度,以最高轨面和最低轨面高度的平均高度为准,但必须保证正线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的设计高度,还应保证导线距轨面的高度符合设计要求。
3.5 正线股道承力索悬挂点距轨面连线的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单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施工偏差为±030mm,双横承力索软横跨允许偏差为±060mm。
3.6对节点1、2、3、4、8、9、13中设计上下对齐的绝缘子串在软横承载后应严格对齐,允许施工偏差≤60mm,站台边缘绝缘子串带电侧的绝缘子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对齐,允许偏差≤60mm。
3.7直吊线应垂直,斜拉线应顺直。
3.8定位绳弹簧补偿器应安装在软横跨受力小的一侧,弹簧补偿器的拉力软横跨钢柱为3~6kN(即以设计要求为准)。
3.9软横跨上正线定位器开口为400mm,允许偏差为±50mm,站线开口为300mm,允许施工偏差为±50mm。
3.10软横跨接地跳线安装绑扎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绑扎应平整、密切、美观。
4、硬横跨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4.1硬横柱基础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以上方可安装。
同一组硬横梁基础中心连线应垂直于正线,且两钢柱横向中心线应重合。
(基础有偏差时应在安装支柱时调整达标)4.2硬横梁的横梁跨长,必须由专业工程师会同生产厂家,共同进行现场实测,生产厂家严格按实测尺寸加工,以保制作精度,使其安装一次到位。
4.3硬横梁柱及硬横梁在安装前应按验标和设计要求进行外观检查:如有变形,镀锌剥落及孔位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现象,应及时通知厂方整修,整修达标后应对因整修造成的锌层损伤进行喷锌处理。
4.4横梁按编号在平整地面上(或站台)将横梁组装成整体,组装时,在各段梁两端0.2/L处各用一根方木将梁支起,然后将两段或三段梁相对,用经纬仪或线绳将各段梁调整到同一轴线上,再进行组装,并在连接处加薄钢垫片使横梁有一定向上的予拱度:拱度一般为梁长的1/500(以设计要求为准,如横梁在加工时,已按设计予拱度要求制作,就不应再加予拱度),横梁连接应密贴、牢固,连接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4.5硬横梁安装后应呈水平状,施工允许偏差±30mm,横梁下缘应距正线最高轨面连线高度为9m或以设计要求为准,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4.6同一组硬横跨两支柱中心线应与横梁中心线重合。
4.7吊柱应垂直安装,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连接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
吊柱安装后的限界应符合设计要求,在任何情况下,不得侵入建筑限界。
4.8吊柱腕臂安装应符合本规定“2”腕臂安装中的有关要求。
5、承力索、接触线架设应符合下列要求:5.1承力索、接触线不允许有接头,由厂方按锚段配盘供应。
现场架设时应对号架设。
5.2承力索、接触线采用恒张力架线车架设工艺,架设承力索张力为2-3kN,接触线架设张力为3~4kN,架设张力差应严格控制,不得大于8%。
5.3为使新线初伸长一次出尽,保证接触悬挂安装一次到位,符合设计要求。
根据本工程具体情况拟采用以下张拉法:(1)法国张拉法:承力索、接触线均采用1.5倍的额定张力,张拉72小时后,再进行承力索就位及安装吊弦和定位装置。
(2)砣加重法张拉:承力索采用1.6倍的额定张力张拉3小时,接触线采用2.0倍的额定张力张拉5小时。
再进行承力索就位及安装吊弦和定位装置。
5.4 接触网结构高度1600mm,接触线至轨平面距离为6450mm6、中心锚结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6.1承力索架设、张拉完毕后即可进行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
接触线中心锚结应在架设张拉完毕后,中心锚结柱定位器及相临两跨吊弦安装完毕后进行,但应先检查起、下锚两端坠砣高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未达标,先使一端达标,另一端待调整完成后再调整到位。
6.2中心锚结安装位置、形式、采用的线材规格及连接件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6.3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和产品说明书的要求。
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安装应端正,牢固,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处导高与最近吊弦处导高等高,施工允许偏差±05mm。
6.4站场防窜中心锚结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承力索、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必须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应符合设计要求,接触线中心锚结线夹应端正,不得歪斜。
7、定位管、定位器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7.1定位管应与腕臂在同一水平面内,定位管一般情况下应呈水平状。
正定位允许抬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反定位允许低头,但坡度不得大于150mm/m。
反定位的定位卡子与长定位环的间距为150mm,施工允许偏差为±30mm。
定位管吊线两端均加装心形护环,采用压接法固定。
长定位环外露长度为200~400mm(安装后应及时将多余部分锯掉)。
7.2安装定位器的定位环(或限制定位环)调整余量不应小于100mm。
7.3定位管支撑与定位管及腕臂成等腰三角形,夹角为60度,困难时为45度~70度。
7.4软定位上的坡度相对轨面不应小于1/10。
7.5定位器上的定位线夹,安装时应保证定位线夹螺母受压。
定位器安装应符合设计提供的旋转腕臂位置安装曲线图。
7.6 限位定位器间隙(d )应严格按设计提供的值一次安装到位,限位间隙(d )采用异径塞钉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