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工程原理计算题

环境工程原理计算题

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哪几类?它们的主要作用原理是什么?解:从技术原理上看,环境净化与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可以分为“隔离技术”、“分离技术”和“转化技术”三大类。

隔离技术是将污染物或者污染介质隔离从而切断污染物向周围环境的扩散,防止污染近一步扩大。

分离技术是利用污染物与污染介质或其它污染物在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使其与介质分离,从而达到污染物去除或回收利用的目的。

转化技术是利用化学或生物反应,使污染物转化成无害物质或易于分离的物质,从而使污染介质得到净化与处理。

2.6某一段河流上游流量为36000m 3/d ,河水中污染物的浓度为3.0mg/L 。

有一支流流量为10000 m 3/d ,其中污染物浓度为30mg/L 。

假设完全混合。

(1)求下游的污染物浓度 (2)求每天有多少kg 污染物质通过下游某一监测点。

解:(1)根据质量衡算方程,下游污染物浓度为112212 3.0360003010000/8.87/3600010000V V m V V q q mg L mg L q q ρρρ+⨯+⨯===++ (2)每天通过下游测量点的污染物的质量为312()8.87(3600010000)10/408.02/m V V q q kg dkg dρ-⨯+=⨯+⨯=2.7某一湖泊的容积为10×106m 3,上游有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流入该湖泊,流量为50m 3/s 。

一工厂以5 m 3/s 的流量向湖泊排放污水,其中含有可降解污染物,浓度为100mg/L 。

污染物降解反应速率常数为0.25d -1。

假设污染物在湖中充分混合。

求稳态时湖中污染物的浓度。

解:设稳态时湖中污染物浓度为m ρ,则输出的浓度也为m ρ则由质量衡算,得120m m q q k V ρ--=即5×100mg/L -(5+50)m ρm 3/s -10×106×0.25×m ρm 3/s =0解之得m ρ=5.96mg/L2.10 某水池内有1 m 3含总氮20 mg/L 的污水,现用地表水进行置换,地表水进入水池的流量为10 m 3/min ,总氮含量为2 mg/L ,同时从水池中排出相同的水量。

假设水池内混合良好,生物降解过程可以忽略,求水池中总氮含量变为5 mg/L 时,需要多少时间?解:设地表水中总氮浓度为ρ0,池中总氮浓度为ρ由质量衡算,得()0tV V d V q q d ρρρ-= 即1t 10(2)d d ρρ=⨯- 积分,有50201t 10(2)t d d ρρ=⨯-⎰⎰ 求得 t =0.18 min2.11有一装满水的储槽,直径1m 、高3m 。

现由槽底部的小孔向外排水。

小孔的直径为4cm ,测得水流过小孔时的流速u 0与槽内水面高度z 的关系 u 0=0.62(2gz )0.5试求放出1m 3水所需的时间。

解:设储槽横截面积为A 1,小孔的面积为A 2由题得A 2u 0=-dV/dt ,即u 0=-dz/dt×A 1/A 2所以有-dz/dt ×(100/4)2=0.62(2gz )0.5即有-226.55×z-0.5dz=dtz0=3mz1=z0-1m3×(π×0.25m2)-1=1.73m积分计算得t=189.8s3.3 污水处理厂中,将污水从调节池提升至沉淀池。

两池水面差最大为10m,管路摩擦损失为4J/kg,流量为34 m3/h。

求提升水所需要的功率。

设水的温度为25℃。

解:设所需得功率为N e,污水密度为ρN e=W e q vρ=(gΔz+∑h f)q vρ=(9.81m/s2×10m+4J/kg)×1×103kg/m3×34/3600m3/s= 964.3W3.4 如图所示,有一水平通风管道,某处直径由400mm减缩至200mm。

为了粗略估计管道中的空气流量,在锥形接头两端各装一个U管压差计,现测得粗管端的表压为100mm水柱,细管端的表压为40mm水柱,空气流过锥形管的能量损失可以忽略,管道中空气的密度为1.2kg/m3,试求管道中的空气流量。

图3-2 习题3.4图示解:在截面1-1′和2-2′之间列伯努利方程:u12/2+p1/ρ=u22/2+p2/ρ由题有u2=4u1所以有u 12/2+p 1/ρ=16u 12/2+p 2/ρ即15 u 12=2×(p 1- p 2)/ρ=2×(ρ0-ρ)g(R 1-R 2)/ρ=2×(1000-1.2)kg/m 3×9.81m/s 2×(0.1m -0.04m )/(1.2kg/m 3)解之得u 1=8.09m/s所以有u 2=32.35m/sq v =u 1A =8.09m/s×π×(200mm )2=1.02m 3/s3.5 如图3-3所示,有一直径为1m 的高位水槽,其水面高于地面8m ,水从内径为100mm 的管道中流出,管路出口高于地面2m ,水流经系统的能量损失(不包括出口的能量损失)可按25.6u h f =∑计算,式中u 为水在管内的流速,单位为m/s 。

试计算(1)若水槽中水位不变,试计算水的流量;(2)若高位水槽供水中断,随水的出流高位槽液面下降,试计算液面下降1m 所需的时间。

图3-3 习题3.5图示解:(1)以地面为基准,在截面1-1′和2-2′之间列伯努利方程,有u12/2+p1/ρ+gz1=u22/2+p2/ρ+gz2+Σh f由题意得p1=p2,且u1=0所以有9.81m/s2×(8m-2m)=u2/2+6.5u2解之得u=2.90m/sq v=uA=2.90m/s×π×0.01m2/4=2.28×10-2m3/s(2)由伯努利方程,有u12/2+gz1=u22/2+gz2+Σh f即u12/2+gz1=7u22+gz2由题可得u1/u2=(0.1/1)2=0.01取微元时间dt,以向下为正方向则有u1=dz/dt所以有(dz/dt)2/2+gz1=7(100dz/dt)2/2+gz2积分解之得t=36.06s3.10用泵将水从一蓄水池送至水塔中,如图3-4所示。

水塔和大气相通,池和塔的水面高差为60m,并维持不变。

水泵吸水口低于水池水面2.5m,进塔的管道低于塔内水面1.8m。

泵的进水管DN150,长60m,连有两个90°弯头和一个吸滤底阀。

泵出水管为两段管段串联,两段分别为DN150、长23m和DN100、长100 m,不同管径的管道经大小头相联,DN100的管道上有3个90°弯头和一个闸阀。

泵和电机的总效率为60%。

要求水的流量为140 m3/h,如果当地电费为0.46元/(kW·h),问每天泵需要消耗多少电费?(水温为25℃,管道视为光滑管)图3-4 习题3.10图示解:由题,在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建立伯努利方程,有W e=gh+Σh f25℃时,水的密度为997.0kg/m3,粘度为0.9×10-3Pa·s管径为100mm时,u=4.95m/sRe=duρ/μ=5.48×105,为湍流为光滑管,查图,λ=0.02管径为150mm时u=2.20m/sRe=duρ/μ=3.66×105管道为光滑管,查图,λ=0.022泵的进水口段的管件阻力系数分别为吸滤底阀ζ=1.5;90°弯头ζ=0.75;管入口ζ=0. 5Σh f1=(1.5+0.75×2+0.5+0.022×60/0.15)×(2.20m/s)2/2=29.76m2/s2泵的出水口段的管件阻力系数分别为大小头ζ=0.3;90°弯头ζ=0.75;闸阀ζ=0.17;管出口ζ=1Σh f2=(1+0.75×3+0.3+0.17+0.02×100/0.1)×(4.95m/s)2/2+(0.023×23/0.15)×(2.20m/s)2/2=299.13m2/s2W e=gh+Σh f=29.76m2/s2+299.13m2/s2+60m×9.81m/s2=917.49 m2/s2=917.49J/kgW N =(917.49J/kg/60%)×140m 3/h×997.0kg/m 3=5.93×104W总消耗电费为59.3kW×0.46元/(kW·h )×24h/d =654.55元/d3.11 如图3-5所示,某厂计划建一水塔,将20℃水分别送至第一、第二车间的吸收塔中。

第一车间的吸收塔为常压,第二车间的吸收塔内压力为20kPa (表压)。

总管内径为50mm 钢管,管长为(30+z 0),通向两吸收塔的支管内径均为20mm ,管长分别为28m 和15m (以上各管长均已包括所有局部阻力当量长度在内)。

喷嘴的阻力损失可以忽略。

钢管的绝对粗糙度为0.2mm 。

现要求向第一车间的吸收塔供应1800kg/h 的水,向第二车间的吸收塔供应2400kg/h 的水,试确定水塔需距离地面至少多高?已知20℃水的粘度为1.0×10-3 Pa·s ,摩擦系数可由式23.0Re 581.0⎪⎭⎫ ⎝⎛+=d ελ计算。

图3-5 习题3.11图示解:总管路的流速为u 0=q m0/(ρπr 2)=4200 kg/h/(1×103kg/m 3×π×0.0252m 2)=0.594m/s第一车间的管路流速为u 1=q m1/(ρπr 2)=1800kg/h/(1×103kg/m 3×π×0.012m 2)=1.592m/s第二车间的管路流速为u2=q m2/(ρπr2)=2400 kg/h/(1×103kg/m3×π×0.012m2)=2.122m/s则Re0=duρ/μ=29700λ0=0.1(ε/d+58/Re)0.23=0.0308Re1=duρ/μ=31840λ1=0.1(ε/d+58/Re)0.23=0.036Re2=duρ/μ=42400λ2=0.1(ε/d+58/Re)0.23=0.0357以车间一为控制单元,有伯努利方程u12/2+gz1+p1/ρ+Σh f1=gz0+p0/ρp1= p0,故(1.592m/s)2/2+9.8m/s2×3m+0.0308×(0.594m/s)2×(30+z0)m/(2×0.05m)+0.036×(1.592m/s)2×28m/(2×0.02m)=9.8m/s2×z0解之得z0=10.09m以车间二为控制单元,有伯努利方程u22/2+gz2+p2/ρ+Σh f2=gz0+p0/ρ(2.122m/s)2/2+9.8m/s2×5m+20kPa/(1×103kg/m3)+0.0308×(0.594m/s)2×(30+z0)m/(2×0.05m)+0.0357×(2.122m/s)2×15m/(2×0.02m)=9.8m/s2×z0解之得z0=13.91m故水塔需距离地面13.91m3.12 如图3-6所示,从城市给水管网中引一支管,并在端点B处分成两路分别向一楼和二楼供水(2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