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观察记录表
5、提问后,改问其他同学
C、教师理答方式
1、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
2、对学生回答不理睬,或消极批评
3、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
4、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D、学生回答的类型
1、无回答
2、机械判断是否
3、认知记忆性回答
4、推理性回答
5、创造评价性回答
E、停顿
1、提问后,没有停顿或不足3秒
初中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
时间讲课人评课人课题
视角
观察点
观察结果
评价反思
准备
①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②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③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2、提问后,停顿过长
3、提问后,适当停顿3?5秒
4、学生答不出来,耐心等待几秒
5、对特殊需要的学生,适当多等几秒
课堂观察记录表
本人研究"差异教学"多年,曾设计了很多课堂观察表.如:教师是否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是否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还存在哪些不足?单凭表面观察,难以发现端倪、找到问题之所在。因此,在研究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课堂观察量化考核表,以此为依据,观察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改进教学,提高差异教学质量。这些表格操作简便,便于记录研究。
5
3
3
12
3
38
操作
3
14
17
1
1
10
1
13
表述
13
2
4
10
29
5
5
3
1
3
5
22
倾听
1
1
6
1
4
8
21
3
9
9
2
7
27
思考
8
2
5
3
1
19
4
4
8
消
极
合
作
因
素
走神
1
1
2
2
6
2
2
小动作
2
1
1
4
1
1
说废话
2
2
其他
结论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二次合作的积极因素占绝大多数,消极因素仅占少数,说明本堂课的小组合作是比较成功的。我们也看出一些问题,合作时部分学生出于好奇,急于想全面地看清物体,擅自动了玩具和茶壶,造成了秩序的混乱,这是教师合作要求还不够明确的原因。从数据中也可以发现,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倾听意识,但如何引导学生在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做个更好的倾听者,值得我们思考。
10、学习中,能否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调整学习策略。
各种提问行为类别频次统计表
行为类别
频次
百分比%
评价记录
A、提出问题的类型
1、常规管理性问题
2、记忆性问题
3、推理性问题
4、创造性问题
5、批判性问题
B、挑选回答问题方式
1、提问前,先点名
2、提问后,让学生齐答
3、提问后,叫举手者答
4、提问后,叫未举手者答
问卷()人,收卷()人
分类统计情况:
原因分析:
课堂观察量表
新课程有效教学观摩课课堂教学观察表一(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时间、
地点
课题
观察者资料
姓名
年龄
教龄
单位
观察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观察记录
学 生 表 现
评 分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类 别
A层次
B层次
C层次
合 计
次数
百分比
次数
百分比
次数
百分比
次数
百分比
机械判断回答
0
0%
0
0%
3
4.7%
3
4.7%
认知记忆回答
2
3.1%
0
0%
9
13.8%
11
16.9%
推理性回答
7
10.7%
19
29.3%
2
3.1%
28
43.1%
创造性回答
13
20.0%
9
13.8%
0
0%
22
33.8%
主பைடு நூலகம்提问
1
1.5%
课堂观察记录表
学生学习效果测评记录表
关于老师的评价语言
1这节课中,老师给你印象最深的话是什么?为什么?
2你喜欢老师怎样评价你?
问卷()人,收卷()人
分类统计情况:
原因分析:关于学生对新授知识的领悟
1、秒针走一小格是()
秒针走一大格是()
秒针走一圈是()
2、“秒针走一大格是()”你能举个例子:秒针从哪里走到哪里是20秒?
案例:《圆的认识》各层学生反馈情况记录分析
六(6)班
A类
B类
C类
总计
班级人数
15
30
14
59
反馈人数
百分比
9
18
7
37
60%
60%
50%
62.7%
反馈次数
人均反馈次数
所占百分比
22
29
13
64
1.47
0.97
0.93
1.08
34.4%
45.3%
20.3%
结论分析:从记录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一个、每一层学生课堂内回答反馈的次数,给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教师对提问对象的选择也跟学生的举手情况和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有关。通过记录分析,我们还可以了解教师对分层问题的设计把握情况。
表1.各层学生反馈情况记录表
差异教学,提倡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关注到各层学生,除了教学设计上要考虑层次性、差异性外,课堂学生回答反馈次数也是一个衡量标准。所以我们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记录,学生每回答一次,就在座位表相应的位置做记号,以此来观察教师的课堂提问面是否较广,各层学生课堂参与是否积极。
表3.各层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记录分析表
此表着重观察、分析学生合作时的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及造成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我们试图通过定量观察,提高学生合作的能力。
案例:《观察物体》学生小组合作情况记录分析表
第一次合作
第二次合作
1
2
3
4
5
6
7
8
合计
1
2
3
4
5
6
7
8
合计
积
极
合
作
因
素
观察
1
19
4
5
6
4
39
7
8
4、对教师态度。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7、合作学习中,能否与同学有效合作,能否照顾其他同学的学习需要。
8、学习中,能否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观点大胆质疑,提出不同意见。
9、学习中,能否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新问题。
0
0%
0
0%
1
1.5%
合 计
23
35.3%
28
43.1%
14
21.6%
65
结论分析:从此表上可以看出,实施分层提问后,各层次学生都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层次的问题,既让C层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充分挖掘A层学生的潜能。但在操作时,我们也发现老师们在问题类型判断时有些争议,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为统一认识,建议教师们在填表后由大家讨论后再填写。
表2.各层学生回答类型记录分析表
课堂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层提问。但问题设计是否已针对各层学生,这是比较模糊,难以评判的。结合上表和该表,可以了解分层提问的一些深层情况,更好地把握分层教学,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层面上体验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案例:《圆的认识》各层次学生回答类型汇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