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X—器官:为神经分泌细胞的集合体,由五个神经分泌细胞团组成,产生神经内分泌物质,并由神经纤维导入窦腺。
Y—器官:为一来源外胚层的非神经内分泌器官。
雄性附肢:是指雄性第二腹肢内侧的小型附属肢体生殖蜕皮:在交配期雌性个体在交尾前要先行蜕皮,以便在新壳硬化之前进行交配,此次蜕皮又称生殖蜕皮自切:在附肢有机械损伤时虾蟹类自行钳去残肢或使其脱落的现象后期幼体:又称十足幼体,即虾蟹类的最末一期幼体,具全部体节与附肢,外形基本与成体相似补偿深度:水体中向下光线减弱很快,水越深处光合作用越弱,当光合作用减弱到与呼吸消耗量平衡时的水深称为补偿深度生物学零度:是指性腺发育的最低温度,以此为起点,高于生物学零度为有效温度氧债:是指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及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一部分耗氧量充气养虾法:是指通过充气直接作用是水中保持充足的溶解氧,供虾蟹幼体呼吸需要,以保证幼体的生理代谢洄游:随着虾蟹类的生长、成熟动物通常改变栖息地,这种栖息地的改变大多通过较长距离的移动和迁徙完成,称之为洄游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王墓516um)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min,冲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育槽孵化及培养精养:是指利用先进的工业调控手段,进行高密度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茶籽饼:是油茶树果实油茶籽榨油后的饼块或饼渣生物最小型:水生动物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最小体长。
掌握虾蟹类繁殖与环境的关系答:虾蟹类的繁殖活动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
动物性腺的成熟,交配活动,产卵孵化以及胚胎发育,幼体发育过程无不在一定的环境条件进行,环境条件的改变将阻滞或促进繁殖过程。
A盐度:海产虾蟹类繁殖一般需要30左右的盐度,中国对虾卵子孵化需在20以上的盐度中进行。
B温度:温度对于虾蟹的繁殖的主要影响是在适温范围内,较高温度可促进繁殖进程。
C光线。
D海水组成:普通海水对繁殖无不利影响,在低盐度地区及人工配制海水用于繁殖时,海水的组成以及离子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
E重金属:海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对于繁殖的影响主要是阻止幼体及胚胎发育。
虾蟹类生长的特点、蜕皮的生物学意义与过程答:(1)生长特点:一般认为虾蟹类的生长随蜕皮的发生呈阶梯式增长,其生长模式可简述如下:在两次蜕皮之间动物基本维持体长不变,在线性尺度上基本没有增加,在体重上随物质积累而略有增长。
蜕皮后,动物的新甲壳柔软而有韧性,此时动物通过大量吸水使甲壳扩展至最大尺度,随后矿物质及蛋白质沉淀使甲壳硬化,完成身体的线性增长,然后以物质积累的组织生长替换出体内的水分,完成真正的生长。
(2)蜕皮的生物学意义:虾蟹类的蜕皮对于对于动物本身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其影响动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变化,为动物完成变态发育以及生长所需,又是导致畸形、死亡、被捕的重要原因。
(3)蜕皮的过程:A期(蜕皮后期)、B期(后续期)、C期(蜕皮间期)、D期(蜕皮前期)、E期(蜕皮期)虾蟹类的生活史及分布,栖息、洄游的生物学意义答:1生活史及:对虾的生活史包括受精卵、胚胎发育、无节幼体、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在虾、幼虾、成虾等阶段。
2分布:成熟的亲虾在近岸水域产卵,少数种类在深海产卵,胚胎发育阶段在卵膜内度过,孵化后为无节幼体,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经溞状幼体、康虾幼体发育至仔虾,此时结束浮游生活而转营底栖生活并向河口浅水区移动,幼虾在近岸水域、河口地区生活,随生长而逐渐移向外海深水区,待成熟后又移回近岸产卵。
3栖息生物学意义:虾蟹多属底栖性种类,其底栖行为可以减少能量消耗,也还可以使动物免遭捕食,是动物逃避天敌保护自身的防御方式。
4洄游生物学意义:使虾蟹类扩展了自身的生态位,利于种族的延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设计虾蟹类育苗场应考虑哪些因条件?答:1水质不论培育什么品种,选择场址均应首先考虑水质条件。
水质清新无污染是非常关键的。
2浮游生物的组成海水中浮游生物的组成与育苗有密切关系。
选场时应查明该海区浮游生物的组成及随季节变化的情况。
3选择背山面海的向阳区域,可减少能量的损耗;底质不受限制,面向外海的沿岸沙滩和内弯的泥质海岸均可建场,但地基必须坚固;具有一定坡度的岩石海岸是最理想的基地。
4淡水资源基地要具有淡水资源,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用淡水。
5电源应充足6交通便利,有利于亲虾和虾苗的输送及建场和生产物资的输送。
洗卵消毒的意义、原理与方法?1意义:目前虾、蟹养殖病害成灾,许多疾病、细菌都是通过母体的排泄物,将病毒和细菌等传给后一代。
如许多病毒、细菌病都是由于幼体吞食了水中的病原体而受到感染,通过洗卵或卵子消毒及消毒海水培育等可切断亲体与幼体之间的传染途径,从而减少病害,提高经济效益。
2洗卵:是将收起的卵子,先用30目滤去残饵及粪便,再用洁净或消毒海水冲洗3分钟,冲洗去水中的病毒及细菌,再放到培养槽孵化及培育。
3卵子消毒;通过实验,认为漂粉精,碘液,碘附等都可用做卵子的消毒,而以漂粉精最为理想,卵子的忍受浓度远远超过其杀菌浓度。
卵子消毒是在洗卵之后进行的,其方法如;30目筛网滤去粗颗粒——在80目网袋中冲洗1至3分钟——网袋侵入药液1至2分钟——消毒海水冲洗1分钟——洁净或消毒海水孵化如何治理老化、酸性池塘?怎样清池除害?(综合治理)(1)老化池塘的治理:根据污染状况的差别及池塘条件,整治可分为曝晒,清於和浸泡冲洗三种方式a曝晒:曝晒仅适用于污染较轻的池塘,收虾之后将池水排干,经过曝晒10-20天,待表层淤泥全部有黑色氧化为黄色后,再翻耕一次,把底层未氧化层翻到表层继续氧化。
必要时还可以多次翻耕使有机物彻底分解b清淤:清淤是把池底淤积层彻底搬出池外。
清淤的方法有人工搬运、推机堆土及泥浆泵抽吸方法。
不管何种方法,都应将淤泥移出池外,切禁将淤泥推到坡上,以防灌水后再被风浪或雨水冲回池中C浸泡冲洗:浸池可促进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并溶入水中,再经反复冲洗,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酸性池塘的治理:这种池塘首先应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暴晒,浸泡,冲洗,以减少表层的酸性物质。
用一层中性粘土覆盖在堤坝及池底是一种有效地方法。
但这工作量很大,需增加较大的建设成本。
另一方法是经过充分暴晒,冲洗之后,再加入农用石灰,因在海水的pH下,酸钙不溶于海水,掺入土壤中则可提高土壤的pH。
3清池方法:冬闲期排干池水防止杂藻的发生。
冬季存水的池塘,在放养之前,应由人力清除,搬出池外。
常有杂藻繁殖的地方,应灌入较深的池水,并立即施肥,使浮游植物先繁殖起来,降低透明度,降低藻芽和种子萌发。
还可在放养前使用硫酸铜,五氮酚钠。
4有害动物的除害:清除方法应根据不同情况和种类而定。
可以排空的池塘,收虾之后排干池水,暴晒一段时间,多种敌害生物均可死亡,不必使用药物清池。
不能排空积水的池塘放苗之前必须彻底清池,请吃的药物应是速效的,能在12天之内分解失效,不留残毒。
促熟原理与方法1原理:内分泌器官中的Y-器官和X-器官共同制约着卵巢的发育,Y-器官促进性腺的发育,X-器官抑制卵巢的发育。
所以,促进Y-器官的功能或减弱X-器官的功能均有利于性腺的发育。
2方法:目前一般采用减弱X-器官功能的方法。
如今一般采用镊烫法或激光切除法。
方法是用酒精灯将中号医用镊子烧热,夹烫亲虾或亲蟹一侧的眼柄中部,待眼柄变白停止加热,放回水中,数日后眼柄自行断落。
泛池的原因与处理1原因:育苗池经常会出现许多絮状物,该物是由幼体粪便、有机物颗粒及细菌组成。
原因是有机物大量繁衍的结果,有时排水过多,充气量突增,也会将池底污物冲起来形成类似情况,此时应停止充气20-30分钟,待絮状物黏附池底后在继续充气。
2处理:向水中施入2×10-6的氯霉素可防止上述现象的再次发生。
向池内撒上一层砂也可防止池底上泛虾蟹类养成的几种方式:1粗养:如港养、鱼塭养殖、生态系养殖2半精养3集约化精养:有日本神田式、鹿儿岛的喷水圆池、美国的跑道式性腺发育:(卵巢)I期(卵巢形成期):腹部第一节处背大动脉两侧的细胞团与血管分离,卵巢形成。
II期(增殖期):卵原细胞分裂,卵原细胞个体小,细胞质少,细胞核相对较大。
卵巢体积缓慢增大,至9月底,解剖肉眼可见透明的线状卵巢。
III期(小生长期):解剖观察可见乳白色条状卵巢。
此期正是对虾交配期IV期(大生长期):是指卵黄积累期。
可分三期。
大生长后期即近成熟期,卵子皮层内开始出现椭圆形周边形。
卵巢呈灰绿色或深绿色。
V期(成熟期):卵巢丰满,呈灰绿或褐绿色。
此时外界适宜即可产卵。
VI期(恢复期):刚产过卵的亲虾,卵巢透明、萎缩亲虾暂养的目的及注意事项?a亲虾暂养的目的是促使其交配b注意事项:1性腺发育:雄虾应必须有成熟的精子,雌虾必须先进行生殖蜕壳且在新壳完全硬化之前,以利于精荚的植入。
2水温:水温一般控制在14-17度,既是蜕壳率及交配率均适宜的范围温度。
2雌雄比率:雌雄比率应在1∶1,此比率交配率最高 4饲养密度:饲养密度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
5换水率:一般换水量大则交配率高。
6光照:光照应控制好。
7饲养环境综合养殖的原则与条件?由于对虾养殖池塘所处的地理条件,水的理化条件及底质的性质是不同的,各地混养的种类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从大类上讲有鱼类,贝类,蟹类,海参及海藻等。
确定混养种类的条件是:1、与对虾无敌对关系,不会相互或单方向捕食 2、在饲料上无竞争,以摄食浮游生物最为理想,其次是捕食对虾 3、在空间地盘上无竞争,以中上层鱼类或吊养贝类为最佳,埋栖贝类至少有溶解氧之竞争 4、能够适应不同类型池塘条件,应根据温度,盐度和底质条件,选择适宜的种类 5、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6、生长快、当年可达商品规格。
保鲜的三种方式:低温保鲜(冰藏法、冻藏保鲜、冷却海水保鲜法)、化学保鲜(喷洒法、浸泡法)、辐射保鲜虾蟹类养殖过程中水温的调控方法?答:水温的控制应合理,尽量控制在改生物自然环境下繁殖的温度或略高于其自然温度,切记高温育苗。
此外,温差的大小也是应注意的问题,胚胎发育期对温度的波动较为敏感,应尽量保持稳定,需调温时也要缓慢升降。
虾蟹苗出池前两天应逐渐降温到自然水温。
换水、洗卵用水都应预热至原池水温度。
青蟹越冬期的管理方法?答:(1)青蟹密度:室外土池越冬放养密度1-3只/平方米,室内水泥池越冬密度4-5只/平方米,青蟹在入池前用2×10-4~3×10-4倍的福乐马林药浴2-3分钟。
(2)水质条件:越冬期间水温不低于8℃,盐度不低于0.005,溶解氧2毫克 /升以上,pH值7.5-8.5之间,铵浓度氮不高于6×10-8。
(3)充气、增氧:每天早、晚分别充氧1-2小时,密度较大的水泥池夜晚连续充气。
(4)换水:定期定量更换新水,换水时温差不超过±1℃,换水量根据水质状况而定,一般5天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