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11~2025年)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二0一三年十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一条公园位置 (1)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 (1)第三条规划期限 (1)第四条规划依据 (1)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 (3)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 .................................. 5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 5第七条发展目标......................................................... 5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 (7)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 (7)第九条地质遗迹类型 (7)第十条地质遗迹评价 (9)第四章其他景观资源及评价 (11)第十一条生物及其他自然景观及评价 (11)第十二条人文景观及评价.11 第五章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12)第十三条总体布局与景区划分 (12)第十四条功能区划分 (12)第六章地质遗迹保护 (13)第十五条地质遗迹保护区的划分及边界坐标(主要拐点)的确定 (13)第十六条各级保护区的控制要求与保护措施 (13)第十七条特殊地质遗迹的保护方案 (14)第七章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保护 (15)第十八条地质公园环境容量控制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 (15)第十九条灾害防治 (16)第二十条珍稀物种名录及保护 (18)第二十一条人文景观保护 (18)第八章科学研究 (19)第二十二条课题选择和依据 (19)第二十三条计划编制 (19)第二十四条近期研究计划的实施 (20)第二十五条研究经费 (20)第二十六条科学研究成果出版及转化 (20)第九章解说系统规划 (21)第二十七条解说系统架构 (21)第二十八条地质博物馆及科普电影馆(影视厅) (21)第二十九条公园主、副碑及综合图文介绍栏 (21)第三十条景点、景物解说牌 (21)第三十一条公共信息标识牌 (22)第三十二条图书音像的出版和推广 (22)第三十三条解说系统设施维护与更新 (22)第十章科学普及行动 (23)第三十四条乡土科普活动 (23)第三十五条科学实践活动 (23)第三十六条面向普通游客的专项科普活动 (23)第十一章旅游发展 (24)第三十七条旅游客源市场 (24)第三十八条地质公园推广计划 (24)第三十九条旅游项目及旅游产品 (25)第四十条专题考察路线 (26)第十二章地质公园信息化建设 (27)第四十一条地质遗迹数据库 (27)第四十二条公园监测系统 (27)第四十三条网站建设 (27)第十三章基础设施及服务设施 (29)第四十四条道路交通 (29)第四十五条水电设施 (29)第四十六条环境卫生 (30)第四十七条服务设施 (30)第十四章土地利用 (32)第四十八条土地利用 (32)第十五章社区行动计划 (33)第四十九条社区行动计划 (33)第十六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4)第五十条管理机构设置 (34)第五十一条各类专业人员的配备 (35)第五十二条导游员及其培训 (35)第五十三条管理层培训 (36)第五十四条近期建设项目计划 (36)第五十五条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方案 (3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公园位置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拒马河中上游,北京市与河北省的交界处,隶属于北京市房山区,地跨十渡、张坊两镇,地理坐标为北纬39°32′39"—39°45′52",东经115°28′04"-115°46′43"。
第二条范围、边界、面积公园范围包括十渡镇全部地区和张坊镇大部分地区,面积为290.37km2,以北京市市界、十渡镇镇界、张坊镇镇界和周张路为界。
第三条规划期限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的建设期限为15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近期:2011年~2015年,共5年中期:2016年~2020年,共5年远期:2021年~2025年,共5年规划基准年:201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2006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发[2000]38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1995年)《古生物化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2010年)二、技术规范、标准《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技术要求与工作指南》(国土资源部,2002年)《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和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自然保护区类型及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国家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规范》(国家环保局,1996年)关于加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50号)三、文件依据国土资源关于发布《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国发〔2010〕46号)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于印发《国家地质公园规划修编技术要求》的函(国土资环函[2008]126号)《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国家环保局,HJ/T129-2003)《国家地质公园总体规划工作指南(试行)》(国土资源部,2002年)《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国发〔2001〕9号)四、地方规划文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房山新城规划》(2005—2020年)《房山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房山世界地质公园规划》(2005—2015年)《十渡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张坊镇总体规划》(2006—2020年)《十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十渡国家地质公园规划》(2003—2015年)第五条公园发展概况及规划背景一、发展概况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批准为“北京市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级旅游区”;2004年1月19日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国家AAAA 级旅游区”;2006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十渡园区”。
2004—2005年,初步完成了地质公园保护标志建设、展览馆建设、科普宣传牌的设立、地质公园导游词的编写以及环境整治等工作。
2006—2010年,初步完成了公园内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建成了一条旅游探奇专线和科普教学长廊,并增建了必要的服务设施,搬迁了公园内部分居住分散且规模小的自然村。
二、规划背景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使得公园内的地质遗迹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很多珍贵的地质遗迹得到了切实保护,社会知识、地球知识科学普及水平迅速提升,同时还带动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振兴。
为加强地质公园管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地质公园规划建设,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资源,更好地促进地质公园与地方经济的协调发展,依据《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89号),开展了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二章地质公园的性质与发展目标第六条公园性质与特色一、公园性质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是以可溶岩地貌景观为主,集构造形迹、河流遗迹、水文遗迹等多种地质遗迹类型和宋辽古战道、平西抗日烈士陵园等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大型国家地质公园,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蕴藏着丰富的地质信息,记录了北京西山地区10多亿年来地质演化发展的历史。
二、公园特色北京十渡国家地质公园以孤峰、峰丛、落水洞等地表岩溶地貌、造型奇特的地下岩溶洞穴以及拒马河风景河段为特色,山、丘、峡多种地貌并存,峰、洞、潭、泉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廊。
第七条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实现公园内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典型地质遗迹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地质景观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大力提升;通过发展旅游业大力促进地方可持续发展;成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之一,北方可溶岩地质遗迹保护、科学研究和旅游资源开发的典范。
二、分项目标1、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和旅游设施全面完善;2、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旅游业成为当地收入的主要来源;3、将公园建设成为集旅游、科研、科普为一体的“数字地质公园;4、加强公园管理,健全管理机制,实现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5、荒山和裸露山体基本消灭。
三、分期目标1、近期目标(2011-2015)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和旅游设施基本完善;公园管理机构体系、信息化管理系统基本建成;年接待游客数量、旅游产业总产值稳步增长,旅游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一个重要支柱。
2、中期目标(2016-2020)荒山和裸露山体基本消灭,森林覆盖率达到40%;公园内信息化建设基本完善,将十渡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成为集旅游、科研、科普为一体的“数字地质公园”;旅游业成为当地收入的主要来源。
3、远期目标(2021-2025)实现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科普和旅游设施的全面完善;实现公园内科学有效的数字化管理,公园进入良性可持续发展阶段。
第三章地质遗迹景观及评价第八条地质地貌概述一、区域地质概况公园出露地层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包括距今8—14亿年间海相沉积形成的中上元古界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的地层,另在十渡镇西北部边缘小面积出露5亿年前后海相环境沉积形成的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地层。
在拒马河河谷两侧有第四系沉积地层出露。
公园在区域上位于百花山向斜南侧,北岭向斜西南边缘,总体岩层产状平缓、裂隙发育,主要构造形迹有推覆构造、背斜、层间滑动构造、裂隙构造。
二、地貌概述在北京市自然区划中,公园被列为拒马河灰岩低山河谷区,地势上西北高、东南低。
从地貌特征看,可分两个类型。
第一类为可溶岩地貌,有峰丛、峰林、孤山、塔状山、平顶山及峡谷、洞穴等组合型式,由流水在碳酸盐岩中溶蚀、侵蚀而形成。
第二类是河谷地貌,有曲折旋绕的河曲、宽窄变化的深切河谷、发育完好的多级阶地、河流弃弯取直形成的古河道与离堆山等,它们是由拒马河的冲刷、侵蚀、切割和堆积作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