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歌曲剧种,九江山歌作为我国现存历史悠久的民歌剧种,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在艺术研究中,九江山歌其优美的演唱,以及丰富的唱腔吸引了众多人,以“三声腔”为主的九江山歌唱腔高亢、明亮,曲调婉转、悠扬,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1、九江山歌的起源历史九江山歌起源于江西省九江市,与湖北省,安徽省隔江相望,古为“吴头楚尾”。
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它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被世人称“渊明故里,东方田园”。
在众多的地方特色文化中,九江山歌堪称为一绝。
明代九江府志中有明确记载“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乡间流唱证明九江山歌在明代就已广为流唱了。
在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县的城门乡一位九江山歌“三声腔”的赵氏族谱中详细记载着:早在清朝年间,就有一位民间艺人极其喜欢唱歌,经常在街上唱歌,其声调婉转,悠扬。
边歌唱边表演,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后来他将这门曲艺传给了儿孙,并成为当地有名的山歌王,后来孙子赵万江出生,受家族的曲艺熏陶,成为当地山歌演唱的佼佼者,现为九江三声腔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物。
九江山歌原本是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随性吟唱,自然而流。
九江“三声腔”山歌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
它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增强人们的劳动热情。
在劳动中,人们以诗一般的语言说明五谷杂粮、吃饭、穿衣以及美好的未来,并用饶有趣味的内容去调节劳动气氛,加快劳动节奏,农闲时分,人们也常用山歌吟唱长篇故事,谈古论今;“三声腔”山歌是人们爱情的抒怀诗。
表现爱情在九江山歌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歌词内容多以排比句式。
用爽朗的语言体现性格的开朗,以巧妙的寓意表达人物的心曲;“三声腔”山歌还是文化知识的教科书。
人们在生活中唱古人,了解历史人文知识,唱地名,学习增加地理知识,唱农时节令、五谷杂粮,丰富劳动知识,唱长篇故事,增进文学知识,唱哲理,教人奋进向上。
2、九江山歌的创作特点它独特的唱腔---“三声腔”在九江山歌中特点最突出。
也是其它原生态歌曲无法比拟的。
九江山歌题材广泛,歌词大多以劳动和生活感情为主要内容。
九江山歌,易记易唱,形式平直,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
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
高腔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
平腔定调相对略低,句幅匀称。
低腔发音低微,习惯用于吟唱长篇故事,俗称“读歌本”。
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
形成动力美感,推动旋律发展。
平腔山歌“新打脚车四部头”最能体现这一特点。
九江"三声腔"山歌是广泛流传于九江地区、扎根于当地民间,集演唱和表演为一体的一门古老声乐表演艺术,它的演唱内容大多为抒发个人内心情感,赞美家乡淳朴的风土人情,歌唱男女青年之间的爱、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的传统美德等日常生活之事,富有深厚的人生哲理。
九江“三声腔”山歌用九江当地语言来演唱,唱腔主要特点:一是主、举不分,韵母为y ,润、运不分,并为u - 韵;二是六个声调,入声韵五塞音尾;三是名词后带“喃”尾,相当于普通话的儿尾;四是曲式上,有“(1)2 5”三声宫、“(3)5 1”三声角、“(5)6 1”三声徵、“(6)1 2”“(6)1 3 ”三声羽,调式多样,色彩缤纷。
演唱上分为高腔、低腔、平腔、急板山歌等。
3、九江山歌的艺术特点“山呢歌好味唱口难嗯开呦我,杨呢梅我好味吃树诶难呢栽哟,新呢米好吃田呢难嗯我种诶,粑味儿好吃磨诶难熬呀,鲜味鱼我好味吃网呢难呢开哟……”一曲从小就在九江县成长的孩子们的耳边萦绕。
这是城门乡屋后的青山和纯扑湖水,才孕育出了如此动听传情的民间奇葩城门山歌。
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现了三个音,没有出现其他东西,故又称“三声腔”、“三音山歌”。
至此它演唱形式极其简单,歌词内容却又十分丰富。
非常易记易唱,歌曲形式平直,唱腔语调自然流畅,内容纯朴感人。
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
高腔定调高,句幅较宽,拖腔长,俗称“挣红脸”。
平腔山歌定调较低,句幅均称,长用于抒情叙事,所以男女对唱的情歌大多都用平腔式山歌。
代表作如“新打脚车四步头,架在西山大渠沟,柚树龙骨桑树爪,枫树坐板活柔柔,车动江河水倒流……”,一首清新悦耳的三音山歌立刻勾勒出一幅迷人细腻的江南农村田园风景画。
这首《新打脚车四部头》山歌代表作获华东地区民歌演唱会改编一等奖、演唱一等奖。
先后刊登在《音乐通讯》、《江西民歌》、等各大刊物,被誉为中华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低腔山歌发音就比较低微,所以人们经常用低腔山歌吟唱长篇故事。
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
“唱白口”是九江三声腔山歌的又一重要特征,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见人、物、景等各种各样的东西,触景生情,信手拈来、随口而出。
村中的男女老少无论是在田地里干活,还是湖边洗衣服,在庭院里烧菜做饭,总是时不时地来上几段,碰到一些山歌爱好者,简直是走哪唱哪,看见什么唱什么,歌词内容极为丰富,不但涉及劳动、爱情,还涉及天文、地理、人生、花鸟、哲学、神话故事及历史故事等。
4、“三声腔”的继承与保护为了推动近现代社会对民族音乐的重视,保护国家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标、方针和工作原则,九江市江州区抓住机遇,乘此东风,下大力气,日日夜夜奋力抢救和保护。
组织了一大批人员对九江山歌进行搜集、记录、分类和编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档案,同时采取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
对九江山歌中“三声腔”山歌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九江市政府对调查资料及相关事物作妥善的保存。
收集、整理《江州区民歌集》260余首,其中仅“三声腔”山歌就占了100余首。
对有影响的九江山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重要保护。
同时,政府加强对传承人(继承人)的培养,并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传习自觉,组织中青年山歌传承骨干到山歌流传的重点区域传播演唱技能。
多方面、多层次的拯救了九江山歌。
与此同时,县政府、市政府为了加强宣传力度,还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山歌赛100余场,参赛人数高达100000余人次,并且通过电视、广播、媒体等方式将九江山歌进行广泛传播,定期举办山歌大会,使更多人知道了解九江山歌,并形成对九江山歌的保护意识。
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九江山歌的保护,特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小组,政府投资保护九江山歌,以及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
真正做到让每家每户都发自内心的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江“三声腔”山歌不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地方特色鲜明。
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将有利于促进九江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九江地区的旅游形象。
唐代诗人自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涨块然独望因题北亭》中“篱根舟子语,巷口钓人歌”的诗句.反映了九江当时山歌流传的盛况。
明代九江府志中,乡间流唱着“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记载。
5.九江山歌谱例研究以上这个五线谱就是九江山歌中较为入门级别的一首歌,是一首4/4拍转4/2拍的曲子,歌曲大致意思是“高坡上唱的歌,歌声悠扬,传的很远’’。
非三度叠置的一首曲子,需要强调的是音准问题,以“(1)2 5”五句三声宫调式为例,主音上方五级“5”,以“2”为杠杆,向下“51 1.21 1”作回挽状进行、并作“25 2521 25––”上下连续跳跃,使歌腔静中有动。
形成动力美感,推动旋律发展。
1.我在此地唱一声看姐知音不知音如要是个知音姐山歌就是做媒人慢慢唱动姐的心叫我唱歌唱起来先打锣鼓后开台你做师傅掌鼓板我做丑角搭戏台丑角引出牡角来叫我唱歌我唱歌我今年小未学多一冇学熟梁山泊二冇学熟二怀川三冇学熟三久莲唱唱歌歌来开心不唱歌儿闷死人唱歌由于看到姐听歌由于看到娇这个日子容易消《我在此地唱一声》是一个男女对唱的山歌,是男方追求爱情的山歌。
赛海棠情姐门口丹桂香,听唱一本赛海棠。
家住杭州钱塘县,离城十里孟家庄,取名娇莲远名扬。
论说娇女好闺门,从来不出绣房门。
青春正当十八岁,二月十五子时生,恰似观音少尽平。
三月天气暖洋洋,娇莲提篮去采桑。
上身穿的毛蓝褂,足下金莲三寸长,眉清目秀我亲郎。
一程来到大路旁,路遇怀川姓阮郎。
一见情姐深作揖,观见情姐好似忙,手提蓝子往何方?有劳贵客问端详,我家养蚕三两筐。
谷子落田人工紧,眼前就是插秧忙,我到桑园去采桑。
有劳情姐说原因,一年之计在于春。
此时一日忙一日,乡村四月无闲人,采桑之时一路行。
娇莲见郎尊一声,君子说话不聪明。
不共乡来不共井,不是亲来不是邻,因何与我一路行。
情姐说话不聪明,古人一句是真情。
美不美自井中水,亲不亲自故乡人,为何别我两路行?非是我今别情哥,如今人口快如梭。
一点错事传千里,好人少来歹人多,是非满门怎奈和?怀川答应四不妨,一心打扮看娇娘。
今日会个风流子,福圆锦合结成双,心想与姐讨风光。
娇莲听说不作声,情歌说话太无情。
我在娘家十三岁,嫁到婆家四五春,不知私情怎样行。
一听此话叫姣娇,娇娘说话好爱跷。
莫把此话盘问我,千年难逢这一遭,聪明大姐想得高。
君子说话我知音,路途之上要小心。
你到前面有何事,转来到了我家门,久后事情海样深。
姐许后日我就行,娇娇做个实心人。
我到前面无大事,行到堂上看双亲,不知情姐假和真。
这首歌是一首对唱情歌,深刻形象的表述了当时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相爱的过程,整个过程生动形象,充满活力。
仿佛身临其境,能够见到当时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整个过程。
6.九江山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九江山歌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能更加广泛的达到宣传以及继承的目的。
例如将九江山歌“三声腔”跟现代AR技术结合起来,想要使九江山歌与AR合作,必须依赖高素质高科技人才在信息层面、动画、媒体数字等等方面进行一个广泛的宣传和研究,保证九江山歌能在日渐现代化的社会中渊源流传。
而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是传唱度,或者说是听众基础,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必须要有一定基础的受众,如果一种艺术形式无人欣赏,就说明这种艺术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我将以西方古典乐为例,简单论证我认为的,未来“三声腔”的发展方向以及方式民乐,尤其是山歌,在本质上接近于交响乐,但普罗大众对交响乐的接受度并不是很高,甚至对于类似西方古典音乐来说,即使西方发达国家,其欣赏古典音乐者也只是大约百分之五左右。
不仅是音乐,对于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来说,受众也类似音乐,不是很多,艺术本来就是少部分人的爱好。
在中国,对于传统器乐和民族音乐来说,其受众当然比西方古典音乐还少,我想其原因不是因为传统文化受冷落,而是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传统音乐,其本身的缺陷造成了这种结果。
即在那些爱好音乐的群体当中,喜欢传统民族音乐的人明显比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的人要少,这是因为这些少数的音乐受众,并没有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体验到那种思想的深度,情感的丰富,以及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