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

国内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

浅谈国内高校贫困学生的资助现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在不断的深入和完善的过程中,农村贫困生的数量和比例迅速增长,贫困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解决贫困生问题,顺利完成学业,是高校建设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本文就国内高校贫困生的资助现状做一下分析和总结,并介绍贫困生的基本状况和资助现状。

关键词:高校贫困学生资助现状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要做好高校贫困生的助学工作,首先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我们通常把家庭人均收入较少,有一定数额债务,只能缴纳部分学杂费,基本生活费接近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定为“贫困生”;而把家庭经济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基本上靠借债上学,无力缴纳学杂费,在校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学生称为“特困生”。

1.贫困生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来自老、少、边、穷地区,家庭收入低、经济基础差的学生;(2)父母双亡或离异、经济失去依靠的学生;(3)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缺乏劳动力的学生;(4)家庭或本人突遭意外或不幸,如家庭经济破产、突遇自然灾害或家有病人长年治疗,面临长期或短期经济困难的学生;(5)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的学生;(6)家庭人口多,兄弟姐妹多人上大学的学生。

2.贫困生的生活、心理描述
(1)对贫困生公平科学的界定
贫困生能否在学校里得到相应的资助,取决于他能否被认定为“贫困生”,在这一方面,国家还未有统一的认定标准,贫困生监督机制也不完善,因此,如何做到公平公开公正,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一个考验。

身为一个辅导员,一定要把好关,建立健全各班级的贫困生家庭情况档案,了解每位学生的状况,对所资助的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帮助,让他们可以顺利完成学业,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压力。

(2)贫困生生活状况
近几年来,虽然公民经济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但是对于农村贫困学生来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生活标准依然处于最低线。

一部分贫困生生活费都要靠自己勤工俭学或者做兼职获得,而学费则是借贷取得。

平时他们省吃俭用,在生活上大多比较拮据,不得不时刻限制着自己生活上各个方面的花费,乃至连学习资料以及学习用品都难以保证。

(3)贫困生心理状况
有不少来自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上大学的费用是向亲友借债勉强支付的,他们在大学学习的同时,又对将来还债问题顾虑重重。

因此,上学费用困难造成他们心理上产生很大压力。

其中有一部分贫困生甚至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以及心理上的焦
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及当前改革的态度看法等一系列问题。

甚至有一部分的农
村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和贫富悬殊巨大,还对社会持悲观、失望甚至否定的看法,影响了心理健康和正常发展。

巨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抑郁、自卑、偏执、焦虑、恐惧和莫名敌对等心理问题,对自己言行的价值持怀疑态度,为了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他们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

部分同学因此成为身心“双困生”,从不参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人际关系冷漠,个性相当孤僻。

这样非常不利于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发展。

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成为高校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党和政府及各级组织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的问题。

2007年 6月国务院颁布了《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目前,形成了以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绿色通道”等为主体的多元化贫困生资助体系。

1.奖学金。

奖学金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为表彰和鼓励优秀学生而设立的奖励资金。

目前在我国高校设立的奖学金根据出资主体划分主要有三种类型;①国家设立的奖学金(以我院为例,有国家奖学金及励志奖学金);②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如院级奖学金);③经有关部门批准由社会各界在学校设立的用来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或吸引人才的各种专项奖学金(如福慧助学金等)。

2.助学贷款。

助学贷款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贫困大
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实行无息或低息贷款,是解决大学生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主要的实施方式为校内贷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

贷学金既可以解决勤工助学学生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冲突,也可以弥补奖学金的局限性。

近年来,助学贷款已经成为学校扶助贫困生的主要措施,已有部分贫困生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顺利完成学业。

目前西部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国家生源地贷款。

但这种助学基金往往存在着名额少,资金有限,条件较高等特点,因此享受到这一助学的学生人数有限。

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贫困学生通过劳动换取一定的劳动报酬来缓解他们贫困的一种资助方式,它是国际上通用的资助方式。

学校结合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及校园环境维护等方面的需要,设立若干个勤工助学岗位,例如餐厅、图书馆、学校超市等,让贫困学生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资助,既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又能提高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

但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校园内能够提供给贫困生的勤工助学岗位少,与贫困生对助学岗位的需求存在差异,往往满足不了贫困生的需求;二是由于大部分贫困生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重,不善于表达,往往不能胜任一些校外的勤工助学岗位。

4.“学费减免”。

“减”是让贫困生减交部分学费或全部学费的一种资助形式。

这是国家及学校对部分确因特殊原因所限、交纳学费有困难的学生,特别是孤残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烈士子女、优抚家庭子女等实行的一种特殊资助形式。

单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
化,政府投向高等学校的经费正逐渐减少,学校的办学经费越来越紧张,如果依靠学费减免来解决困难生的问题就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开支。

同时这种资助方式会助长学生的惰性和依赖性。

因此,靠减免学费来解决贫困生问题不是根本办法,只能作为一种应急措施,针对极少数特困生。

除了上述贫困生资助体系外,还有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

参考文献:
[1]姜帅,张爱军.贫困大学生现状及解困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
教育, 2008,(06):74-75.
[2]李岳.浅谈西部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及应对策略[j].科
技信息, 2009,(32):406.
[3]刘恒新,黄钢威,严树文.西部高校贫困生特征分析[j].中国
成人教育, 2009, (3):106-107.
[4]刘淼.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 200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