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单招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年单招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

2019年单招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一、(每小题9分,共15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湿漉漉的树根。

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

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缭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

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

船儿(径自/径直)往前,一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一下子幽暗下来。

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

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

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野)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A.惬(qiè)水气缭绕B.苔(tái)落英缤纷C.冠(guān)桀骜不训D.戛(gā)盘根错节(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湮没径自视线B.湮没径直视野C.隐没径直视线D.隐没径自视野(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

二、选择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分)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支付方式历久弥新,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新兴的网络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

②韩国政府全然不顾民意,对中、俄等国的忠告也充耳不闻,执意引进“萨德”反导系统,致使朝鲜半岛局势空前紧。

③尽管娃哈哈集团的销售额已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董事长宗庆后却仍然不胜其烦地走访了上千家经销商,时刻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④因主创人员对军事生活缺乏足够的了解,一些抗战题材的影视剧往往粗制滥造,乏善可,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⑤他俩虽然家庭经济条件相差很大,性格特点迥然不同,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一有时间就凑在一起,简直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解。

⑥成功的绚烂与美好只是岁月长河里的惊鸿一瞥,普通与平淡才是生命的主旋律,所以我们应该坦然地去面对每一天。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⑤D.②③⑥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旅游业在经过几年的稳定发展之后,当地政府应该以更开阔的眼界、更前瞻的构想,来推动这一产业提质升级B.围绕“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省坚持普及和竞技并重的原则,认真学习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加快打造冰雪运动大省C.省保监会工作人员表示: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扶贫工作的宗旨,而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减少则是扶贫工作的底线D.倡导大学生探索真理、献身科研,并不是苛求每一位大学生都投身学术研究,而是要培养他们耐得住寂寞、刻苦钻研的精神品质二、(每小题9分,共9分)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依托文化大传统找寻文化根脉叶舒宪在中国历史上,表达文化根脉有一种说法,“三皇五帝到如今”。

但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影响,史学被改造成“历史科学”,一切不能提供证明的说法都被看成是神话或传说,不再属于历史,三皇五帝的文化谱系就这样被终止了。

然而,经过一个世纪以来的考古发掘。

许多远古文化相继被发现,相当于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脉络逐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据此,重新认识文化大传统的理论命题被学者提了出来。

所谓文化大传统,就是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文化传统。

与之相对应,文化小传统就是文字书写的文化传统。

这样重新定义文化的大、小传统,能够刷新我们对文化的认知,重建一种面向未来的新文化观。

把握文化大传统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帮助人们较为准确地判断文化的源和流。

比如,老子说“圣人被褐怀玉”,孔子认为“君子比德于玉”。

圣人或君子与美玉结缘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过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按照文化小传统即文字书写传统的知识,对于玉文化,许多研究者往往感到无从下手。

但是,按照文化大传统的路径,就可以大致确认玉文化的源流情况:在中国北部西辽河地区最早出现佩玉的葬俗,那是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

随后玉文化自北向南发展,在距今5000年之际覆盖到黄河、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

东部的玉文化与西部的彩陶文化在陇东地区的常山下层文化时代出现相互融合的迹象,开启了中国西部玉文化发展的先河。

常山下层文化之后出现的齐家文化中,玉礼器生产和使用才大规模铺开。

在齐家文化衰亡之后,活跃在陇东地区的先周文化和周文化继承西北地区的玉礼器传统,并通过周代统治者的推崇和普及,使得华夏的礼文化与玉文化融为一体。

把握文化大传统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有助于重新认识文化小传统的文字知识之所以然,甚至连汉字本身的由来问题,也能通过文化大传统中实物原型的发现,得到溯本求源的理解。

比如,“王”字为什么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被写成斧钺的形状?原来“王”这个象形字,描绘的原型就是钺,它是由史前文化中常见的石斧演化来的,区别在于石斧为实用性的工具或武器,玉钺是象征性的礼器。

由于石多玉少,玉钺就成为社会统治者、部落首领的常见标志物,随后发展成为华夏王权的象征符号。

我们生活在文字书写的时代,个人的知识大都是通过识字和读书得来的。

但也应认识到,文字的发明是距今5000年才发生的,这意味着人类所经历的绝大部分历史并不依赖文字记录而存在。

就华夏文明而言,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的书写符号。

甲骨文所代表的一套汉字系统,以象形字的符号形式出现,本来是专用于通神占卜记录的,后来经过演化和嬗变,承载起记录中国历史的任务。

事实上,与文字使用和普及过程相伴出现的文化断裂和文化失忆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比如,用希腊文和拉丁文教育出来的人,根本不知道有比荷马史诗或《圣经》更早的文化传统,文字的界限反而成为求知的限制。

要突破这种限制,就不能只依赖文字,而需要探寻先于文字而存在的文化遗迹,特别是考古新发现的各种文化符号物。

我们要善于用“物的叙事”“图象叙事”突破文字和文献的限制,恢复和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化记忆。

(选自20XX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关于文化大传统,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A.文化大传统就是文化根脉,“三皇五帝到如今”是其典型的表述,它追求文化谱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反对割断历史。

B.文化大传统是先于和外于文字记录的文化传统,那些科学性受到怀疑的史料、口口相传的神话或传说都属于文化大传统。

C.文化大传统能够帮助人们较为准确地判断文化的源和流,重新认识文化小传统的形成原因,甚至加深对汉字由来的理解。

D.文化大传统将各种以非文字形式保存、流传下来的文化遗迹作为研究对象,如考古新发现的各种文化符号物。

(2)下列关于文化大、小传统二者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文化小传统相较文化大传统出现的时间较晚,只包含了人类所经历的一部分历史,在历史跨度上要短于文化大传统。

B.尽管文化大传统所依据的研究对象与文化小传统所依据的研究对象不同,但是它们研究的成果可以相互佐证。

C.文化大、小传统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文字记录,它们以文字的出现为界前后衔接,二者之间没有交集。

D.文化大传统有助于学者凭借“物的叙事”和“图象叙事”,弥补小传统的不足,恢复和重建失落已久的文化记忆。

(3)根据原文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陆续发现许多远古文化,这为一定阶段历史的真实性提供了证据,也使三皇五帝时代的文化脉络逐渐清晰。

B.在常山下层文化之后出现的齐家文化中,玉礼器生产和使用才大规模铺开,这意味着华夏的礼文化与玉文化已经融为一体。

C.中国汉字中的部分象形字,在造字之初就有特定的含义,如甲骨文“王”字被写成斧钺的形状,因为玉钺当时已是华夏王权的象征符号。

D.人类所经历的绝大部分历史并不依赖文字记录而存在,因此,在文字使用和普及的过程中,人类往往无法避免文化断裂和文化失忆现象的出现。

三、(每小题22分,共12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秦废封建①苏轼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填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郡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余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不立强家世卿也。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理囤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

此所谓不失时者。

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又欲立六国后,子房以为不可,世未有非之者,斯之论与子房何异?世特以成败为是非耳。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彭、英、卢②.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曹元首、陆机、颂,及唐太宗时魏征、百药、颜师古,其后有秩、杜佑、柳宗元。

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

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其余卿士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有删改)【注释】①封建:指“封国土,建诸侯”的分封制,即君王把爵位、土地赐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封定的区域建立诸侯国。

②韩、彭、英、卢:指韩信、彭越、英布和卢绾,四人跟随邦在兴立下大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A.不置王无以填之填:通“镇”,使安定。

B.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附:依附,从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