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十一 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专题十一 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专题十一国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专题导读
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
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
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
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
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
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
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
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
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五﹑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及其原因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①确立原因:a、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b、英国拥
有广阔的殖民地
②丧失原因:a、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
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b、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超过英国。

2、二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
美国。

原因:a、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新设备,起点高,发展快,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

b、两
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 c、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在战
争中被削弱。

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原因:日本、西欧经济崛起,开始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美国经济实力则相对衰落。

4、九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在发展。

原因:两极格局的结束;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冲击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加强。

【点拨】:(一)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
①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②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④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
(二)两极格局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比较
1.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
瓦解、破坏。

2.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两极格局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6)体系的性质不同。

前者的本质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由于二战后反法西斯性质和社会主义的介入而是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三)当前世界格局的变动与前两次世界格局变动的不同
(1)是在没有发生世界大战的情况下出现的。

(2)不是通过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导致各国地位变化的。

(3)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要通过各国之间的斗争和妥协来实现,这取决于各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而综合国力对比相对稳定的局面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所以,新旧世界格局的交替过程必然是一个缓慢的演变过程。

(四)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因素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

(五)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关系的三种类型
1.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

2.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

3.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六)制约各国相互关系和对外政策的重要因素
1.各国的国家利益。

谋求国家利益是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

国家利益决定着外交政策的走向。

2.各国的综合实力。

国家实力往往决定该国家进行国际交往的目的和方式,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全局,综合实力包括:稳定的政治局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发达的科技和强大的军事力量。

3.各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反映国家的社会需求,影响到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

一些大国总是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造成国际矛盾。

4.地缘政治的存在。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国际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产生特定的国家间关系。

英国对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政策、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控制、中国努力发展同周边国家间的友好关系,这些都是地缘政治的重要表现。

5.各国的历史传统。

各国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得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

6.各国的国内斗争。

在近代民主制度下,各国内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击,使得对外政策的制定带有党派斗争的色彩。

甚至,有的国家统治者企图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平息国内的政治斗争。

(七)认识
1.国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国际经济关系,它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2.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导致国
际政治格局发生变化的根源,而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3.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4.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则,国家间的竞争实际就是实力的较量。

5.冲突和合作是国际关系中最活跃、最鲜明的特征。

6.地缘关系也是国际关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7.在近现代史上的国际格局中,由于各国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其冲
突和摩擦也就不可避免。

因此,任何格局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孕育着变动的因素。

因而任何一种格局,实际上是一种不稳定的、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

(八)20世纪中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三次变动后的国际地位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废除“二十条”等,遭到无理拒绝,华盛顿会议签定《九国公约》,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之下。

2.雅尔塔体系中: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
斯作出重大奉献,中国国际地位提升,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3.两极解体,多极化形成过程中: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中的重要力量。

(九)和谐世界
1、我国为建立和谐世界所作的努力
(1)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如70年代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
系等。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推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战略,加入APEC、WTO、创建上海经济合作组织。

(4)加强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如“9.11”后,我国与国际社会相互合作,联合反恐等。

(5)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的主张。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提高综合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

2、建立和谐国际秩序的举措
(1)共同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

(2)发挥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作用。

(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4)国际间应该和平共处,用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5)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求得共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