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的概念及分类▲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
(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
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
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
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
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
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
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
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
(2)技术性控制对策。
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
(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对策(1)将水污染防治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
(2).城市废水的防治的防治应遵循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
(3).在缺水地区应积极将城市水污染的防治与城市废水资源化相结合。
(4).加强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护。
(5).大力开发低耗高效废水处理与回用技术。
三.农村水污染防治对策:1.发展节水型农业2.合理利用化肥和农药3.加强对畜禽排泄物,乡镇企业废水及村镇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固体废弃物(通常称为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当代垃圾产生的环境问题:1.自然环境对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2.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使有机质回归土壤,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注意:上述两种方式,不能处理所有的固体废弃物。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①大气②污染水体③污染土壤④占用耕地⑤影响环境卫生⑥危害人体健康。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一)固体废物减量化1.对城市固体废物2、对工业固体废物(二)固体废物资源化与综合利用1.物质回收利用。
2.物质转换利用。
3.能量转换利用。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处置。
影响大气污染扩散和自净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则易扩散。
⑵气象条件:风速、风向、气温、湿度、云况、辐射等凡是有利于增大风速、增强湍流的气象条件,都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出现逆温天气,大气层异常稳定时,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危害: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来自汽车尾气。
有毒、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车尾气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
碳氢化合物, 汽车尾气, 与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学烟雾。
氯氟烃化合物, 制冷剂,发泡剂,破坏臭氧层,形成臭氧空洞。
颗粒物, 矿物燃料的燃烧,汽车尾气,采矿,建材,冶金等工业企业和人类的农耕活动, 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烧,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可吸入颗粒物污染1.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10微米。
2.空气污染指数(API):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例如北方绝大多数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为可吸入颗粒物。
3.可吸入颗粒物的利弊:利:刺激并锻炼人的免疫机能,弊:①如果颗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②颗粒物中如果含有较多病菌和病毒时,可能引发传染病。
③长期过量颗粒物,积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尘肺病”。
④有些颗粒物沉积在肺部,还可能引起恶性病变。
▲为什么北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以可吸入颗粒物为主(以北京为例)?①北方降水少,天气干燥,多大风,有些地区荒漠化严重,导致自然降尘多;②燃煤;③机动车尾气;④建筑工地扬尘。
▲怎样治理可吸入颗粒物污染?①使用清洁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达标排放;③扩大绿化面积,建筑工地控制扬尘;④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达标排放。
酸雨1、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水,PH值小于4.5的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现象放出大量酸性气体,人为污染源:工矿企业、交通工具、家庭炉灶燃烧煤、石油、天然气,向大气中排放酸性气体,有色冶金工业排放酸性气体。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农作物减产。
③腐蚀树叶,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我国酸雨类型以硫酸型酸雨为主(原因是燃烧高硫煤),汽车尾气造成硝酸型酸雨。
南方比北方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酸性气体。
②南方土壤为酸性,大气中尘埃为酸性。
③南方大城市燃烧高含硫量的煤。
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风速小,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⑤南方阴雨天气多我国怎样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区和SO2污染控制区。
②限制高硫煤的开采。
③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和煤炭脱硫技术。
④调整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清洁能源。
⑤加强废气中SO2的回收与利用。
臭氧层破坏原因:①自然:太阳活动的自然因素。
②人为:人类向大气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质(例如:氯氟烃类化合物)全球气候变暖原因:①自然:全球气温处于波动上升期。
②人为:人类活动(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的破坏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增多,CO2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调整能源战略是大气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
▲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
②开发洁净煤技术。
③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
⑤其他,如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生产布局,植树造林,控制地面扬尘。
第三章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淡水资源短缺:1.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的指标——多年平均径流量。
2.淡水资源短缺的实质——供与需的不平衡问题。
淡水资源短缺地区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东与非洲。
我国主要是分布在华北与西北地区。
世界淡水资源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总量有限。
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湖泊,浅层地下水。
②淡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不均。
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排名: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
人为原因:③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④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长快。
淡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危害:①制约经济发展②影响粮食生产安全③损害生态环境④损害人体健康⑤引发国际冲突。
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区分布不均;③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⑴我国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时间: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⑵我国不同地区差异:南方地区:(以上海为例)水资源总量丰富,多水带——水质型缺水原因:水污染严重.。
华北地区:(黄河,淮河,海河)总量不丰富,过渡带,缺水最严重――资源型缺水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节、年际变化大;②流经本地区的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西北地区:总量不丰富,缺水带——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
带来生态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加剧。
地下水超采的后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质恶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开源:①修筑水库,②开渠引水,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开源:①修筑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问题,②开渠引水――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问题,③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④废水处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节流:农业:①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水定额,②发展节水农业。
工业: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⑤实行污水资源化,⑥发展清洁生产。
生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植树造林。
其他:提高水价,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制定水法,调整产业结构。
耕地日渐减少世界耕地需求趋势:耕地资源供不应求,耕地资源不足。
世界可耕地资源面临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积减少;②人口急剧增加,所需耕地越来越多③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