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海市文化路道路升级改造总结

威海市文化路道路升级改造总结

5.方案选择:
从政府投入资金角度出发,方案二一次性投入资金少,节约财力;从工期角度出发,方案二施工时间较短,不会太多地影响周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从车辆通行受影响角度出发,方案二采用半幅施工方法有利于交通顺畅。综合考虑后,文化路改造最后选择了基础强化处理、铺设土工织物,更换自调式井盖,摊铺5cm厚度mac改性沥青混凝土的施工方案。从最终施工效果看,方案二虽然没有彻底解决路基承载力低的问题,但在短时间内改善了文化路的使用性能,网裂基本解决,原有的积水地段得到了根除,更换的自调式井盖与沥青路面结合良好,同时最大限度地减轻了对居民、企业、市政管网的影响,对于提升威海市国家旅游城市现象起到了有效地推动作用。
4.2方案二:
挖除路面约5万立方米,修补和处理坑槽8万平方米,铺设土工织物25万平方米,摊铺5cm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25万平方米。道路投资估算5000万元。该方案的优点是施工时间短,道路交通干扰较轻,沿线市政管网破坏小,对居民、企业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土工织物、改性沥青能够较好地提高路面使用性能,前期投入费用较低。缺点是基础承载力低的问题没能得到根除,基础强化处理不能保证路基全部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部分路段的平整度达不到规范要求;道路良好使用时间短于挖除重修使用时间,使用5-7年后需要重新加铺沥青面层,再次增加财政投资。
3. 2012年对文化路改造的方案设想:
3.1方案一:挖除全部路面结构层,按规划位置重新布设市政管网,依据城市交通量设计路面结构层。
3.1.1对道路进行地质勘探,根据持力层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基础参数。
3.1.2标示各种市政管网的走向、位置、深度,提前进行管网的规划设计和搬迁。
3.1.3挖除旧结构层,依据地质勘查结果推算的深度进行换填,换填材料采用透水性好的砂性土,对于含水量高的路段还可以采用换填级配石子、水泥或石灰进行拌和处理等方法。
文化路位于威海市海岸线附近,路基以下土层主要是细砂和淤泥,且地下水量充沛。施工路基时,受施工技术水平差影响,只能采用抛石挤淤、投放石灰使基础板结、自然沉降等办法进行基础处理,但竣工通车几年后仍出现了不同程度地下沉。
2.3车辆严重超载,市政管线“拉链”频繁。
近几年,威海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大型项目纷纷开工建设,许多重型作业车辆在文化路超载运输造成其承载力降低很快,再加上周边生活区的建成对市政配套管网提出增加容量的需要,使得市政管线部门常常对文化路进行破挖。
3.2.1检测道路弯沉值,并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一个基准数值。以文化路为例,下表为桩号k0+500-k0+570段弯沉检测数据。
改造时,先将弯沉基准值设定为60,对弯沉值超过60的路段采用整体挖除处理的方法;对测量数值在30到60之间的路段,按照每一百平方米4个点密度进行注浆,对土基进行物理改性,提高承载力,浆液配比为水:水泥:外加剂=0.55:100:0.02,水泥为p0425,外加剂主要作用是减水和快凝[2]。
3.1.4搬移出的管线依照规划部门设定的位置重新铺设,给水、强电、燃气等管线单独安装,所有弱电管网放至公共管道沟,设置明确标志,便于以后检修[1]。
3.1.5按设计要求铺设道路结构层。
3.2方案二:处理局部承载力不合格路段,不移动已有的市政管网,网裂严重、车辙明显路段采用铲除破损面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找补坑槽,铺设土工织物,路面整体加铺沥青面层。
3.2.2对路面上的市政管网窨井位置进行标记,拆除原有的窨井井盖,更换成自调式井盖,抬高至路面设定标高。
3.2.3提前将网裂严重的路面铲除,洒布1kg/m2热沥青,再用ac-2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找平;对车辙严重的路段也可直接按照上述方法采用中粒式沥青混凝土进行低洼处找平,保证在整体摊铺前基底平整。
3.2.4在原有路面上洒布1kg/m2热沥青,铺设土工织物(拉接力>80kg/m2),再洒布0.5kg/m2的热沥青。
3.2.5按设计要求摊铺ac-13改性沥青混凝土面层。
4.两个方案优Βιβλιοθήκη 点对比:4.1方案一:挖除土方约30万立方米,改造各类管网98公里,铺设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三层共75万平方米,沥青路面两层共50万平方米,道路投资估算2亿元。该方案的优点是彻底根除路基承载力低、管网过道管沟回填不密实产生的路面下沉、原有路面结构层质量差等问题。缺点首先是地下管网尤其是主管网多,搬迁难度大、费用无法估量,增加财政资金投入的不确定性;其次整体挖除时,容易破坏已有管线,尤其是自来水主管网、中压燃气管线、高压电缆、军队传输光缆、高压蒸汽管道等,一旦造成破坏,势必会影响企业、居民的生活;第三,原有道路周边地下水位较高,对路基整体开挖,不仅破坏已经稳定的基础,还会因为施工降水、坑壁支护等增加处理费用;第四,施工工期长,投资巨大。
威海市文化路道路升级改造总结
摘要:通过2012年威海市文化路升级改造,针对目前道路存在的翻浆、车辙、网裂等问题,根据现场具体情况寻找最佳方案,为以后道路升级改造选定理想的工艺。
关键词:道路;改造;沥青;资金;管网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文化路长度7000米,平面布置为4m非机动车道+2m绿化带+28m机动车道+2 m绿化带+4m非机动车道,两侧为绿化带,为威海市主干路,于一九九五年修建,以后再未大修过。道路结构层分两种:一种是厚度20cm的手摆片石基层+5cm的沥青下贯层+3cm的沥青混凝土面层;第二种是厚度15cm水泥稳定土底基层+15cm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cmac-25沥青碎石+3cmac-10沥青混凝土面层。二000年后,由于沥青路面破损严重,为延长文化路使用寿命,进行了几次沥青混凝土罩面,但由于病患未彻底根治,路基下沉、路面网裂、车辙等问题近几年愈发严重。
2.文化路存在的问题:
2.1投入资金较少,设计标准偏低。
文化路修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威海经济刚刚起步,财政收入较低,尚无法投入高额资金用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再加上设计单位对未来城市发展速度估计不足,设计标准较低,随着后期道路的使用,路面结构层薄、管网容量不能满足需要等问题逐渐显现。
2.2地质情况复杂,施工技术水平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