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位加工方法

孔位加工方法

二、孔的加工
• 孔是箱体、支架、套筒、环、盘类零件上 的重要表面,也是机械加工中经常遇到的 表面。
• 在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相同的情 况下,加工孔比加工外圆面困难,生产 率低,成本高: • (1)刀具的尺寸受到被加工孔的尺寸的 限制,故刀具的刚性差,不能采用大的 切削用量。 • (2)刀具处于被加工孔的包围中,散热 条件差,切屑排出困难,切削液不易进 入切削区,切屑易划伤加工表面。
高速钢刀具应用(钻头、铰刀)
(一)钻孔
钻孔(drilling) :在工件的实体部位加工 孔的工艺过程 刀具:麻花钻。 机床:钻床、车床、镗床、铣床
台钻的主轴进给由 转动进给手柄实现。 台钻小巧灵活,使 用方便,结构简单, 主要用于加工小型 工件上的各种小孔。 在仪表制造、钳工 和装配中用得较多。
铰削用量的选择:
进给量不能取得过小,否则切削厚度过薄,铰刀的挤压 作用会明显加大,加速铰刀后刀面的磨损。 一般铰削钢体时,进给量为0.3 ~2mm/r,铰铸铁时, 0.5 ~3mm/r 。
钻头、扩孔钻、铰刀都是标准刀具。 中等尺寸以下较精密的孔,单件小批乃至 大批大量生产,采用钻—扩—铰这种典型 加工方案进行加工非常方便。
孔的技术要求
①尺寸精度: 孔径和长度的尺寸精度。 ②形状精度: 孔的圆度、圆柱度及轴线的直线 度。 ③位置精度: 孔与孔或孔与外圆面的同轴度, 孔与孔或孔与其它表面之间的尺寸精度、平行 度、垂直度等。 ④表面质量: 表面粗糙度、表层加工硬化和表 层物理力学性能要求等。
• 孔的加工方法:钻孔、扩孔、铰孔、镗 孔、拉孔、磨孔、孔的光整加工等。
拉刀的类型
拉刀的类型
拉刀的结构
• • • • • • • •
头部——与机床连接,传递运动和拉力。 颈部——头部和过渡锥连接部分。 过渡锥部——使拉刀容易进入工件孔中,起对准中心的作用。 前导部——起导向和定心作用,防止拉刀歪斜,并可检查拉削前孔径是否 太小,以免拉刀第一刀齿负荷太大而损坏。 切削部——切除全部的加工余量,由粗切齿、过渡齿和精切齿组成。 校准部——起校准和修光作用,并作为精切齿的后备齿。 后导部——保持拉刀最后几个刀齿的正确位置,防止拉刀即将离开工件时, 工件下垂而损坏已加工表面。 尾部——防止长而重的拉刀自重下垂,影响加工质量和损坏刀齿。
颈部:磨柄部时退 砂轮用,打标记 刀柄:钻头的夹 持部分,用来传 递扭矩
为了保证钻头必 要的刚性和强度, 工作部分的钻心 直径向柄部方向 递增。
麻花钻的组成和切削部分
一、钻孔
2. 高速钢麻花钻的 两条主切削刃 结构
5个刀刃 两条副切削刃
钻头 切削 部分 6个刀面
一条横刃
两个螺旋形前刀面 两个经刃磨获得的后刀面 两个圆弧段的副后刀面
1、麻花钻结构特点
1)横刃较长,横刃处前角为负值切削阻力大,据实验50% 的轴向力和15%的扭距。 2)主切削刃上各点前角不同(靠近钻心处前角为负值),
切削性能差。
3)钻头的副后角为零,摩擦力大。 4)主切削刃外缘处刀尖角小,刀齿薄弱。 5)主切削刃长,且全刀宽切削,排屑困难。
特点图示
一、钻孔
• (3)切削温度高,刀具磨损快 • 切削时产生的切削热多,加之钻 削为半封闭切削,切屑不易排出, 切削热不易传出,使切削区温度 很高。
提高孔的加工精度的措施
(1)仔细刃磨钻头,使两个切削刃的长度 相等和顶角对称;在钻头上修磨出分屑槽, 将宽的切屑分成窄条,以利于排屑。
• (2)用顶角 2φ=90~100°的短 钻头,预钻一个锥 形坑可以起到钻孔 时的定心作用。
扩孔钻
用于对已钻孔的进一 步加工,IT10 ~ IT11级; 表面粗糙度6. 3 ~ 3.2μm 。
二、扩孔
1. 工艺特点 1)扩孔是孔的半精加工方法; 2)一般加工精度为IT10~IT9; 3)孔的表面粗糙度可控制在Ra6.3 ~ 3.2μm。
当钻削 dw >30mm直径的孔时,为了减小钻削力 及扭矩,提高孔的质量,一般先用(0.5~0.7)dw 大小的钻头钻出底孔,再用扩孔钻进行扩孔,则可 较好地保证孔的精度和控制表面粗糙度,且生产率 比直接用大钻头一次钻出时还要高。
a)手用铰刀 b)机用铰刀
¢20mm,锥柄: ¢5mm~ ¢50mm,
L1—工作部分;L2—切削部分;L3—修光部分;L4—柄部
铰刀特点:
1)刀齿数多(6~12个),制造精度高;具 有修光部分,可以用来校准孔径、修光孔壁; 2)刀体强度和刚性较好(容屑槽浅,芯部直 径大);故导向性好,切削平稳; 3)铰孔的余量小切削力较小;铰孔时的切速 度较低,产生的切削热较少。 因此,铰孔的加工质量更好。
拉削运动
拉刀以切削速度vc 作主运动,进给运 动是由后一个刀齿 高出前一个刀齿 (齿升量af)来完 成的,从而能在一 次行程中一层一层 地从工件上切去多 余的金属层,获得 所要求的表面
拉孔时,工件的预制孔不必 精加工,工件也不需夹紧, 工件以端面靠紧在拉床的支 承板上,因此工件的端面应 与孔垂直,否则容易损坏拉 刀。
用于加工机座、箱体、支架等大型零件上孔 径较大、尺寸精度和位置精度要求高的孔系, 也可加工单个孔、台阶孔和孔内环形槽、镗 平面等。
(五)拉孔
拉孔(hole broaching)是用拉刀在拉 床上加工孔的过程
拉 刀
拉削加工质量好,生产 率高。拉刀寿命长,并且拉 床结构简单。但拉刀结构复 杂,制造比较麻烦,价格较 高,因而多用于大量和批量 生产的精加工。
• 立钻主轴的轴向 进给可自动进给, 也可作手动进给。 • 在立钻上加工多 孔工件可通过移 动工件来完成。
用于大型工件、多 孔工件上的大、中、 小孔加工,广泛用 于单件和成批生产 中。
钻孔
播放
麻花钻
主要用于孔的粗加 工,IT11级以下;表面 粗糙度Ra25μm ~ 6. 3 μm 。
麻花钻的构造
钻、扩、铰只能保证孔本身的精度,而不 易保证孔与孔之间的尺寸精度及位置精度。 为此,可以利用钻模进行加工,或者采用 镗孔。
(四)镗孔
镗孔(boring) :利用镗刀对已有的孔进行 加工 对于直径较大的孔(一般D>φ80~100mm)、 内成形面或孔内环槽等,镗削是唯一合适 的加工方法。
三 镗孔
图 镗床镗孔
(3)用钻模为钻头导向, 可减少钻孔开始时的 引偏, 特别是在斜面或曲面 上钻孔时更有必要。
钻孔的应用
• 钻孔加工精度很低,生产率低。 • 可用于质量要求不高的孔的终加工,如螺 钉孔、油孔等;也可用于技术要求高的孔 的预加工或攻螺纹前的底孔加工。
5、切削液的选择
种类:乳化油液(冷却)、硫化切削油(润滑)、 动植物油(润滑) 。
1—球面垫板 2—工件 3—拉刀
如果工件的端面与孔不垂直, 则应采用球面自动定心的支 承垫板来补偿。通过球形支 承垫板的略微转动,可以使 工件上的孔自动地调整到与 拉刀轴线一致的方向。
五、拉孔
1. 拉削过程
图6-27 拉削圆孔
拉削特点:
(1)生产率高。拉刀同时工作的刀齿多,而且一次行 程能够完成粗、精加工。 (2)拉刀耐用度高。拉削速度低,每齿切削厚度很 小,切削力小,切削热也少。 (3)加工精度高。拉削的尺寸公差等级一般可达 IT8~IT7,表面粗糙度Ra值为0.8~0.4μm。 (4)拉床只有一个主运动(直线运动),结构简单, 操作方便。 (5)加工范围广。拉削可以加工圆形及其它形状复 杂的通孔、平面及其它没有障碍的外表面,但不能加工台 阶孔、不通孔和薄壁孔。 (6)拉刀成本高,刃磨复杂,除标准化和规格化的 零件外,在单件小批生产中很少应用。
图 车床镗孔
镗刀旋转作主运动,工件或镗刀作进给运动的切削 加工方法称为镗削加工。镗削加工主要在铣镗床、镗 床上进行,是常用的孔加工方法。 铣镗床镗孔主要用于机座、箱体、支架等大型零 件上孔和孔系的加工。此外,铣镗床还可以加工外圆 和平面。由于一些箱体和大型零件上的一些外圆和端 面与它们上的孔有位置精度要求,所以在镗床上加工 孔的同时,也希望能在一次装夹工位内把这些外圆和 端面都加工出来。镗孔加工精度为IT7~IT8,表面粗 糙度Ra值为0.8~0.1μm。
铰削用量的选择:
精铰时,一般半径上铰削余量为0.03~0.15mm, 其值取决于工件材料及对孔要求的精度及表面粗糙 度。 余量过大,则孔的精度不高,表面粗糙;
余量过小,切不掉表面缺陷层,影响孔的质量。
一般铰削钢体时,切削速度为1.5 ~5m/min,铰铸铁 时, 8 ~10m/min,切削速度过高,加剧刀具磨损, 还会引起振动。
• (1)易引偏
a)在钻床上钻孔
b)在车床上钻孔
• 引偏是孔径扩大或孔轴 线偏移和不直的现象。 • 由于钻头横刃定心不准, 钻头刚性和导向作用较 差,切入时钻头易偏移、 弯曲。 • 在钻床上钻孔易引起孔 的轴线偏移和不直; • 在车床上钻孔易引起孔 径扩大
• (2)排屑困难 • 钻孔的切屑较宽,在孔内被迫 卷成螺旋状,流出时与孔壁发 生剧烈摩擦而刮伤已加工表面, 甚至会卡死或折断钻头。
a) 车通孔
b)车不通孔
c)车槽
在车床上镗孔
播放
镗床上镗孔:镗刀刀杆随主轴一起旋转,完成主运 动;进给运动可由工作台带动工件纵向移动,也可 由主轴带动镗刀杆轴向移动完成。
a)工件不动、刀具旋转并进给 b)刀具旋转、工件进给
镗刀:单刃镗刀和浮动式镗刀
单刃镗刀:结构简单,制造 容易,通用性好。
双刃镗刀:两边都 有切削刃,工作时, 可以消除径向力对 镗杆的影响,工件 的径向尺寸与精度 是由镗刀保证的。
3. 钻削用量 1) 背吃刀量asp 单位:mm
asp do
一、钻孔
3. 钻削用量 2)钻削速度vc 单位:m/min
vc
do n
1000
一、钻孔
3. 钻削用量 3)钻削进给量与进给速度: f fz Vf 单位:mm/r 单位:mm/z 单位:mm/min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