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灭[mǐn miè][die out]∶消灭;消失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
--《三国志.钟会传》形迹、印象等] 消灭难以泯灭的印象灭绝;消失。
三国魏锺会《檄蜀文》:“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於泯灭。
” 唐杜甫《咏怀古迹》之二:“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 宋陈亮《问答上》:“至于著在人心,不可泯灭者,或有感而后发,或因以泄其餘忿,亦其势然耳。
” 孙中山《香港兴中会宣言》:“倘不得早维持,乘时发愤,则数千年声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从此沦亡,由兹泯灭,是谁之咎?”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五》:“我以为介绍别人的作品,删节实在是极可惜的,倘有妙文,大家都应该设法流传,万不可听其泯灭。
”【拼音】mǐn miè【基本释义】灭绝;消失。
(行迹、印象等)消灭往者汉祚衰微,率土分崩,生民之命,几于泯灭。
――《三国志·钟会传》消弭[xiāo mǐ]亦作“ 消弥”。
消除。
《后汉书·文苑传下·赵壹》:“以贵下贱,握髮垂接,高可敷翫坟典,起发圣意,下则抗论当世,消弭时灾。
” 宋叶适《虞夫人墓志铭》:“夫人从其子守温州,明简静恕,能消弭大鬪,使之轻微。
” 清周亮工《巡抚山东救荒碑》:“粤自警洚水,祷桑林以来,圣帝贤王不难消弥天变。
” 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丞相用兵作战是为了平定中原,消弭外患。
”主要意思为清除、消除某些不好的事情耄耋之年[mào diézhīnián]màodié耄耋:八九十岁。
耄,音“冒”,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耄耋之年,年纪十分大的时候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妩媚[wǔ mèi][lovely;charming] 姿态美好可爱妩媚忏弱亦作“娬媚”。
姿容美好;可爱。
《三国志·魏志·锺繇传》“策罢就第”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至于荀公之清谈,孙权之娬媚,执书嗢噱,不能离手。
”《新唐书·魏徵传》:“帝大笑曰:‘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嫵媚耳。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一日,见幼妇立簷下,态殊嫵媚。
”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二幕:“她服饰甚华美,而态度甚端重。
风流妩媚,却自能令人敬爱。
”指柔媚的风格。
明宋濂《题魏受禅表后》:“笔法劲拔,如铸铁所成,盖得蔡中郎之遗意,至唐人效之,则流於娬媚矣。
”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每一著笔,輒能乱真。
今嫵媚而失苍劲者,皆云友作也。
”爱悦;取悦。
唐韩愈《永贞行》:“狐鸣梟躁争署置,睗睒跳踉相嫵媚。
” 金段克己《与隐之会午芹精舍酒间雨作》诗:“底是山灵相嫵媚,故驱风雨过江来。
”谄媚。
南朝陈徐陵《在北齐与杨仆射书》:“ 孙甘言以娬媚,曹屈诈以羈縻。
” 清方文《初度书怀》诗之三:“人情竞趋时,嫵媚者为贤。
”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下·沤寄生五古》:“我性不嫵媚,与君合沦謫。
”妩媚是用来形容女子姿容美好,可爱,柔媚的风格。
此外还有迷男所著同名小说《妩媚》,该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妩媚”的动人故事。
阴霾[yīn mái]天气阴晦、昏暗。
唐柳宗元《梦归赋》:“白日邈其中出兮,阴霾披离以泮释。
”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四折:“赤紧的云锁冰崖,风敛阴霾,雪洒尘埃。
”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
清曹寅《中秋西堂待月寄怀子猷及诸同人》诗:“浊世阴霾难久障,幻人梯栈强高攀。
” 茅盾《色盲》四:“他原是为了纳闷,才来找这位猫脸朋友排解的;他盼望刺激强烈的快语把他心灵的阴霾驱走。
”天气阴晦、昏暗或人的心灵上因暴力而产生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也可以说是心情不好,处于阴霾状态。
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
也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蓦地[mò dì][suddenly]∶陡然地让人感到意亦作“ 驀的”。
出乎意料地;突然。
明王玉峰《焚香记·辨非》:“怕有奸人驀地生恶意,乘机就里施毒计。
” 沙汀《意外》:“ 李涛蓦地纳闷起来,试想猜准那个老钉着问他的是什么人。
” 沙汀《困兽记》二七:“他蓦的流下泪来,孟瑜忽然感觉有趣似的笑了。
”蓦地:副词。
表示出乎意料抹布[mā bù][file;dish towel;dish cloth;rag for wiping tables] 专用于擦地板或桌子的织物擦器物用的布。
《水浒传》第二五回:“预先烧下一锅汤,煮着一条抹布。
他若毒药发时……却将煮的抹布一揩,都没了血跡。
”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一:“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
” 曹禺《雷雨》第一幕:“这时他正拿着一块抹布擦着东西。
”明宫廷内官服佩的一种。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抹布,非布也。
是素紵丝或綾染柘黄,长五尺,阔三寸,双层方角,如大带子之式而无繐。
凡乾清宫管事牌子…… 英华殿陈设近侍,须蒙赐过者,乃敢佩於贴里之右,而蟠结绦上双垂之,露半条於外,垂与衣齐。
”抹布是中文的一个词语。
念做mābù。
一般有两种释义:擦器物用的布;明宫廷内官服佩的一种抹杀[mǒ shā][obliterate;deny completely;efface;ignore;negate;obliterate] 完全勾销,一概不承认历史事实是任何人都抹杀不了的见“ 抹摋”。
埋怨[mán yuàn][complain;growl;grumble] 因为事情不如意而不满或怨恨责备,抱怨。
元白朴《点绛唇》曲:“忆疎狂阻隔天涯,怎知人埋怨他。
”《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 京娘哭倒在地,爹妈劝转回房,把儿子赵文埋怨了一场。
” 清李渔《玉搔头·得像》:“休得假埋怨,休得胡推辨。
”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五章:“不用我,把我放到墙旮旯里,我也不埋怨。
”《家》 27 中“……这种爱,这种绝望的爱给我带来多大的痛苦!……自然这是我自己的错,我不能够埋怨她。
她一点也不知道!”闷热[mēn rè][be hot and suffocating;muggy;sultry] 湿热闷人;酷热闷热的天闷热的房间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躁热气闷、不畅快。
茅盾《子夜》三:“午后,满天乌云,闷热异常。
” 曹禺《雷雨》第一幕:“天气这样闷热,回头多半下雨。
”气温高,气压低,使人感到燥热气闷﹑不畅快;风小、空气不流畅、气温高的天气。
愤懑[fèn mèn][resentful] 气愤;抑郁不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充满了愤懑的情绪亦作“ 愤满”、“ 愤闷”。
抑郁烦闷。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恐卒然不可为讳,是僕终已不得舒愤懣以晓左右。
”《后汉书·蔡邕传》:“臣不胜愤满,谨条宜所施行七事表左。
” 南朝宋谢灵运《庐陵王墓下》诗:“道消结愤懣,运开申悲凉。
” 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愤闷胸须豁,交加臂莫攘。
” 宋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君﹞日益读书,大涵肆於六经,而时发其愤闷於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絶。
” 温传昭《晴转多云,有雷雨》:“ 笑和尚心头甜蜜蜜的,往天积在心里的愤懑全部烟消云散了。
”愤慨,气愤。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懣。
” 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吴门秀士书》:“ 姚江生擒汉奸头目二十餘口,悉纵之回。
此真駑駘才,令人愤懣。
” 柯云路《三千万》:“可是,敷衍的客套,官样的文章,却使丁猛愈来愈愤懑。
”【词语】愤懑【拼音】fèn mèn【注音】ㄈㄣˋㄇㄣˋ【解释】气愤;抑郁不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充满了愤懑的情绪。
分娩[fēn miǎn][parturition]∶诞生后代的行动或过程自母体中作为新的个体出现;特指胎儿脱离母体作为独自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生孩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育子》:“就蓐分娩讫,人争送粟米炭醋之类。
”《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其妻孟氏,身怀六甲,正要分娩。
”《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回:“我説善人断没有无后之理!约在几时分娩?” 鲁迅《书信集·致谢敦南》:“大约因年龄关系,而阵痛又不逐渐加强,故分娩颇慢。
”指母畜产幼分娩,特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的这段时期和过程。
分娩的全过程共分为3期,也称为3个产程。
第一产程,即宫口扩张期。
第二产程,即胎儿娩出期。
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
贸易[mào yì]1. [trade]∶买卖的通称2.[change]∶改变;变易星辰错谬,高下贸易交易,买卖。
《墨子·号令》:“募民欲财物粟米,以贸易凡器者,卒以贾予。
”《新唐书·藩镇传·刘从谏》:“﹝从諫﹞性奢侈,饰居室舆马。
无远略,善贸易之算。
” 清李渔《巧团圆·试艰》:“为商作贾的人,平日做惯贸易。
” 冰心《再寄小读者》六:“ 威尼斯是意大利东海岸对东方贸易的三大港口之一。
”变易,更换。
《后汉书·虞诩传》:“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 宋岳珂《吁天辨诬》卷三:“﹝孙覿﹞以諛墓取足,贸易是非,至以得不偿愿,作啟讥駡。
” 清钱谦益《<建文年谱>序》:“当沧海贸易禾黍顾瞻之后,欲以残编故纸,慙遗三百年未死之人心。
”交往,来往。
清李渔《意中缘·毒饵》:“我结交的是三公五侯,贸易的是萟林才藪。
”贸易,是平等互愿的前提下进行的货品或服务交易。
贸易属于商业行为。
贸易是在交易市场里面进行的,最原始的贸易形式是以物易物,即直接交换货品或服务。
现代的贸易则普遍以一种媒介(金钱)作贸易平等代换。
金钱及非实体金钱大大简化和促进了贸易,两个贸易者之间的贸易称为双边贸易,多于两个贸易者的则称为多边贸易联袂[lián mèi][come or go hand in hand together] 联手;联合;携手并肩联袂度危桥,萦回出林杪。
--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联袂义演联袂而来衣袖相联。
喻携手偕行。
唐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市北肩舆每联袂,郭南抱瓮亦隐几。
” 唐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诗:“联袂度危桥,縈迴山林杪。
”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畿辅·淹九》:“都中士女,倾国出城西郊所谓白云观者,联袂嬉游,席地布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