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乙肝两对半模式分析以及定量检测的意义

表示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表面抗体(抗HBs 或HBsAb) 说明体内是否产生抗体
e 抗原(HBeAg) ---------------- 说明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e 抗体(抗HBe 或HBeAb) -------------- 说明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核心抗体(抗HBc 或HBeAb) -------------- 说明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
(注:核心抗原(HBeAg) 一般检查不出来,所以只能看到五项检查结果。

)
9种常见模式
1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 。

2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 ;⑵恢复期HBsAg 已消, 抗-HBs 尚
未出现;⑶无症状HBsAg 携带着。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 ;⑵急性HBV 感染恢复期;(3)少数标本仍有传 染性。

①HBV 感染已过;②抗HBs 出现前的窗口期。

HBeAg 在乙型肝炎潜伏 期的后期出现,略晚于HBsAg 的出现,而消失较早,与 HBV-DNA 密切相关。

其临床意义为:(1)可作为急性乙肝辅助诊断和预后指标,急性乙肝进入恢复期 常随HBsAg 的消失而消失。

如果急性乙肝发病后3-4个月,HBeAg 由阳转阴, 抗-HBE 出现,表示预后良好。

起病3-6个月,仍HBeAg(+),可能是急性肝炎 转为慢性的最早证据。

(2)有助于判断乙肝患者或HBV 携带者的传染性强弱。

HBeAg 存在于HBsAg 阳性者血清中,说明血液中有Dane 颗粒,多数HBV-DNA
阳性,三者消长基本呈平行关系。

所以 HBeAg(+)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抗 -HBe(+)者一般传染性较低。

但若血清HBV-DNA(+),可能有HBV 变异株存在, 仍有一定的传染性;⑶HBeAg 阳性提示HBV 在体内复制。

HBeAg 消失前后出
乙肝五项指标
表面抗原(HBsAg)
现抗-HBe,此时期称为血清转换期,即由HBV复制期转为非复制期。

出现抗-HBe 常提示HBV增殖减弱或终止。

但如果HBV基因的前C区核苷酸序列改变阻止了HBeAg的形成,血循环中仍有HBV存在,肝病可能继续发展,并逐步演变成肝硬化;⑷在出现原发性肝癌时,HBeAg检出率下降,而抗-HBe,a-FP 增高。

故在HBsAg(+)的肝硬化病人中,抗-HBe(+),a-FP增高,提示早期肝癌的可能;⑸母婴传播中,孕妇分娩时HBeAg(+)可能扩大母婴之间的传播率。

4-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⑵既往感染;③假阳性。

5-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

6+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性弱。

7- + - - + 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病毒已基本清除,身体在康复。

但也有个别病人仍出现肝功能异常、DNA阳性,考虑病毒是否有变异存在,仍要继续治疗。

仍有免疫力。

HBV感染,恢复期
8+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⑵慢性HBsAg携带者;⑶传染性弱。

即俗称“小三阳”。

9+ - + - + 1、急性乙肝2、慢性乙肝3、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

即俗称
的“大三阳”。

16种少见模式
10+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⑵慢性HBV携带
者,传染性弱。

11+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⑵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12+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2)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4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⑵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染。

1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9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0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1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5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参考WHO意见以及行业推荐意见):
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的意义(摘自2015版乙肝防治指南):
血清HBsAg定量检测可用于预测疾病进展、抗病毒疗效和预后。

1•罹患肝硬化、糖尿病、直系亲属有肝癌病史、血清HBsAg高水平,以及黄曲
霉毒素均与肝癌发生相关35, 39, 43-47。

较低的HBsAg水平常反映宿主对HBV复
制和感染具有较好的免疫控制。

对于HBeAg阴性、HBV DNA低水平(?2000
IU/mL )、B 或C 基因型HBV 感染患者,高水平HBsAg (HBsAg > 1000 IU/mL )增加肝癌的发生风险。

2.治疗前的预测因素
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具有以下因素者接受PegIFN- a治疗HBeAg血清学转换率更高:1) HBV DNA<2x10 8IU/ml; 2)高ALT水平;3)基因型为A 或B型;4)基线低HBsAg水平;5)肝组织炎症坏死G2以上;而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还无有效的治疗前预测病毒学应答的因素。

3•治疗过程中的预测因素
HBeAg阳性慢乙肝患者治疗24周HbsAg和HBV DNA的定量水平是治疗
应答的预测因素78。

接受PeglFN- a治疗,如果24周HBsAg<1500 IU/ml , 继续单药治疗至48周可获得较高的HBeAg血清学转换率87。

对于基因型A型和D型患者,若经过12周PeglFN- a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建议停止治疗(阴性预测值97%-
100% )。

对于基因型B型和C型患者,若经过12 周PegIFN- a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治疗(阴性预测值92%-98% )。

无论哪种基因型,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建议停止PegIFN- a 治疗101, 102。

HBeAg阴性慢乙肝患者治疗过程中HBsAg的下降、HBV DNA水平是停药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预测因素89。

如果经过12周治疗后HBsAg未下降且HBV DNA较基线下降<2 Log 10 IU/ml,应考虑停止PegIFN- a治疗103, 104,具体请参见“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

4.指南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7 :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推荐疗程为1年,但治疗早期应答可帮助预测疗效。

对于基因型A型和D型患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建议停止治疗(阴性预测值97%-100% )对于基因型B型和C型患者,若经过1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 ,建议停止治疗(阴性预测值92%-98% )。

无论哪种基因型,若经过24周治疗HBsAg定量仍大于20,000 IU/mL ,建议停止治疗102。

(B1 )。

推荐意
见10 :干扰素类:推荐疗程1年,但治疗早期应答可帮助预测应答
若经过12
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未发生HBsAg定量的下降,且HBV DNA 较
基线下降< 2 Log,建议停止治疗(阴性预测值97%-100%)104 。

(B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