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上海高考语文二模汇编:文言文(二)

2020高三二模:文言文(二)2020二模•长宁区吾庐记(清)魏禧①季子礼,既倦于游一一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名曰“吾庐”。

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

于是高下其径,折而三之。

松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之华荫于径下。

架曲直之木为槛,垩以蜃灰,光耀林木。

②客曰:“斗绝之LiJ,取蔽风雨足矣,季子举债而饰之,非也。

”或曰:“其少衰□ ?其将怀安也?”③方季子之南游也,驱车瘴癞之乡,蹈不测之波,去朋友,独身无所事事,而之琼海。

至则飓风夜发屋,卧星露之下。

兵变者再,索人而杀之,金铁鸣于堂户,尸交于衢,流血沟渎。

客或以闻诸家,家人忧恐泣下,余谈笑饮食自若也。

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千里之地,草绝根,树无青皮。

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

④客有让余者曰:“子之兄弟一身矣,又唯子言之从,今季子好举债游,往往无故冲危难、冒险阻,而子不禁,何也?”余笑曰:“吾固知季子之无死也。

吾之视季子之举债冒险危而游,与举债而饰其庐,一也。

且夫人各以得行其志为适。

终身守闺门之内,选耍越超,盖井而观,腰舟而渡,遇三尺之沟,则色变不敢跳越,若是者吾不强之适江湖。

好极山川之奇,求朋友,揽风土之变,视客死如家,死乱如死病,江湖之死如衽席,若是者吾不强之使守其家。

孔子曰:’志士不忘在沟壑。

’夫若是者,吾所不能也。

吾不能而子弟能之,其志且乐为之,而吾何暇禁?”⑤庐既成,余为之记。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季子礼:魏禧之弟,名礼,自号季子。

②垩以蜃灰:涂刷蚌壳粉。

垩,涂刷。

蜃灰,蚌壳烧成的灰。

③选耍越超:怯懦不前。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乎B.然C.之D.矣22.对第④段“余笑曰”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季子冒险危而游与饰其庐都要借债,所以性质相同。

B.季子本是性格懦弱的人,鼓励其出游是为了锻炼他。

C.我不赞同季子冒险危而游,但会尊重他自己的选择。

D.季子所为顺乎本心,慷慨无畏,哪怕危险我也支持。

23.对第①段画线部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描写兼顾了远近高低,视角多变。

B.色彩丰富且富有层次,虚实相生。

C.描写外景,对庐舍内景只字不提。

D.用简笔勾勒概貌,用繁笔详述布置24.本文题为“吾庐记”,但直接写“吾庐”的文字很少,是否脫离了记的对象?请加以分析。

(5分)21.A (1 分)22.D (3分选C得1分)23.B (3 分)24.答案示例:没有脱离。

本文用较多笔墨写季子的为人,就是在记“吾庐”之“吾”,以“吾庐”主人的精神风貌来表现“吾庐”的不凡。

所写的“吾庐”主人季子“以得行其志为适”,喜欢“举债冒险危而游”,具有“志士不忘在沟壑”的精神,这种精神风貌与“吾庐”的选址、布置及“举债而饰其庐”的做法非常契合,使所写的“吾庐”形神兼备,特质鲜明。

从写法看,本文以“吾庐”起,又以“吾庐”终,前后呼应,能撇得开也能收得住,操纵自如。

(5分)参考译文:季子魏礼,已经对四方飘游的生活感到厌倦了:他曾经南面直到海南岛,北面到河北一带,于是筑屋于勺庭的左角,说:“这才真是我安身的地方了!”便名为“吾庐”。

吾庐在翠微峰上位址最高,群Lh围绕着它,高高低低的田地,交错其下,极目四望,大约有几十里,所以要比勺庭幽美。

他又顺应地势,将小径折成三段。

松声迎风鸣于屋上,桃、李、梅、梨、梧桐、桂、辛夷这些花叶,掩映于径下,用曲直不一的木条做成栏杆,涂上了蚌壳灰,它的光泽便闪烁在林木之间了。

有人说:“筑屋于陡峭的山上,只要能遮蔽风雨就够了,季子却借债来布置,实在不值得。

”也有人说:“大概季子的意志有些衰颓了吧,因而想过过安逸的生活。

”当季子南游的时候,车子奔驰在瘴气郁结的异乡,身冒不测的风险,远离朋友,独个儿无所作为,就此前往海南岛。

到了那里,一夜之间大海风便将房屋吹毁,只得躺在露天之下。

又碰到两次兵变,老百姓被乱兵搜寻到就遭杀害,刀剑之声响彻门庭,尸体堆积在大街上,鲜血流注于沟道。

有的人把消息告诉家里,家里人吓得哭了,我却象平日一样谈笑吃喝。

后来他又北游LlJ东,恰巧逢到大荒年,灾民成群结队,煮人肉充饥。

千里之内,连草根树皮都食尽了,家里人听到后,更加害怕,可是季子竟然还能到达河北。

有人责备我说:“您和季子是同胞兄弟,他又事事都听您的话,现在季子喜欢借债远游,常常受到意外的灾难,您为什么不加阻止?”我笑着说:“我原知季子是不会死的呀!我看季子的借债冒险而远游,和他的借债布置屋子是一样道理;而且人都以能实现自己志愿为舒畅。

如果他只想毕生终老于内室之中,连走一步路也瞻前顾后、似进非进,盖上井盖才敢看井,系着腰舟才肯渡水,一见三尺宽的沟,立即大惊失色不敢跳越,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到江湖之上。

反之,如果性喜纵情于奇LiJ异水,寻访良朋好友,吸取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把死在外地看作死在家里,死在变乱中看作死于疾病,死在江湖间看作死在床席上一样,象这样的人,我决不会强使他坐守在家里。

孔子说:’有志气的人是连死在Lh沟里也毫不顾虑的。

'象这样的行动,我自己虽然做不到而子弟们却能做到,并且正是出于他们的志趣乐于做去,我连赞成都来不及怎么还能阻止呢?”吾庐筑成后,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2020二模•黄浦区养鱼记程颐①斋之前有石盆池。

家人买鱼子食猫,见其煦沫φ 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养其中,大者如指,细者如箸。

支颐而观之者竟日。

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

②吾读古圣人书,观古圣人之政,禁数罟不得入;夸池②,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

物获如是,则吾人之乐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鱼之于是时,宁有是困耶?推是鱼,孰不可见耶?感吾心之戚戚者,岂止鱼而已乎?③鱼乎!鱼乎!细钩密网,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尔于此。

吾知江海之大,足使尔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

生汝诚吾心,汝得生已多,万类天地中,吾心将奈何?鱼乎!鱼乎!因作《养鱼记》。

至和甲午季夏记。

④吾昔作《养鱼记》,于兹几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见之。

窃自叹,少而有志,不忍毁去。

观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负初心,不几于自弃者己未正月戊?示诸小子,当以吾为戒。

元丰戌,西斋南窗下书。

[注]①煦沫:用唾沫互相湿润,喻不幸者互相扶持。

②数罟:细密的网,用以捕取小鱼。

湾池:池塘。

21.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A.欤B.矣C.乎D.焉22.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

(3分)23.作者在第③段中两次发出“鱼乎!鱼乎!”的感慨,请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4分)24.评析文中两个“不忍”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的意义。

(4分)21・(1分)C22.(3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画线句承上启下。

由第①段养鱼的经历推想到古人的仁政,他们要求细密的渔网不得放入池塘,鱼长不足一尺不能捕杀,市场上不得出售,人也不准食用,从而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

这一句使文章衔接自然,由事及理地展开论述。

23.(4分)答案示例:作者第一次发出感慨,是因为自己不能禁止细密的鱼网,但以自己绵薄之力使它们的生命暂时得以延续;第二次是感叹让自己内心忧伤的不只是鱼,由鱼推及到天下万物,表现了作者仁怀天下,护惜之情溢于言表。

两次感慨前后呼应,同时第二次在第一次的基础上情感、思想更推进了一层。

24.(4分)答案示例:第①段的“不忍”,指将用鱼儿作为猫食,内心的恻隐和悲悯;第④段的“不忍”,指三十年后发现此文,愧对起初心志,丢弃少年时立下的志愿。

第一个“不忍”引出圣人之仁的论述,表明养物而不伤物,推而广之,人类也要“乐其生,遂其性”的思想,这一思想仍有现实意义,警示人们要尊重生命的本性。

第二个“不忍”表明即便历经沧桑也要坚守初心的情感,这一情感对于为世俗之事忙碌而变得麻木、忘记最初梦想的现代人具有警醒的意义,无疑为当下的人们开出了一剂回归初心的药方。

参考译文:①书房的前面有个石盆式的水池。

家里的人买小鱼喂猫,见到鱼儿用唾沫互相湿润,心中不忍,于是选择其中能够活的,有百余尾,养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

我用手托着下颔观赏了整整一天。

刚开始把鱼放到水中,内心高兴自得,因为鱼找到了它们的处所;后来再看它们,内心戚戚,有所感触。

②阅读古代圣人的书籍,看到他们为政,规定细密的鱼网不得撒向大池,鱼尾不足一尺长不得捕杀,集市上不得售卖,人们不准食用。

圣人宽厚仁爱,他们养物却不伤害它们就像这样。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式捕获生物,那么我们人类乐其生,顺其性,应当怎么办呢?推想生活在那个时候的鱼群,难道有这样的困境吗?推及这条鱼到其它情况,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内心的悲戚,难道只是对鱼这样吗?③鱼儿呀!鱼儿呀!那些用细钩密网捕杀你的人,我无权禁止他们;但是烧烤咀嚼鱼肉,我今天没有这样做。

我知道江湖的广大,足够使你随心所欲,很想把你们投放江湖之中,却没有找到办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们生存。

而这实在是出于我的衷心。

你们生存下来的已经很多,对于天地间的万物,我的心里又该怎么办?鱼儿呀!鱼儿呀!使我内心受到感动的,又岂只是鱼而已呢?于是作了这篇《养鱼记》。

至和元年六月记。

④我之前作《养鱼记》,到现在几近三十年,在以前的旧稿中偶然看到这篇文章。

我不禁叹息,年少有志,不忍毁去。

看昔日所知,依着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对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弃吗?给众小儿看,应当以我为戒。

元丰己未正月戊戌,西斋南窗下书。

2020二模•闵行区苏州洞庭LlJ水月禅院记苏舜钦①予乙酉岁夏四月,来居吴门。

始维舟,即登灵岩之颠以望太湖,俯视洞庭LIJ,崭然特起,霞云彩翠,浮动于沧波之中。

予时据阑竦首,精爽下坠,欲乘清风,跨落景,以翱翔乎其间,莫可得也。

自尔平居,缅然思于一到,惑于险说,卒未果行,常若有物膈塞于胸中。

②是岁十月,遂浮轻舟,出横金口。

观其洪川荡涌,万顷一色,不知天地之大所能并容。

水程溯涸,七十里而远,初宿社下,逾日乃至。

泛明月湾,南望一山,上摩苍烟。

舟人指云:“此所谓缥缈峰也。

”即岸,步自松间。

出数里,至峰下,有佛庙号水月者,阁殿甚古。

旁有澄泉,洁清甘凉,极旱不枯,不类他水。

③予观震泽(I)受三江,吞啮四郡之封,其中山之名见图志者七十有二,惟洞庭称雄其间,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

民俗真朴,历岁未尝有诉讼,至于县吏之庭下,皆以树桑桅甘柚为常产。

每秋高霜余,丹苞朱实,与长松茂树相参差。

间于岩壑间望之,若图绘金翠之可爱。

缥缈峰又居LlJ之西北深远处,高耸出于众LLJ,为洞庭胜绝之境。

居LIJ之民以少事,尚有岁时织細、树艺、捕采之劳。

浮屠氏本以清旷远物事,已出中国礼法之外,复居湖山深远胜绝之地,壤断水接,人迹罕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