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差异
【摘要】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之一。
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不同,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促成了文化的进一步交流、互补与兼容。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行为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有其各自的社会规约或习惯,体现在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影响信息传达效果的那些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构成了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文化。
饮食文化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差异和其渊源,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这里从关注重点、烹调准则和文化特征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增进了解,促进交流。
一、“营养”和“美味”的关注重点不同
(一)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
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
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甚至比起中国的美味佳肴来,简直单调得如同嚼蜡,但理智告诉他们: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换句话说,西方人特别讲求和关心的是食物的营养成分是否搭配合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能否被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而菜肴的色、香、味,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不可否认,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至少他们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
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二)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
人们内心对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当先的。
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不太想到营养,这也反映在日常言谈之中,如家庭宴客,主菜端上台面时,主人常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
他绝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热量不够。
”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
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二、“规范”与“随意”的烹调准则不同
(一)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中西烹饪中处处显示的“规范”与“随意”也体现了其饮食文化的不同。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菜谱中计量都以“克”计算,表面上看,菜谱似乎是
科学的,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在复杂的具体情况面前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而这种一致性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
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可是当烹饪变成一个精确而艰巨的实验时,哪里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呢?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得烹调成为一种机械性的工作,毫无创造性。
(二)中国烹调推崇的是随意与特色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一汤匙”、“半碗”、“少许”比比皆是,可究竟汤匙、碗有多大,“少许”是多少,谁也没有具体的标准。
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如果离开了随意性,变化多端的中国菜肴,就会失去其独特魅力。
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是同一味道,毫无变化。
同时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无限扩大了中国菜谱。
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交叉组合后使得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十数种、数十种菜肴。
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比如着名菜肴炒“杂烩”,更是把这种随意性发挥到极致,凡是能吃者皆能入菜。
也就是这样的随意性创造出了中国烹饪中琳琅满目的菜式。
三、“分别”与“和合”的文化特征不同
(一)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
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
西菜中除少数汤菜,如俄式红菜汤(罗宋汤),是把多种荤素原料集中在一锅里熬制而成之外,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
即使有所搭配,也是像“1+1=2”一样简单明了。
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
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
自由的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
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二)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即便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菠萝咕噜肉、番茄炒蛋、排骨冬瓜汤……而如果换做西厨烹制,端上桌的恐怕是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菠萝色拉,如此的中菜西做,让人哭笑不得。
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这意味着我们将烹与调合为一体,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甚至更多。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论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聚餐,大家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客人东吃一筷西吃一勺,几道菜同时下肚。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供一桌人欣赏、品尝。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
酒劝菜,体现了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同时也借此交流感情。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
这些都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从上面的来看,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
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
饮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充当全球经济文化整合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传递带”。
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日益增强的文化影响力,正发挥着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单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变着全世界。
饮食文化的交流,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是一种非语言行为。
【参考文献】
1.胡文仲.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 3.萨姆瓦.跨文化传通[M].三联书店,1988.
4.李明英.社会习俗与饮食文化[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
5.卞浩宇.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