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 夏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章 夏朝的法律制度

第一章夏朝的法律制度1、法律与原始社会其他社会规范的不同2、夏朝法律的来源认可:礼、战争命令、苗族习惯法制定:禹刑3、夏朝法律的内容法律是出现国家,出现私有制之后才出现的社会规范,法律跟原始社会的其它社会规范有什么不同呢?第一,法律是国家制订和认可的;第二,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第三,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在现代社会也作为国家治理的有效的方法,我们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学习。

大家会问:法律是国家产生之后出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是凭空想出来的吗?我们说不是,虽然它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但它是符合社会经济基础要求之下通过认可已有的规范,制订新的社会规范,通过这两种方式制订它的。

所以制订和认可是法律制订的两种方式。

夏朝作为第一个奴隶制法律,它主要采取哪种方式呢?夏朝更主要采取的是认可的方式,但并不排除制订。

它所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原始社会的礼仪,认可了当时军队的命令、军令,认可了原始社会苗族的习惯法。

在原始社会礼就存在,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它所包括是伦理道德等诸多的行为规范,它起着治理当时原始社会的作用。

除了礼之外,原始社会的战争是很多的,所以说军队的命令自然而然也成了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标准。

所以说军令也是夏朝法律的来源。

除此之外,在原始社会还有苗族,在统治它的原始社会时不信神,用的是法律。

有史书记载苗族那时有了五刑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奴隶制五刑,这个五刑被夏朝法律所认可。

除了认可这种形式外,还制订了一些统治阶级认为对统治所需要的一需内容。

通过史料发现,夏朝出现了禹刑,这是原始社会所没有的。

还在夏朝出现了赎刑,以钱来赎罪,它也是夏朝制订的新的内容。

这些是夏朝法律从何而来。

夏朝法律容易有哪些内容:教材讲了四点,其中有制订的,有认可的。

我们看一看具体内容:夏朝的法律制度大家重点掌握1、“夏有乱政,而作禹刑”;2、“威侮五行,怠弃三正”;3、“昏、墨、贼,杀”;4、“吕命穆王,训夏赎刑”。

夏朝的监狱被称作“圜土”、“均台”或“夏台”。

第二章商朝的法律制度1、商朝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思想2、商朝的刑名,主要是死刑和肉刑3、商朝王位的继承制度的发展——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商朝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神权思想。

商朝的统治者是受上天的指令对人间进行统治,你们要绝对的服从商王,也就是服从上天。

商王对你们的处罚也是受了上天的指令,就是天罚,你们必须绝对服从。

这样通过天命天罚对商朝人民进行统治,商朝是在这种神秘色彩的统治下存在的。

这章重点掌握商朝的刑名有哪些。

商朝的死刑,它的适用方法有很多,有斩、炮烙、醢、脯、劓殄。

肉刑的存在是一种不仁道的,它的适用方法有四种:墨刑、劓刑、剕刑、宫刑。

再加上大辟就是奴隶制五刑。

在商朝出现了继承制。

在这里重点讲商朝王位的继承制度,我国的继承制度基本从商朝确定下来。

商初,王位继承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但以弟及为主。

商朝中后期,随着私有制的发展,私有观念进一步加强,父死子继逐渐取代兄终弟及。

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商朝后期,又逐渐实行嫡长继承制。

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立嫡以长不以贤”容易理解,那什么是“立子以贵不以长”呢?王位的继承必须是妻所生的长子,不管他贤与不贤。

历史上的商纣王就依据此规定,当上国君的。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

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法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一个。

第三章西周的法律制度1、西周的宗法礼治思想“亲亲”、“尊尊”——礼治思想的核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3、婚姻立法4、买卖契约质剂西周时期把“亲亲”、“尊尊”作为礼治思想的核心,不允许任何人动摇它们的地位。

西周在礼、刑的适用上,贯彻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原则。

所谓“礼不下庶人”,一方面是说作为统治阶级特权的“礼遇”,庶人百姓不得享有或无从享有。

所谓“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刑”在任何情况下不适用“大夫”以上的贵族,以亲亲尊尊为核心的嫡长继承制,长子继承财产、王位,所以都是长子继承,舜子不能参与继承,这样确立了宗法等级制度。

西周统治者总结了夏商灭亡的教训,在刑事立法方面提出了“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的指导思想。

明德慎罚。

所谓“明德”,就是尚德,提倡德教,对犯罪者要施以宽缓的政策;所谓“慎罚”,就是对刑罚的适用,采取审慎的政策。

“义刑义杀”指导思想即是针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的情势,选择最适宜的刑罚手段来对付社会犯罪。

所以出现了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则:(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2)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3)“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4)罪疑从赦。

西周统治者对婚姻问题极为重视。

为了加强对婚姻问题的管理,设立了掌管婚姻事务的机构,媒氏就是婚姻管理机关。

西周时,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按照周礼规定,同姓之间不许通婚,“娶妻不娶同姓。

” 这对当时或以后我国古代人口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娶于异姓”,还有其政治目的,就是“附远厚别”。

还表现在婚礼方面。

凡婚姻关系的缔结,要先后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道繁琐的程序,即后世所谓的“六礼”。

离婚是婚姻关系的终止。

只有丈夫才有可以提出离婚,而妇女是不能提出理由的。

据《周礼》规定,丈夫可以以七种理由休弃妻子,所以叫“七出”、“七去”。

所谓“七出者:无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

” 但有下列三种情况之一者,丈夫则不得休弃妻子。

“有所娶无所归(无娘家可归的),不去;与更三年丧(曾为公婆守孝三年的),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故称“三不去”,也叫“三不出”。

西周出现了买卖契约质剂。

第四章春秋战国的法律制度1、春秋之际社会的变化2、各国相继公布成文法——郑国、晋国3、战国时期立法指导思想4、《法经》的制定、内容及意义春秋,很多人说春秋的得名是因为孔子的著述而来,这个时期是百家争名百花齐放的时期,是中国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其中孔子的儒家是百家中的主要的一家,所以以孔子的春秋命名。

何为战国,春秋百家之后通过兼并,逐渐变成了几个诸侯国,就成了战国。

几个诸侯国之间互相兼并,战争不断。

春秋尚属于奴隶制的晚期,战国是新的社会的形态(封建制法律制度)建立的初期。

这个时期周公的礼发生了一些变化。

新兴地主阶级逐渐掌握了经济权利,他们想从奴隶主手中夺取政策,这样两个不同阶层展开战乱,不同学派也对他们摇旗呐喊。

这时期儒墨法道家的思想较为突出。

这个时期在法律上提出的要求是要求奴隶主公布成文法。

郑国和晋国的举动较大,郑国出现了两件大事,一是子产铸刑鼎,第一次公布成文法。

二是邓析造竹简。

春秋之后新兴地主从奴隶主手中夺取了政权,战国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新的政权,采用的是强有力的手段法家思想,他们提出,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3、重其轻者《法经》是战国初期李悝制定的。

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诸侯国的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经》六篇。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粗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囚、捕、杂、具。

他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所以把盗、贼放在开头部分。

从《法经》的内容,可看出其阶级本质:第一,它的锋芒主要是指向农民和其他劳动人民的;第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第三,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法经》在我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在当时对各国立法曾产生了很大影响,商鞅就是携带《法经》入秦为相的,在《法经》的基础上制定了《秦律》,同时对以后的封建立法也有很大影响。

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第五章秦朝的法律制度1、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2、秦朝的经济立法3、司法机关——廷尉,主要任务4、案件的受理:“公事告” 和“非公事告”5、注意总结其刑名、罪名秦始皇在当秦王的时候非常崇派韩非子,秦朝采用的是法家的思想,要求:有统一的法律。

秦朝立法指导思想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法令由一统2、事皆决于法3、以刑杀为威。

要理解其中每一点的含义。

刑朝的刑罚种类和罪名是比较多的,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的看书总结。

秦朝主要是关于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关于农业生产管理方面;关于官营手工业方面;关于产品规格和关于产品定额、劳动力计算方法;关于市场贸易管理方面,如出售商品要明码标价、货币的比价与使用、关于度量衡的使用与管理。

这些对于当时秦朝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实行了郡县制,秦的最高司法审判机关是“廷尉”,它的主要任务是:a负责皇帝诏令审理的案件;b审理地方送来的疑难案例以及重大案例的复审。

秦朝的案件受理划分为两种:“公事告” 和“非公事告”。

秦朝法律更多留下的是法律是如何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我们应当侧重于这方面的内容。

第六章汉朝的法律制度1、汉朝的立法概况2、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变化3、注意总结汉朝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农民起义的罪名。

4、汉朝的定罪量刑原则汉朝的内容体现在历史上是汉承秦制,在汉朝这一章里,首先知道汉朝主要的立法。

有从刘邦进入咸阳开始的约法三章,当时约法三章深受其民的欢迎。

真正到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发现光有约法三章过于简单,于是命令手下依照秦朝的法律制度汉朝的九章律。

它是汉朝的重要法典也是基本法典,它的制订对于汉朝统治者来说集中精力要加强中央集权制。

在汉朝立法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大家的第一印象是董仲舒提出了儒家的正统法律思想,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德主刑辅的理论,但是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经过了历史转变。

汉初至文景帝,汉朝统治者没有找到很好的立法指导思想,采取了皇老的无唯而至。

武帝之后是董仲舒的儒家正统法律思想。

汉朝的罪名、刑名体现了儒家的一切思想。

如亲亲德相首密。

另外,汉朝的立法指导思想还体现在贵族官僚有罪先请制度。

体现了贵族官僚在法律上的特权。

汉时统治者提出德主刑辅,所以在刑罚种类上比较宽缓。

在汉朝的罪名里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和农民起义的打击。

汉朝对刑制改革也作了一些贡献,大家可以看书。

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重点掌握:1、三国时期的魏律2、两代时期的晋律3、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律4、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内容的重要发展三国时期的魏律的重要贡献,主要的内容改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体例方面增加了篇条,避免了篇少则文荒,文荒则罪漏的体现。

第二,对具律的完善。

魏律将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改变了汉律不符合篇章体例的状况。

第三,八议制度。

八议是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