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
胃脘痛西医病名: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
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
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
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
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
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
(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
主症:
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
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
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
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
主症: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
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
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
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
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
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
主症:
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治法:
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基本方:
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 12g 枳壳 10g 白芍 10g 陈皮 10g 川芎 10g 香附10g 甘草 10g 加减:气滞明显,加青皮、陈皮理气;瘀血而兼血虚者,合四物汤;兼气虚者,加党参、黄芪。

4. 饮食伤胃:
主症:
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或实。

治法: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基本方:
保和汤加减神曲 15g 山楂 15g 茯苓 10g 陈皮 15g 连翘 6g 莱菔子 15g 麦芽 15g 厚朴 10g 香附 10g 甘草 6g 加
减:
胃脘胀痛不减,加枳实以理气止痛; 若不效,并见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 若见苔黄燥便秘者,可用大承气汤; 兼表证者,加紫苏、荆芥。

5.脾胃虚寒证:
主症:
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不温,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基本方:
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 10g 党参 10g 桂枝 5g 白芍 10g 甘草 5g 白及10g 大贝 10g 加减:虚甚者,加人参、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 寒甚者,加干姜、附子、川椒以温中和胃止痛。

6.胃阴亏虚证:
主症:
胃脘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
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基本方: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沙参 10g 麦冬 10g 生地 6g 枸杞子 10g 当归10g 川楝子 6g 芍药 10g 甘草 5g 加减:气滞者,加佛手、代代花、香椽皮;胃痛较盛加延胡索,大便干结,加火麻仁、郁李仁。

7. 瘀阻胃络:
主症:
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
活血化瘀止痛基本方:
失笑散加减。

蒲黄 15g 五灵脂 10g 丹参 15g 红花 10g 甘草 6g 加减:
若见脘腹胁肋胀满者,此气滞而血瘀,方加三棱、莪术、当归、白芍、砂仁,以理气化瘀; 气虚者合四君子汤并用。

(二)中医特色诊疗方案 1.针刺/电针:
泻法,取穴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梁丘、脾俞、胃俞等,每日 1-2 次。

2.灸法:
炙关元、气海,每日 2 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3.常用中成药:
九气拈痛丸、香砂养胃丸、胃肠安丸、陈香路白露片、元胡止痛片、胃苏冲剂等。

4. 耳穴贴压:
取胃、十二指肠、脾、神门、交感,双耳交替,每日1 次。

5.中药温经通络热庵包敷中脘、上脘,每日 1-2 次,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6.按摩疗法:
脘腹部中脘、气海、神阙、天枢,背俞穴如肝俞、脾俞、胃俞,以及足三里等按摩,节律中等,轻重适度。

或用超声波、红外线、热敷等理疗。

二. 西医治疗方案 1、饮食宜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少吃过酸过甜食物及饮料,忌烟酒、浓茶、咖啡,进食细嚼慢咽等。

2、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有胃癌家族史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应给予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其他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其方案为:
PPI (H2-RA)或加铋剂(胶体铋 240mg ) +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 250-500mg、阿莫西林 500-1000mg、甲硝唑 400mg、呋喃唑酮、 100mg)三联(或四联)治疗, bid 1~2 周。

3、抑制胃酸分泌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20mg bid;兰索拉唑 30mg bid;泮托拉唑 40mg bid;雷贝拉唑10mg bid;埃索美拉唑 20mg bid):
H2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 400mg bid;雷尼替丁 150mg bid;法莫替丁 20mg bid)。

4、预防十二指肠胃反流包括促动力药(吗丁啉,莫沙比利);胆汁酸盐结合剂(铝碳酸镁)。

5、保护胃黏膜单纯胃黏膜保护剂(前列腺素类衍生物,替普瑞酮,瑞巴派特,吉法酯,麦滋林,硫糖铝);兼有杀 Hp 作用(铋剂);兼有抗酸作用(氢氧化铝);兼有抗酸抗胆汁作用(铝碳酸镁)。

【难点分析】中医药治疗胃脘痛具有独特疗效,
辨证施治体现了个性化处理,为中医特色,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

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中药剂型:
临床上汤药的应用比较广泛,但因为代煎熬药不方便,煎服携带均不方便,影响治疗。

2. 复发:
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病,常反复发作,其原因是病因及诱因难以去除;慢性胃炎的发作与饮食、情绪的关系密切,去除病因
及诱因对提高患者疗效及减少复发至关重要。

但饮食起居、情绪以及非甾体药物的应用对慢性胃炎的反复发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疗效评价】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试行方案) 拟定。

1. 临床治愈: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消失,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复常或消失, HP 清除,胃酸基本恢复正常。

2. 显效:
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或减轻 2 个级度以上(含 2 个级度) , HP 清除,胃酸分泌功能改善。

3. 有效:
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 1/ 2 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活检组织病理证实胃镜所见,急、慢性炎症减轻 1个级度以上,肠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胃酸分泌功能改善。

4. 无效:
达不到有效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