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名称: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粉料英文名称:Polypropylene;英文缩写:PP化学名称:聚丙烯为了使小本体间歇式聚丙烯生产装置的平稳生产,提高聚丙烯生产操作工人的技术水平,特编写这份操作规程,便于操作工人了解掌握生产方面的知识,为今后实际操作打好基础,提高技术操作水平。
讲议的具体内容:包括聚丙烯生产的工艺、操作技术、安全技术、生产设备、化工原理等重要知识。
因为这些知识是聚丙烯生产中每位操作工人必须掌握的,今后岗位轮换都应当熟悉全岗位。
这份学习内容适合于学习工、初级工和中级工,可作为复习考核及技术人员命题参考用。
但对中级工的要求可能远不止这些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希望这些学习内容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大家自学成材。
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以致用,大力开展生产技术的革新,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作出贡献。
由于编制人员水平有限,经验不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读后提出宝贵意见。
聚丙烯发展历史与回顾的说明聚丙烯(PoIypropyIene,所写为PP)是以丙烯为单体而成的聚合物,是通用塑料中的一个重要品种,结构式:CH3 -[CH2-CH]-n1954年3月意大利的纳塔教授在齐格勒发明的催化剂的基础上,发展了烯烃聚合催化剂,用具有定向能力的三氯化钛为催化剂,以丙烯为原料进行聚合,成功地制得了高结晶性高立构规整性的聚丙烯,并创立了定向聚合理论。
1957年根据纳塔教授的研究成果,意大利蒙特卡蒂尼公司在斐拉拉首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套6000t/a间歇式聚丙烯工业生产装置。
同年美国大力神公司也建立了一套9000t/a的聚丙烯生产装置。
1958年---1962年,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都实现聚丙烯工业化生产。
我国从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聚丙烯催化剂和生产工艺的研究,二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
特别是国内自行研究开发的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技术和研制成功的络合Ⅱ型催化剂,已被国内普遍采用,成为独具特点的成熟的聚丙烯生产工艺。
聚丙烯生产工艺和催化剂研究与七十年代有了突破。
1970年复旦大学、科学院大连物化所等单位研制催化剂和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艺取得了成果。
北京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在络合I型催化剂的基础上于1979年研制成活性和定向能力更好的络合Ⅱ型催化剂。
江苏丹阳化肥厂于1978年首先建成一套4M3聚丙烯的千吨级液相本体法聚丙烯装置,采用重油裂解气中丙烯为原料,同年试车成功,在我国首先实现了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业化。
为了合理利用炼厂丙烯资源,发展我国聚丙烯生产,巴陵石化公司橡胶厂与北京化工研究院合作,于1981年对以炼厂气丙烯为原料的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艺进行小试(5L聚合釜)和中试(130L聚合釜)研究,并于1982年首先建起一套2000t/a 以炼厂气为原料的千吨级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装置,实现了以炼厂气丙烯为原料的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业化生产。
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工艺有以下特点:1、生产工艺流程简单,采用单釜间歇式操作。
2、原料适应性强,可以用石化炼厂丙烯为原料进行生产。
3、动力消耗和生产成本低。
动力消耗和生产成本低是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的特点之一。
4、装置投资省、见效快、经济效益好。
设备少、装置投资省、见效快、经济效益好是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的优点之一。
5、三废少、环境污染小。
6、产品可满足中、低档制品需要。
1990年在全国聚丙烯生产装置能力中,采用我国自行研制开发建设,投产的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的生产能力,已占聚丙烯总生产量的45%。
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生产发展如此之快,有三个原因:一是原料丙烯丰富易得。
由于全国石油炼制加工厂布局分散,如将这些宝贵的资源集中起来使用比较困难,又要防止简单地作为一般燃料烧掉,造成浪费,为此就近合理利用炼厂气资源生产聚丙烯树脂,是百利无害的。
二是间歇式液相本体法聚丙烯工艺技术成熟,生产流程简短,所用机、电、仪、设备与催化剂、助剂全部立足于国产。
企业投资快回收快经济效益好。
三是缓解国内市场急需,合理利用炼厂丙烯生产聚丙烯树脂,供应给早已分散建成的各地塑料加工企业使用,所生产的一般塑料制品,部分满足国内市场短缺急需,一举多益完全附和我国当前的国情。
聚丙烯生产需用物料的基本性质1.氮气――N2(Nitrongen)首先介绍氮气有那些用途:空气中的氮气,一向被人看作是一种懒惰的气体。
它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既不帮助燃烧,也不维持生命。
我国清末著名的化学启蒙者徐寿,在一次把氮气译成中文时,写成“淡气”,意思是说它冲淡了空气中的氧气。
人们就利用氮气这种孤独的脾气,来为人类服务。
很多电灯泡里都灌有氮气,因为这样可以减慢钨丝的挥发速度;在测量温度为300~500℃的温度计里——水银柱上边常装满着氮气,使水银受高温时不会沸腾,又不会氧化;有的博物馆,把贵重的画页、书卷保存在装满氮气的圆筒里,因为蛀虫在氮气中不能生存,也就无法蛀坏文物了。
近年来,我国还把粮食用巨大的塑料帐幕笼罩起来,抽走里面的空气,充进氮气。
这样可以使霉菌、蛀虫无法生存,而且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使粮食能够长期安全保存。
这种保存粮食的新方法,叫“真空充氮贮粮”。
氮化物很多都是非常坚硬的,像氮与硅的化合物——氮化硅就很坚硬,可以用来切削金属。
在化学工业上,氮的化合物非常重要,是炸药、氮肥、染料与硝酸工业的主角。
比如氮气和氢气化合,就合成为氨;氨与其他化工原料化合,就可制成各种氮肥,如硫酸氨、硝酸氨、碳酸氢铵、尿素等;尿素又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医药品等的重要化工原料。
在自然界雷雨闪电时,一个电火花常常长达几十千米。
这时候就有许多氮气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并溶解在雨滴里,变成硝酸落到土壤里,再形成硝酸盐,就成了如珍如宝的氮肥。
据估计,每年因雷雨而落到大地怀抱里的氮肥,约有四亿吨呢!氮气是无臭、无色、无味气体,氮气本身无毒,但当环境中氮气增多,氧气相对减少时,引起单独性窒息作用,迅速使患者脱离现场,移至新鲜空气处,注意保暖、吸氧、加强通风,必要时戴供氧面具。
而在聚丙烯生产中氮气主要用于,吹扫设备管线内的焊渣、铁锈、杂物等,试车前的装置用氮气置换氧含量,使设备容器内的氧含量达到工艺指标的要求,正常生产中用氮气,是为了降低聚丙烯产品中的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和破除未反应完的催化剂活化剂的残存物质,确保生产的安全;在聚丙烯产品包装时用氮气起保护作用,防止由于磨擦产生静电引起危险。
(1)理化性状:分子式:N2;分子量:28.01;熔点:-210℃;相对密度:0.96737(气体)、0.804(液体)、1.0265(固体);沸点:-195.5℃;溶解度:微溶于水和乙醇,蒸汽压:101.3Kpa,无臭、无色、无味气体,周期系第V类主族元素,原子序数:7;化合价:1.2.3.4.5。
(2)毒性:氮气本身无毒,但环境中氮气含量大于84%,而氧气相对减少时,引起单纯窒息作用。
(3)短期事实是暴露的影响,当环境中氮气含量大于84%,而氧气含量低于16%时,会出现窒息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胸部压迫感,肢体麻木,甚至失去知觉,严重者可迅速昏迷,出现阵发性痉挛,青紫,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等缺氧症状。
(4)人身防护:送氮气的容器设备一定要有鲜明的鲜明的标志,严禁进入,用氮气置换过的容器,设备,要先充分排风,测定氧含量在20%以上时,方可进入检修。
急需进入时必须戴供氧面具,并有人在现场监护,生产液氮时,要戴防护手套和眼镜,车间要通风保证安全运输。
2.四氯化钛―外观与性状深紫色结晶,易潮解分子量 154.25 沸点分解熔点 440℃(分解)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密度相对密度(水=1)2.64 稳定性不稳定四氯化钛有两种变体:一种是暗紫色易潮解晶体,另一种是淡红色粉未,核武器属高毒类,有腐蚀性,吸入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防护需佩戴面罩,防护服、革制手套等。
(1)理化性质:分子式:TiCl3;分子量:154.24;相对密度:2.64;分解温度:440℃,有两种变化,一种是暗紫色易潮解的晶体,不溶于乙醚和苯,微溶于氯仿,溶于乙醇,另一种是淡红色粉未,在178℃以上分解,不溶于苯,微溶于氯仿,在空气和水中分解,有强还原作用。
(2)化学性质:有强还原性,遇空气发烟,遇水分解放出盐酸气体,并产生高温、可燃、易燃物。
(3)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接触后引起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呕吐。
(4)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刺激性:对眼及上呼吸道粘膜有刺激性。
危险特性:强还原剂。
易自燃,暴露在空气或潮气中能燃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在潮湿空气存在下,放出热和近似白色烟雾状有刺激性和腐蚀性的氯化氢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氧化钛。
3.三乙基铝――三乙基铝是一种活化剂,在医药、橡胶、国防等领域广泛应用。
一氯二乙基铝为无色透明自燃液体,本品有腐蚀性,吸入者立即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必要时佩戴防护面具。
(1)理化性质:分子式:Al(C2H5)2Cl;分子量:120.56;沸点:208℃;冰点-85℃;相对密度:0.96(液体);熔点:-50℃,无色透明自燃液体,遇空气燃烧,遇水爆炸。
(2)毒性、有腐蚀性,本品属烷基铝化合物,以吸入方式进入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甚至引起严重灼伤。
(3)火灾和爆炸,自燃液体,用干粉,砂土灭火。
(4)化学性:与空气、潮气、合活性氢的化合物昂起化学反应。
(5)急救:吸入:立即脱离现场。
皮肤:皮肤接触有机铝后应用汽油或酒精擦去,不可用水冲洗,擦去后按一般皮肤化学灼伤处理,包扎亚麻仁油绷带,周围皮肤涂以氧化锌油膏。
4.丙烯――C3H6丙烯为无色,略带甜味的液体,本品属低毒类,有麻醉作用,吸入者立即脱离现场,能很快恢复。
(1)理化性状和用途:分子式C3H6;分子量:42.08;相对密度:0.5319 g/m3(液体)、1.48(0℃气体);熔点:-185.2℃;沸点:-47.7℃;闪点:-108℃;爆炸极限:2.0-11.1%(体积);自燃点:455℃;燃烧热值KJ/m3:91623.6;氧化潜热(沸点latm)/(KJ/kg):437.9;临界温度:91.8℃;临界压力:4.6Mpa;临界体积:181 g/m3;临界密度:0.2325g/m3;着火温度497℃;最小引燃能量MJ:0.282;溶解度:微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乙醚。
无色,略带甜味的液体(常温常压下为气体)。
化学性质活泼,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主要用于生产丙烯睛、异丙烯、聚丙烯、丙酮、环氧丙烷、聚醚、合成甘油等。
(2)毒性:本品属低毒类,但对人和动物有迅速麻醉作用,其特点是麻醉作用的产生和消失都很迅速,人在15%浓度时吸入30分钟,能引起意识丧失,超过35%时,可于数十秒钟内意识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