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蒿(菊科)药用部位:叶片——艾叶(中药名,下同):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2、白花败酱(败酱科)药用部位:全草——败酱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
用于阑尾炎、痢疾、肠炎、肝炎、眼结膜炎、产后瘀血腹痛、痈肿疔疮3、白芨(兰科)药用部位:根茎——白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皮肤皲裂;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4、白毛夏枯草(唇形科)药用部位:全草——筋骨草:清热解毒,凉血平肝。
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胃肠炎,肝炎,阑尾炎,乳腺炎,急性结膜炎,高血压;外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疖疮疡,烧烫伤,毒蛇咬伤5、斑地锦(大戟科)药用部位:全草——地锦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活血止血。
主痢疾;泄泻;黄疸;咳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乳汁不下;跌打肿痛及热毒疮疡6、半夏(天南星科)药用部位:块茎——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生用外治痈肿痰核7、半枝莲(唇形科)药用部位:全草——半枝莲: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抗癌之功效;治阑尾炎、肝炎、胃痛、早期肝癌、肺癌、子宫颈癌、乳腺炎等;外用治痛疖疗,跌打肿痛等症8、薄荷(唇形科)药用部位:全草——薄荷:感冒发热喉痛,头痛,目赤痛,肌肉疼痛,皮肤风疹搔痒,麻疹不透等症,此外对痈、疽、疥、癣、漆疮亦有效9、抱石莲(水龙骨科)药用部位:全草——抱石莲:淋巴结炎、肺结核、风湿骨痛、小儿高热、内外伤出血、跌打损伤、外用治疔疮肿毒10、蓖麻(大戟科)药用部位:种子——蓖麻子:消肿拔毒;泻下导滞;通络利窍。
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11、薜荔(桑科)药用部位:不孕花序托——薜荔果:治遗精、阳痿、久痢脱肛、乳汁不通等病症12、扁豆(豆科)药用部位:种子——白扁豆: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炒白扁豆健脾化湿。
用于脾虚泄泻,白带过多13、苍耳(菊科)药用部位:果实——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14、侧柏(柏科)药用部位:带叶嫩枝——侧柏叶: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种仁——柏子仁: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止汗,用于阴血不足,虚烦失眠,心悸怔忡,肠燥便秘,阴虚盗汗15、茶(山茶科)药用部位:嫩叶——茶叶:能降低心脑血管发病和死亡风险,降低胆固醇和血压,防治早老性痴呆,有抗压力和抗焦虑作用,能提高免疫力,杀菌力,减肥瘦身,消除疲劳、提神、明目、消食、利尿解毒、防止龋齿、消除口臭16、车前(车前科)药用部位:全草——车前草: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主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鼻衄、目赤肿痛、喉痹、咳嗽、皮肤溃疡等;种子——车前子:利水,清热,明目,祛痰。
治小便不通,淋浊,带下,尿血,暑湿泻痢,咳嗽多痰,湿痹,目赤障翳17、齿瓣石斛(兰科)药用部位:茎——紫皮石斛:主治热病伤津,烦渴,舌干苔黑之证,又能滋肾阴,兼能降虚火,适用于肾阴亏之目暗不明、盘骨痿软及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等18、樗叶花椒(芸香科)药用部位:树皮——海桐皮:祛风除湿;利水和中;活血解毒,风湿关节痛;腰腿酸痛;肾虚水肿;消渴;胃脘痛;跌打损伤;骨折;吐血;衄血;疟疾;漆疮;骨髓炎;深部脓疡19、川楝(楝科)药用部位:果实——川楝子: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用于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20、垂盆草(景天科)药用部位:全草——垂盆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痈肿疮疡21、丹参(唇形科)药用部位:根——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22、地肤(藜科)药用部位:果实——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23、多花黄精、长梗黄精(百合科)药用部位:根茎——黄精:养阴润肺;补脾益气,滋肾填精。
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脾虚乏力;食少口干;消渴;肾亏腰膝酸软;阳痿遗精;耳鸣目暗;须发早白;体虚赢瘦;风癞癣疾。
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24、凤仙花(凤仙花科)药用部位:种子——急性子:破血消积,软坚散结。
用于经闭,积块,噎膈,外疡坚肿,骨鲠在喉;茎——透骨草:祛风除湿,该品辛温,辛能行散,温胜寒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治阴囊湿疹,疮疡肿毒25、杠板归(蓼科)药用部位:全草——杠板归: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止咳,咽喉肿痛,肺热咳嗽,小儿顿咳,水肿尿少,湿热泻痢,湿疹,疖肿,蛇虫咬伤26、钩藤(茜草科)药用部位:带钩茎枝——钩藤: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27、狗蕨脊(乌毛蕨科)药用部位:根茎——贯众: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风热感冒;温热癍疹;吐血;咳血;衄血;便血;崩漏;血痢;带下及钩、蛔、绦虫等肠寄生虫病28、枸杞(茄科)药用部位:根皮——地骨皮:具有退热除蒸之效,凉血除蒸、清肺降火等功效29、谷精草(谷精草科)药用部位:花序——谷精草:具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的功效。
用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目生翳障、风热头痛、夜盲症等症。
30、光叶菝葜(百合科)药用部位:根茎——土茯苓: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功效,主要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31、广东石豆兰(兰科)药用部位:全草——石豆兰:祛风除湿,消肿止痛,凉血活血。
治高热惊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关节肿痛,痈肿,咽痛,跌打损伤32、鬼针草(菊科)药用部位:全草——鬼针草:有清热解毒、散瘀活血的功效,主治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肿痛、急性阑尾炎、急性黄疸型肝炎、胃肠炎、风湿关节疼痛、疟疾,外用治疮疖、毒蛇咬伤、跌打肿痛33、过路黄(报春花科)药用部位:全草——金钱草:有清热利尿、祛风止痛、止血生肌、消炎解毒、杀虫之功。
可治急慢性肝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肾炎、泌尿系感染、扁桃腺炎、口腔炎及痈疔疗毒、毒蛇咬伤、乳痈、痢疾、疟疾、肺出血等34、孩儿参(石竹科)药用部位:根——太子参:具有益气健脾,生津润肺之功效。
常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日渴,肺燥干咳35、海风藤(胡椒科)药用部位:茎——海风藤: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36、海金沙(海金沙科)药用部位:孢子——海金沙:清利湿热,通淋止痛,用于热淋,石淋,血淋,膏淋,尿道涩痛37、何首乌(蓼科)药用部位:块根——何首乌:养血滋阴;润肠通便;截疟;祛风;解毒。
主血虚头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肾阴虚之腰膝酸软;须发早白;耳鸣;遗精;肠燥便秘;久疟体虚;风疹瘙痒;疮痈;瘰疬;痔疮38、红豆杉(红豆杉科)药用部位:树皮、枝叶——红豆杉:有抗癌功能,并有抑制糖尿病及治疗心脏病的效用,利尿消肿、治疗肾脏病、糖尿病、肾炎浮肿、小便不利、淋病,温肾通经、治疗月经不调、产后瘀血、痛经等39、红秋葵(锦葵科)药用部位:果实——红秋葵:对青壮年和运动员消除疲劳、迅速恢复体力的作用极大,治疗胃炎和胃溃疡、保护皮肤和胃黏膜之功效40、荭蓼(蓼科)药用部位:全草——荭草:祛风利湿,活血止痛。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果实——水红花子:活血消积;健脾利湿;清热解毒;明目。
主胁腹症积;水臌;胃脘痛;食少腹胀;火眼;疮肿;瘰疬。
散血消癥,消积止痛。
用于癥瘕痞块,瘿瘤肿痛,食积不消,胃脘胀痛41、槲寄生(桑寄生科)药用部位:全草——槲寄生:具有舒筋活络,活血散瘀。
用于筋骨疼痛,肢体拘挛,腰背酸痛,跌打损伤。
风湿痹痛,主腰膝酸痛;风湿痹痛;胎动不安;胎漏下血,补肝肾,强筋骨42、槲蕨(槲蕨科)药用部位:根茎——骨碎补:补肾强骨,续伤止痛。
用于肾虚腰痛,耳鸣耳聋,牙齿松动,跌扑闪挫,筋骨折伤;外治斑秃,白癜风43、虎耳草(虎耳草科)药用部位:全草——虎耳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治风疹;湿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痈,崩漏,痔疾44、虎杖(蓼科)药用部位:根茎——虎杖:具有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
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症瘕,趺打损伤,肺热咳嗽45、华东魔芋(天南星科)药用部位:块茎——蛇六谷:化痰散积,行瘀消肿。
用于痰嗽,积滞,疟疾,经闭,跌打损伤,痈肿,疔疮,丹毒,烫伤46、华紫珠(马鞭草科)药用部位:叶片——紫珠叶:具有凉血收敛止血,散瘀解毒消肿之功效。
常用于衄血,咯血,吐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热毒疮疡,水火烫伤47、槐叶决明(豆科)药用部位:种子——望江南子:清肝明目,健胃,通便,解毒。
治目赤肿痛,头晕头胀,消化不良,胃痛,腹痛,痢疾,便秘48、黄花蒿(菊科)药用部位:全草——青蒿:清热解暑,除蒸,截疟。
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49、黄山乌头(毛茛科)药用部位:块根——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50、茴香(伞形科)药用部位:果实——小茴香:开胃进食,理气散寒,有助阳道。
主治:中焦有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部冷痛;疝气疼痛,睾丸肿痛;脾胃气滞,脘腹胀满作痛51、鸡冠花(苋科)药用部位:花序——鸡冠花:凉血,止血。
治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吐血,咳血,血淋,妇女崩中,赤白带下52、江南卷柏(卷柏科)药用部位:全草——岩柏草:清热利湿,止血。
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全身浮肿,肺结核咯血,吐血,痔疮出血;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53、姜(姜科)药用部位:根茎——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54、绞股蓝(葫芦科)药用部位:全株——绞股蓝: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清热解毒,体虚乏力;虚劳失精;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55、金线莲(兰科)药用部位:全草——金线莲: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润肺止咳。
用于咯血,咳嗽痰喘,小便涩痛,消渴,乳糜尿,小儿急惊风,对口疮,心脏病,毒蛇咬伤56、景天三七(景天科)药用部位:全草——景天三七:消肿,定痛。
止血,化瘀。
治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乳痈,跌打损伤。
取汁液涂敷蜂、蝎等刺伤,可消肿止痛57、韭菜(百合科)药用部位:种子——韭菜子:补肝肾,暖腰膝,助阳,固精。
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小便频数、腰膝酸软、冷痛、白带过多58、桔梗(桔梗科)药用部位:根——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