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修辞手法及答题思路

常用修辞手法及答题思路

常用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定义
修辞手法是人们在组织、调整、修饰语言,以提 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结 构、特定方法、特定功能、为社会所公认,符合 一定类聚系统要求的言语模式,也称语格、修辞 格、辞式等。
修辞手法之“我定义”
修辞手法就是人们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效果,使文 章更有文采而对句子、词语进行修饰的方法。
❖ 课内例二:
❖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 趟儿。(朱自清 《春》)
❖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果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 描绘了果树之花争相斗艳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 爱之情。
❖ 课外例三:
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 ❖ 选句出处: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
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 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 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排比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反复
九、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 间接引用两种。
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 理。
类 别
特本 点体
比喻词
喻 体
例句
明 喻
甲 像 乙
出 现
像如犹、、如似宛的如、、好好像比、、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 喻
甲 是 乙
出 现
是、成为
出 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 现 青山绿水画。
借 喻
甲不 代出 无 乙现
出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 现 万千条瀑布。
❖ 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 句。
2、作用:加强语势或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 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举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 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 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 3、排比
❖ 答题思路: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 气势更强烈,强调(什么)内容,或突出(什么)感情。
举例: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 3、答题思路: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更有力 地强调_____(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意思), 语气更强烈,发人深省,激发读者思考。
1、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 后自己回答。 2、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可以更好地描写 人物的思想活动。
❖ 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天气的酷热 ,使北京的夏天给人的热的感觉更加鲜明,使人 印象深刻。
❖ 课外例二: ❖ ……只能看到巴掌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块天地。
❖ 答: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场地小的特点,使场 地的小表达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课外例三: ❖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注:根据具体语境回答)
2.清晨,校园里升起一个个灿烂的小太阳。
借喻
3.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
暗喻
4.恩重如山
明喻
5.草木皆兵
暗喻
1、定义: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 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2、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 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举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 了花赶趟儿。
❖ 3、答题思路: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格化 ,生动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表达了(谁, 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 课内例一:
❖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
❖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使小草人格化,生 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小草生长的可爱姿态(1分),表 达了作者对小草的喜爱之情(1分)。
答题格式:通过引用
的(名言或警句或资料等),使表达的内容增强说
十、借代: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
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替整体。
如:①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② “ 先生,给现钱,袁世凯不行么”?
③“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还有千千万万个李公朴”
❖答题格式:运用借代,突出人/事物的 生动。
1、定义:两个短语或句子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 相同,意思相关。 2、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 有音乐美感。
举例:担架响了一声,毯子动了一下。
3、答题格式:运用对偶,把 的意思表达得更完整、透彻,增强语 言的音乐美、节奏感和感染力。
类别
特点
例句
严式对偶 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 两个黄鹂鸣翠柳, 同、平仄相对、相同位置上 一行白鹭上青天。 词性相同、不重复用字。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 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句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 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1、定义: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 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 暗含在反问句中。 2、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 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特点/特征,使意思表达更加典型/形象/
十一、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
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
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
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
借喻和借代的不同
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侧重于“喻”的喻体和本体相似的 关系,借代的借体和本体是相关的关系。借体与本体之间没 有相似点。 ②借喻可以换成明喻,借代不能。
举例: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 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3、答题思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 些)感情。
课内例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 分)。
而从容就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赴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 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
❖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胡杨人格化,形象地描绘 了胡杨与霜风和沙尘抗争的姿态,表现了胡杨顽强的精神 和硬朗的本色。
比喻和拟人的区别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宽式对偶 两个短语或句子字数相等, 像山泉在呜咽, 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 像波涛在澎湃。 相关。
1、定义: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重 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反复的种类: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如: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 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反问 设问 对偶 反复 借代、引用、反语等
1、定义:不直接说被描写的对象甲,而用与它有相似 性的乙来描写它,以使被描写的甲在形象、功能等特 点上更容易被接受。比喻一般形式上需要有三个要素: 本体(甲)、喻体(乙)和连接两者的喻词。
2、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 明深刻的印象,帮助人深入理解。
2、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某事物,烘托气氛, 加强渲染力。
举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3、答题思路: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什 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形象)更加 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课内例一: ❖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
也要晒化了。(老舍《骆驼祥子》)
❖ 在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 ,但是要注意以下情况不是比喻:
❖ ①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 ②表示例举。如:攀枝花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去处
,像二滩水库、米易溶洞。
❖ ③表示想象。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
在我掌中似的。
请说出下面句子或成语所运用的比喻类型:
1.飞驰的火车像一条巨龙,蜿蜒在崇山峻岭间。 明喻
❖ 课内例二:
❖ 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老舍《济南的冬天》) ❖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
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 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 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 ),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
❖ 答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她不胜酒量的特点 ,使她不善喝酒的特点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 答②:……突出地表现了她面对幸福突然来临时的感觉, 使她的陶醉感表现得更加鲜明,使人印象深刻。
类别
特点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 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 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 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 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美无处不在的特点。
请按照第一个分句的形式,将下面的排比句补充完整:
母爱像一盏灯,照亮我们迷途的双眼;母爱像一把 伞,遮蔽我们淋湿的身体;母爱像一堆火,温暖 我们孤寂的心灵。
1、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 扩大或缩小。
3、答题格式: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的 表现了______(句子描绘的内容),强烈地表达 了_______(句子表达的情感)。
怎样区别排比和反复
排比句至少是三个句子,反复句是两个以上的句子。排 比句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有共同的词 语。 反复句是两种以上相同的语句重复,为了突出强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