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争取30年内把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完毕

争取30年内把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完毕

争取30年内把中国水能资源开发完毕2005年6月7日至9日,应中国三峡总公司的邀请,何祚庥院士来到三峡工地。

他认真考察了正在施工中的三峡工地,前往中华鲟研究所了解中华鲟人工繁殖的情况,并为三峡建设者作了题为《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

期间,何祚庥院士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记者对何院士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早有耳闻,但还是想不到,已78岁高龄的何祚庥院士不间断地作了3个多小时的报告,始终声音宏亮,思路清晰。

报告过程中,他从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谈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从国际国内形势谈到我国能源前景,渊博的学识,严谨的逻辑,敏锐的洞察力,让三峡建设者对他肃然起敬。

带着对这位著名科学家的崇敬,对这位反伪科学斗士的敬仰,我们走近了何祚庥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生导师何祚庥为三峡建设者作学术报告。

(2005年6月8日)科学和哲学如何沟通?――探秘“两栖学者”何祚庥是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

53岁时,他就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院士)。

作为一名“两栖学者”,他在理论物理和哲学两个领域里都取得了成就。

他是如何将科学和哲学勾通的?据说,他还研究过社会科学,是高层次的戏迷,对经济学也有涉猎。

一个人哪有那么多的精力?何祚庥是天才吗?听到记者的这一系列提问,何院士首先露出老顽童式的一笑,然后认真地回答说:“首先告诉你,何祚庥不是天才。

”他说,他小时候性格内向,几乎没有朋友,各方面的才能完全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求学时代一直喜欢数学和物理,他有机会从科学领域跨越到哲学领域,何院士谈起了他人生中的两次机遇。

一次是解放前,他作为做学生工作的地下党员,到解放区参加上级党组织举办的培训班,第一次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初步教育,学习时间虽然只有一个月,但培训班着重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如何联系中国实际的问题,对他深有启发。

一个具有革命热情的热血青年,开始懂得了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

回顾这次经历,何祚庥院士感慨地说,很多人学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不懂得将理论和实际问题发生联系。

更为重要的一次机遇是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

在中宣部的五年,他不仅有机会接触一大批党内资深的革命家和理论家,而且,由于他在中宣部科学处工作,与许多专业的科学家有过交流,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学到了不少科学思考问题的方法。

何祚庥院士说,正是这段特殊的经历,他懂得了高明的马克思主义和差劲的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科学和哲学两者如何勾通呢?何祚庥院士说,学物理是要专门学的。

1945年,18岁的何祚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但是,化学并非他喜欢学的专业,带着对物理学的深爱,两年后他还是转学到清华大学物理系。

谈到学好物理的经验,他说,学物理要学懂学透,首先要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而且学物理讲究证明。

他把学物理的方法运用到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过程中。

同样,学哲学也要学懂学透,也要讲证明。

首先要理解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观点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理论如何联系实际,等等问题都要搞清楚。

何祚庥院士以科学家的理性,以哲学家的思辩,更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胆识和勇气,告诉百姓什么才是科学精神。

这也许是何祚庥不同于一般科学家的魅力吧。

质疑科学家不务正业――共产党员就是要推进先进文化人们常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是有国籍的。

何祚庥从青年时代就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联系在一起。

1947年,他20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要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服务,为社会作贡献。

何祚庥院士告诉记者,正是这种意识贯穿了他的一生。

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作出重大成就的科学家很多,但为普通老百姓熟知的科学家却不多,何祚庥是特例。

从1988年何祚庥院士揭穿“特异功能”的鬼把戏开始,他一直是舆论的焦点人物。

他反伪气功,驳斥“水变油”的神话,反法轮功,到最近卷入“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的争论,人们总是能听到何祚庥院士向伪科学宣战的响亮声音。

对于何祚庥频频关注专业领域以外的社会热点问题,有人提出质疑:这是否是科学家不务正业?当记者带着这个问题请何院士作出解答时,他马上反问:什么才是正业?接着,何祚庥院士坦陈了自己的想法:作为科学家,比一般老干部懂得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应该贡献自己的意见,用知识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该做的事。

作为共产党员,要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有科学知识才能作出判断,判断哪些生产力才是先进生产力。

作为共产党员,还有责任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那些“伪气功”、“法轮功”、“特异功能”等都是伪科学,都不是先进文化,应该坚决反对。

何祚庥院士因为读懂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因而坚信马克思主义,反对伪科学。

因为融会贯通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因而对于伪科学的种种表现看得深刻,解剖得痛快淋漓。

敬畏大自然是另外一种有神论――反伪科学斗士的明辩何祚庥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得最多的还是伪科学。

他用自己的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应该如何看清楚那些违背科学精神的种种表现,最近,他参与了“人类是否要敬畏大自然”的讨论,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这与他一惯反伪科学的立场有不同吗?何祚庥回答:宗教是宣扬有神论的,宗教的基本的精神就是教你怕鬼、敬鬼、敬神,这和科学精神是相冲突的。

现在,神已经受到了质疑。

神当然是没有的,有的是大自然。

那些伪科学需要树立起一个偶像让你去敬畏,所以他们就换了一招,提出了要敬畏大自然。

人要敬畏大自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敬畏神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有人说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这简直是胡说八道,敬畏大自然是宗教常识,宗教里面敬畏神的通常后果就是敬畏大自然。

我觉得我们国家一方面是科普宣传做得不够,非常重要一点是无神论的思想宣传教育得不够。

我们往往把有神论只简单地理解为有形的神,其实更重要的一点,有神论的观点就是要你在神的面前无所作为,如果敬畏大自然的话,就是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作为。

问题的实质在这个地方。

何祚庥还指出:现在党中央号召要建立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那么如何建立这种和谐社会呢?大自然没有意识,大自然不会主动同人们去建立什么和谐关系,主导权是在人这一方面。

实际上人和自然的确有不和谐的一面。

非常关键的是自然界没有意识,无法和它进行什么沟通,不像人有理性。

有些人总想给自然界赋予理性,这种理性就是神的化身。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反对敬畏大自然就是揭露另一种形式的有神论,有神论不仅是指具体的人格化的神,泛神论也是一种有神论。

作为科学家,何祚庥怎么样看待科学精神?科学的精髓又是什么?何祚庥解释:科学精神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党中央几代领导人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就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不能瞎想。

但只有科学精神还不能完全指导我们的行动,人都是有价值观念的,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以人为本。

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或者说是将价值论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党中央最近鲜明地提出了两个指导思想,一个是“科学发展”,另一个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要主观符合客观,而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共产党人要为所有人的根本利益而奋斗!这是党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总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总书记就任伊始,就强调“两个务必”。

“两个务必”就是讲价值观,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价值观,要求共产党人在“所有人”中优先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而且要优先关注它们的“根本利益”。

于是记者又问:您在反对敬畏大自然的时候也提到要尊重客观规律,这两者是否矛盾?何祚庥回答:这不矛盾。

尊重客观规律和敬畏大自然是两回事。

要改造大自然,要建立人和大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社会,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发展。

但是尊重自然规律与敬畏大自然这两个概念不一样,有很多人偷换了概念。

敬畏大自然,隐含的意思就是自然界不能改造,只能向大自然顶礼膜拜!这就有点迷信色彩。

问题的关键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伦理学的关系,有些人把自然比作一个“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就有伦理关系,我是不赞成的,因为自然没有意识,人无法和自然讨论和商量。

比如说在一个家庭里有父亲有儿子,我们说儿子要尊敬父亲,父亲要爱护儿子,这是一个相互关系。

可是自然界没有意识,没有与人的互动关系,所以我认为非常错误的观点就是赋予大自然人格化的理念。

争取30年内把我国除西藏地区以外的水能资源开发完毕――物理学家的科学分析何祚庥院士承认:“我是搞物理的,反伪科学不是我的本行,是副业,有人管了,我就不用管了。

”何祚庥院士现在最关心的是我国能源发展问题。

他认为,能源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能源短缺可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为三峡建设者所作的学术报告中,在接受记者采访过程中,何院士多次谈到我国的能源问题。

何祚庥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他分析说,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过程中,过去是体制障碍,通过改革开放,体制创新,我们克服了体制上的障碍。

后来又出现了市场障碍,内需不足,生产力发展受到市场制约,国家采取了扩大内需的种种措施,如西部开发、“五个统筹”的提出。

到现阶段,生产力发展又出现资源短缺、能源不足的障碍,这当然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所应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当然,解决资源、能源问题也需要社会科学家们献计献策,如制定有关激励政策,如何利用国际市场来调节供求,等等。

何祚庥建议,党中央应该把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的问题放在像当年解决体制问题一样的重要地位。

何祚庥院士说,解决资源短缺,可以通过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代用资源等办法来解决。

在能源方面,合理节约能源是必要的,但大量节约能源是不现实的。

对能源的形势要有一个冷静的分析。

靠大量节约能源的路子来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从而谋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现实的。

就能源问题,何祚庥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目前我国能源的确很紧张,但首先要立足于发展。

我国的石油是有限的,煤也不很富裕,我们能不能用国外的能源,解决我们的能源短缺问题?我也赞成多途径进口能源,但又要看到在经济走向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争夺资源,争夺能源,可能引起国际重大争端。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应用国外资源能源,又要避免因为资源能源引起的激烈的国际争端。

我赞成要立足国内,综合地考虑各种能源的发展政策。

首先是根据各种能源的价格及其优缺点,把各方面的能源发展按先后顺序排一下队。

我认为在能源的大发展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水电。

我认为水电开发是可以加快的。

目前我们的水电装机已经超过1亿千瓦,但是我国水能资源有4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