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总结(定稿)

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总结(定稿)

2013学年第一学期学校总结(定稿)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余杭区技工学校)2013学年第一学期工作总结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两校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围绕“深度融合发展、科学规范管理、深化文化内涵,提高育人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墨子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作为引领,在示范专业与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模式改革等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实现了1+1>2的目标。

通过一个学期的工作运行,实现平稳融合、管理有序;和谐发展,师生成长;专业建设,成绩喜人。

学校先后获得了浙江省首批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浙江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优秀函授站、杭州市首批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建设单位、浙江省“文明风采”优秀组织奖,杭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杭州市德育先进单位杭州市五四红旗团委,杭州市文明学校、杭州市禁毒先进单位、余杭区平安校园、余杭校园安全(综治)考核优秀单位,余杭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余杭区青春期健康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

这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离不开每一位教职工的努力,特别是一线教师的辛勤付出,我代表校党委、校长室对一学期来辛勤工作在各岗位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现就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第一章、深度融合促发展一、创新管理模式,推行精细管理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原有的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在日常管理中已初显弊端,为此本学期学校成立了数控、汽电、财会、商旅和计算机五个专业部,打破传统职高管理模式,在资源利用、设施共用、师资配备等方面逐步显示出优势,促进了专业管理的合理化,力争在省市示范专业基础上,将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打造成全国一流的品牌专业,将汽修、商品经营、会计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品牌专业。

专业部的管理模式,机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做到“七个统一”、“三个融合”,重点做好了“人”、“财”、“物”、“制度”、“活动”、“中层干部”、“管理体制”的“七统一”。

其次做好了“三个融合”,融合领导班子,两校区校级领导统一办公,打破分校区行政办公模式;融合师生,按照上学期出台的专业部管理模式和场室的调整,原两校教师、学生本学期按照专业布局统一安排办公室、教室、寝室、实训场室,打破了原先地域的分割;融合日常管理,从信息交流到日常管理,从饮食起居到学习娱乐,从教职工聘用到考核奖励,从每周安排到学校规划,真正做到统一尺度、统一标准、统一口径。

专业部建立,处室和专业部岗位职责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效益。

本学期专业部管理和处室管理架构起教育教学、资产运行等交叉并行的管理,实现过程一体化共同工作的体系。

处室是起到加强工作指导、实施对口任务的监督管理与检查。

专业部是起到实施和具体负责日常过程管理,形成统一线路图。

本学期,重点修订了职能处室的岗位职责,明确了各职能处室和专业部的目标。

尽管权力交叉重叠,责任却清晰分明。

在处室与专业部之间,施行“权责与共”的制度。

尤其是,交界或边缘区域的共同工作,既有各自负责的部分,又有共摊或分摊责任的部分,由职责主要负责的分管校长牵头具体落实。

其中的工作目标、内容(含协作内容)、期限、责任也一一量化、细化。

例如专业建设,集思广益,通过规划——计划-采购——使用-管理等,整体形成统一管理分工落实的格局。

二、创新德育模式,实行“寝室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制”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制度的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从学生主体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形成育人的合力,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本学期学校挑选了一批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学识广博,身心健康,乐于奉献的90 名教师担任寝室德育导师,与90个寝室结对子,进一步推进学校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落实。

对后进生的德育关爱,是我校德育管理的一个特色,多关心、多鼓励,有效的推进职高学生的人文关爱。

三、创新教学模式,专业技能教学模式多样化。

针对学校教学班性质多样化的特点,学校在专业技能教学中实行多样化的模式,“小班化教学”、“导生制”、“闯关教学”适合学生学习,适合技能学习的方式方法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

汽电部的马旭州老师和郭刚老师等人创立了“闯关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道道的闯关教学中感受到技能学习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兴趣。

数控部腾方敏老师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枯燥的专业理论教学课堂中抬起头来,不仅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也实现了学生学习状态的翻转。

商旅部王旭华、姚雪春、黄崇昊等老师倡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让老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了专业课教学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以及时效性。

四、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吸引全体教师参训积极拓宽校本培训渠道,创新校本培训模式,吸引全体教师参与培训。

以老带新的“导师指导模式”、针对性很强的“案例培训模式”、有强烈学习动机的“课题研究模式”等,多形式的培训模式,选取与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贴合教师教学实际的培训内容作为教师团队研修反思的内容,紧密联系课堂教学,立足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努力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

对全校教师向双师型、科研型教师的转换提供了极大的助力,对青年教师的成长亦起着很大的影响。

本学期,教科室组织了全校教师参加区学会论文评比,徐丽杰、罗丽华、朱红群、成玲丽、叶宇翱、高菲菲、周丽敏八位教师获一等奖、9位老师获二等奖、18位教师获三等奖。

沈应来书记科研成果获区陶研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陶婵婵、徐驰英、王旭华、周丽敏、黄崇昊等老师在杭州市科研成果评比中分获二三等奖。

专题论文获奖结果如下:获得余杭区专题论文一等奖的徐丽杰《基于中职政治课1+X课业评价标准下的作业设计策略》,朱红群《创新加改造我有我高招——对中职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参编制的思考与构想》,邓丹《改进,源自调查与分析——对职高学生数学理解障碍的调查与分析》叶雨翱《提升中职旅服专业学生英语朗读水平的策略研究》,获得二等奖刘晓静、郭忠楠、周高桦、周丽敏王旭华合写、魏霞锋、诸葛露莹老师。

获得三等奖范冬梅、罗丽华等6名老师。

本学期我校共有7项课题获区教育局立项,立项率为历年最高。

一学期来有13位老师在各级各类杂志刊物发表文章,王方鸣校长牵头的课题前期成果《闯关教学法:让教学法更贴近学生》在杭州职教发表获得省教科院专家的肯定。

教师参与编写出版教材4本,其中,李福海老师参与编写的《焊工工艺与技能训练》为十二五全国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积极组织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一学期有256人参加省平台自主选课培训,共获9430学分6人参加国培;培训规模创全区第一。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名师工作室”学校安排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水平突出的中年教师和有较强能力的班主任为“导师”,言传身教,大力推进学校的“青蓝工程”。

采取“二对一”的形式,即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和一名班主任负责带一个年轻教师。

创新“德技双馨”的现代职业人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校企一体、共生共荣”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加强“双师型”高素质教师团队建设启动校内名师工作室制度,选拔校内10位获得市级名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区“139”中青年人选、区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优秀教师担任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经过个人自愿申报、教研组推荐和工作室遴选等程序,首批60位“老师籍”新学员被纳入名师工作室。

接下来,工作室将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究、课例分析、同伴异构、同台献技、专家引领、沙龙活动、名师讲堂等方式为学员搭建学习与发展的平台,学员通过教学反思、研修心得,提交教学案例、教育教学课题等方式,在“主持人”的具体指导下,完成相应的成长和发展规划,力争1-3年在业务上有所突破(陈)第二章、科学规范抓管理一、加强师德建设,完善德育体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1.搞好学校的德育工作,离不开一支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队伍。

我们认真抓好师德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和师能。

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师德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加强班主任梯队建设,新老班主任结对进行传帮带。

落实五项竞赛的评比,发挥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发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成效。

本学期各部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班主任,如:钱正伟、李福海、彭秋霞、韦红艳、徐驰音、陶婵婵、王飞芳、吴爱军、王峻、罗丽华、史敏瑶、刘兰香、李燕、陈小芳、吴叶军、王富东、沈益苹、高瑛、黄崇昊、李芸琪、李智园等先进班主任典型。

其中陶婵婵老师在2013年杭州市中小学班主任和德育导师基本功大赛荣获市二等奖,这也是余杭区的最好成绩。

以五项竞赛为主要的载体,认真落实五项竞赛的检查和评比,五项竞赛的各项检查评比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期末评比数控部1107、商旅部1205、计算机部1316、财会部1203、汽电部1111等班级分列各部第一。

以首问责任制、班主任岗位责任制等强化学校德育管理的底线以及突发事件的积极应对,和事后的妥善处理。

2.强化行为规范训练,营造良好精神面貌利用好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主题、专题教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使学生在一些有益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心灵深处得到体验。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

抓住创建杭州市青春期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的契机,积极推进我校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设,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加强了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每位班主任就是学生的心理辅导员,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精心培育学生健全的、创造性的人格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内容逻辑有些混乱)3.深入开展教室、寝室文化建设,有效探索德育新模式本学期继续围绕“教室7S布置”、“温馨教室”的创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在发动和宣传的基础上,各年级各班也精心组织召开了主题班会,从学生层面的自我感受,从班级管理的特色,围绕“班级的物质环境建设”、“班级的制度文化建设”、“班级的人际环境”、“班级的课堂教学环境”和“班集体建设特色”等五个方面,调动班级努力去营造。

进一步加强生活后勤管理,继续抓好寝室文化建设,开学初“文化寝室”,期末开展的“文明寝室”等活动,把寝室文化的外在布置与学生的内在文明、卫生、安全、纪律结合在一起,一学期来,学生的文明程度、卫生习惯、组织纪律、安全意识有了较大提高。

学期末共有93个寝室获文明寝室荣誉称号,93位同学获得优秀寝室长称号。

4.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营造品德教育良好氛围德育工作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学校积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德育工作网络,建立和谐、配合的工作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