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姚 琦(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

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

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

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由闭关自守、愚昧自大的封建帝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侵略,初步沦为丧失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122—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大致反映了这一过程。

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1840年以前,外国传教土作为西方殖民者滚滚东来的急先锋,所创办的中文报刊以中国人为对象。

由于中国人对外来者还怀有戒心,加之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势力有限,这些报刊多以宗教刊物的姿态出现,宣传基督教义,鼓吹万国一方,如《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宣称其办报宗旨“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惟一急务”,“所载,关于宗教之事,居大半”;《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也强调该刊是“创造天地,主宰万人,养活万有者之理”,使“无一人不遵神之令”〔1〕,以消除中国人的戒心。

1840年以后的报刊则致力于消弥中国人民因鸦片战争而生的对外仇恨心理,鼓吹中外通商,中外友好,宗教已不占主要地位,多刊载各国近事、商业消息和一般新闻评论,一些报刊也介绍某些粗浅的西方科学技术知识,以炫耀西方的文明。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名称上仍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国正面临中西文化的初步接触和西学东来的浪潮。

外国传教士所办中文报刊名称多使用“传”、“纪”、“说”、“谈”而不使用“报”,如《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依泾杂说》、《六合丛谈》等,明显带有中国传统报刊的原始形态以迎合中国读者。

而更多的报刊则以世界观念冲击中国人的“天朝大国”中心观念,如《天下新闻》、《遐迩贯珍》、《各国消息》等,以纵论天下、囊括海内的字眼,大加传播西方“文明”。

这一时期不少以外文出版的报刊,如1822年9月创刊于澳门的《蜜蜂华报》(A Abecha do china,葡文)等,这与办报者多系西洋人,不谙中文有关。

在外文报刊中以英文为主,葡文次之,显然在早期来华的外来势力中以英国势力为最大,英美传教士和商人在对华贸易和传播西方“文明”中占主体,葡萄牙因较早据有澳门也有相当的影响。

报刊的出版地多以南洋、香港、澳门、广州为主,则反映了早期西方殖民者主要以南洋、澳门、香港为据点,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自明清以来向为通商口岸,较早受到西方殖民势力的影响。

二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时期,以中国人为主创办的近代报刊迅速兴起。

以1858年由伍廷芳等创办的《中外新报》创刊于香港为开端,总数达数百种,如1864年于香港创刊的《华字日报》,1873年在汉口创刊的《昭文新报》, 1893年在汉口创刊的《汉报》等。

从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清政府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地推行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因而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内容上多主张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引进西方的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举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编练新式海军等洋务事宜。

由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创办的报刊则纷纷提出“振兴商务”,“制西人以自强”,发出了开矿筑路、建立近代工业、撤销“厘金”、改变“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和扶植民族工商业的呼声,个别报刊还提出了废八股之举、设立学校、培养有用之人的主张。

针对这一时期日本、法国的侵华野心,不少报刊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谴责帝国主义侵华活动方面态度鲜明,如《汇报》所言:“本局为中华日报,自宜求有益于华之事而言之,故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

”〔2〕 这一时期的报刊名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相当数量的报刊都使用了“新”字,如《中国教会新报》、《德文新报》、《昭文新报》等,真是数不胜数。

各种“新”报的产生,一—123—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传教士和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大量引入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西学东渐由此形成浪潮,西方的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知识和一些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均被视为“新”的东西。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与外国入侵者缔结了“万年和约”,试图在维持“中外友好”的前提下,借助“新”的知识,开始“新”的统治秩序。

当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希望通过报刊传播“新”的自然科学知识,以“新”的视野学习西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实现富民强国的愿望。

正如郑观应所说:“今如变法自强,宜令国中各省、各府、各州、各县设报馆”,“且医学、化学、天学、电学、艺学、矿学,以及治兵课士,军装战舰,皆必另设一报。

”〔3〕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出版地上,遍及上海、香港、广州、汉口、福州、厦门、天津、北京等地,其中以上海、香港为多,这反映了上海作为通商口岸后,迅速取代广州的地位,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和西学的传播地,而香港被英国据有后,也成为外国势力对华贸易和传播西学的重要据点,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报刊由东南沿海逐步扩散到内地和北方的传播史实。

三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体,先后创办了上百种报刊,仅1895至1898年,全国报纸种数增加了三倍以上,“报馆之盛为四千年来未有之事”〔4〕,出现了近代中国第一次办报高潮。

如1895年8月在北京创刊的《万国公报》, 1898年9月在上海创刊的《工商学报》等。

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甲午战败严重地刺激了中国的士大夫阶层,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被历史推到台前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担当了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在维新派的宣传和鼓动下,掀起了一场以“开启民智、变法图强”为宗旨的变法维新运动。

这一时期的报刊在内容上是基本围绕着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来展开的,多数报刊在愤怒谴责了甲午以来列强对中国的种种侵略罪行,沉痛论述了中国不变法即亡国的危险的同时,更多的是详尽介绍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议会制度,提出了在中国实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希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挽救民族危亡。

尤其对光绪皇帝寄以厚望,有报曰:“皇上之锐意变法,以期薄海臣民讲求实学,共济时艰,真有出诸寻常意想之外者,海内人士有不喁喁向风,力图振作哉。

”〔5〕一些虽以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报刊,如《通学报》、《农学报》、《新学报》、《实学报》等,在大力宣传近代西方自然科学的同时,间接为维新变法、改良政治服务。

不少白话报则是运用通俗的白话来开通民智,传播新知识,以求变法的,如《无锡白话报》曰:“欲民智大启,必自于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阅之,必自白话始。

”〔6〕总之,无论是“开议院”,还是“振兴工商”,也无论是鼓吹“新学”、“新政”,还是致力于“保国”、“保种”,都是与维新变法息息相关的。

这一时期的报刊刊名也大体反映了这一时代风貌。

如《强学报》、《广智报》等等,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维新改良措施。

“强学”,显然是变法自强之学,维新派看来只有大力传播自强之学,才能“强天下之势,成天下之法”,中国才可自强求富。

《经世报》之“经世”,即经世致用,无疑是以西学应世事,讲求致用之学。

“时务”应是当务之事,即维新变法是有关国家前途命运—124—的大事。

《国闻报》之“国闻”,据“《国闻报》缘起”所言:“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即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自强之术,使中国得以自强。

《广智报》之“广智”就是广开民智,提高国民素质,为变法造就群众基础。

《昌言报》之“昌言”就是广开言路,为变法维新提供舆论环境,《新知报》之“知新”、《新学报》之“新学”就是传播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新文化,为维新创造思想文化氛围。

此外,各类“工商”、“商务”自然是以兴办实业、振兴工商为宗旨。

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以上海为多,这不仅反映了19世纪末上海是国内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也是维新思潮的发源地之一。

这一时期的报刊还遍及天津、北京、广州、杭州、温州、无锡、桂林、成都、重庆、长沙、武昌等地,这又与西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的广泛传播和维新运动在这些地区的发展和影响分不开。

四 20世纪初,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再掀高潮,整个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数百种反映时代变革和风貌的报刊竞相问世。

如1900年1月于日本东京创刊的《中国日报》,1905年11月于日本东京创刊的《民报》,1910年10月于上海创刊的《民立报》等。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逐步战胜保皇思想和君主立宪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因而,这一时期出版的报刊除部分仍坚持保皇立宪外,较多的已倾向于时代主旋律——民主革命,尤其是1905年后宣传民主革命的报刊更为突出,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办的报刊在揭露清政府对内镇压人民,对外屈辱卖国的罪行,批驳保皇派、立宪派反对革命的谬论的同时,详尽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历史和民主主义政治学说,广泛地影响和动员了人民大众投身反清民主革命斗争。

故孙中山曾说:“革命成功,全仗报界鼓吹之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