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结构件制造检验规范港机公司质检部二零零四年三月钢结构件制造检验规范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钢结构件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检验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种牵引车、挂车、皮带运输机桁架、大漏斗、抓斗、装卸桥、起重机扒杆、灯塔以及船闸闸门等钢结构件的生产制造。
2材料2.1结构材料2.1.1承重结构的钢材,一般采用Q235-A、16Mn钢,其质量标准应符合现行《碳素结构钢》、《低合金结构钢》规定的要求。
2.1.2钢材应有出厂合格证,如无合格证或标号不清者应进行复验,其结果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和设计文件的要求方可采用。
2.1.3钢材表面锈蚀,、度点或划痕的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板负偏差的一半,不应有裂纹、分层等缺陷。
2.2焊条、焊丝、焊剂2.2.1 用于焊接结构件的焊条、焊丝与焊剂应保证焊后不低于母材的机械性能。
2.2.2 焊条、焊丝与焊剂应有质量证明书,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合国家标准的规范。
2.2.3 严禁使用药皮脱落或生锈的焊条、焊丝,以及受潮结块或熔烧过的焊剂。
3 放样、下料放样应根据工艺要求,预留焊接收缩余量及切割刨边和铣平等加工余量。
零件的切割线与号料线的允许偏差应符合下列规定:手工切割±2.0mm;自动、半自动切割±1.5mm;精密切割±1.0mm;3.3在下料划线前,应检查钢材变形程度,如有变形应矫正,方可下料划线。
3.4切割前,应将钢材表面切割区域内的蚀锈、油污等清除干净。
切割后,断口上不得有裂纹和大于1.0mm的缺棱,并应清除边缘上的熔瘤和飞溅物等。
3.5切割后切口与钢材表面不垂直度不大于钢板厚度的10%,且不大于2.0mm。
3.6机械剪切的零件,其剪切线与号料线的允差不得大于2.0mm,并应清除毛刺。
3.7机械剪切的型钢,其端部剪切斜度不得大于2.0mm,并应清除毛刺。
3.8已炔自动切口面光洁度等级分为:优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手工切割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它们分别等于自动切割的二级、三级、四级(见表1)。
切口的光洁度,自动切割不低于一级,手工切割不低于二级。
普通低合金钢应尽量不采用手工切割。
表1 气切割精度和质量(按厚度和切割方法而定)mm刨边的零件,其刨边线与号料线的允许偏差为±1.0mm,刨边线的弯曲矢高不应超过弦长1/3000,且不得大于2.0mm。
对重要结构件的尺寸允许偏差,如图样未注明时,按表2的规定;对一般结构件的尺寸允差不得大于表2的50%。
表2 经切割加工后零件尺寸允许偏差 mm3.11机构零件的冷加工(剪、冲、刨、轧、撑、辊压等),加工后的零件的不平度、不直度、扭曲度等不低于表3的要求。
3.12矫正后的钢板表面不要明显的凹面和损伤,表面划痕深度不宜超过0.5mm,手锤敲击痕迹,钢材平面为1mm,立面为2mm。
型钢平面与立面为2mm。
3.13结构零件的热加工成型,加热温度为900~1100·(钢板表面呈淡黄色)为宜,(16Mn钢用较低温度),当普通碳素结构钢温度下降到500~550·之前(钢材表面呈现兰色)和低合金钢温度下降到800~850·之前(钢材表面呈现红色)应结束加工,并使其缓慢冷却。
3.14用乙炔火焰加热矫正时,其间热温度严禁超过正火温度(900·),加热矫正后的低合金结构钢必须缓慢冷却。
3.15不论是热加工成形,或热矫正,要谨防加热区温度过高,不准出现溃状现象(皱纹状)。
3.16加工弯曲的零件,其弦长大于1500mm,应用弦长不小于1500mm的弧形样板检查,弯曲零件弦长小于1500mm时,样板的弦长应于零件的弦长相等,其间隙不大于2.0mm。
表3 经加工后的零件(钢板型钢)允许变形量 mm4制孔与螺栓连接4.1 A、B级螺栓孔(Ⅰ类孔;即原来精制螺栓孔,应具有H12的精度,孔壁表面粗糙度Ra不应大于μm。
4.2 C级螺栓孔(Ⅱ类孔)孔壁表面粗燥度Ra不应大于25μm,允许偏差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C级螺栓孔的允许偏差 mm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 螺栓孔孔距的允许偏差 mm4.4螺栓孔的允许偏差超出上述规定时,不得采用填塞,可采用与母材材质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后重新制孔。
4.5螺孔的分组应符合下列规定:a)在节点中连接板与一根杆件相邻的所有螺栓孔为一组;b)对接接头在拼接板一侧的螺栓孔为一组;c)在两相邻节点或接头间的螺栓为一组,但不包括上述两款所规定的螺栓孔。
d)受弯构件翼缘上的连续螺栓孔,、每米长度范围内的螺栓孔为一组。
4.6每个螺栓一端不得垫2个及以上的垫圈,并不得采用大螺母代替垫圈。
螺栓拧紧后,外露螺栓不应小于2个螺距。
4.7螺栓孔不得采用气割扩孔。
4.8扩钻后的A、B级螺栓孔不得使用冲钉。
4.9高强度螺栓连接应按工艺文件要求执行。
5组装5.1拼接装配的零件,必须经过矫正检验符合本规范第、、、等条的规定,凡不符合规范的零件,不应装配。
5.2焊接前,接缝的拼装偏差不得超过表6的规定表6焊缝在焊接前拼装的允许偏差 mm5.3组装前,连接表面积沿焊缝每遍30~500mm范围内的铁锈、毛刺和油污等必须清除干净。
5.4定位点焊所用焊接材料的型号,应予正式焊接的材料相同,点焊高度不宜超过设计焊缝高度的2/3,且不大于8mm,焊道长度不应小于25mm,定位焊位置应布置在焊道以内,并应由持合格证的焊工施焊。
5.5凡承受弯矩的箱形梁,禁止将对接焊缝布置在同一垂直切面内,相邻接缝必须错开250mm以上。
6焊接6.1一般要求6.1.1焊工应经过考试,并取得合格证书方可施焊。
6.1.2焊条(剂)使用前,必须按照质量保证书的规定进行烘焙。
低氢型焊条经过烘焙后,应放在保温容器中随用随取。
(参照钢结构件制造工程技术规范)。
6.1.3 严禁在焊区以外的母材上打火引弧。
对于重要焊缝或自动焊的焊缝,在焊缝两端应有等厚同槽的引灭弧板。
焊接完毕应采用气割切除引弧板,并修磨平整,不得用锤击落。
6.1.4 焊接结束必须清除熔渣、金属飞溅和马脚,(对于多层焊缝,宜连续施焊,每焊一层必须将熔渣清除干净后,才能焊下一层)。
焊工应自行检查焊缝质量,并修复缺陷,重要焊件在修补结束后提请质检人员检验。
6.1.5 当焊缝出现裂纹时,焊工不得擅自处理,应申报公司质检及技术人员查清原因,订出修补措施后,方可处理。
6.1.6 普通结构钢厚度大于50mm和低合金结构钢大于或等于36mm,工作地点温度不低于O·c时,应进行预热处理。
其焊接预热温度及房间温度宜控制在100~150·c,预热区应在焊接坡口两侧各80~100mm范围内,工作地点温度低于O·c时,其需要预热温度应试验确定。
6.1.7 严禁在间隙内填入金属材料焊接。
6.1.8 焊缝同一部位的返修次数,不宜超过两次。
当超过两次时,应按返修工艺进行。
6.1.9 对重要的受力结构件的焊缝,焊后在焊缝两端必须打上焊工的印记号码,经检验后的焊缝应打上质检人员代号印,已备追溯。
焊缝的外观质量检验焊缝外观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如表7的规定表7焊缝外观质量检验项目及要求 mm焊缝表面质量分级焊缝的外观质量分为优质品、一级品、二级品、三级品、四级品,其标准为:a) 优质品:表5中全部项目一次验收合格;b) 一级品:表5中1、2、3、4项合格,其余、一次修补验收合格;c) 二级品:凡表5中1、2、3、4项中一项不合格,但经二次修补合格者;d) 三级品:凡表5中1、2、3、4项中有两项不合格,或其中之一项,经二次修补合格者,以及其余几项经三次修补合格者;e) 四级品:凡达不到上述级别的焊缝,即为四级品。
对四级品的处理经质检部和技术部协商解决。
应返工,作超差回用处理。
6.4焊接接头的基本形式与尺寸焊接接头的基本形式与尺寸是根据国家标准GB985《手工电弧焊焊接接头的基本形式与尺寸》及GB986《焊剂层下自动与半自动焊接接头的基本形式和尺寸》并结合我公司生产实际制定,规范了我公司钢结构制造中常用的接头形式与尺寸,无规定的接头设计图纸应绘制焊缝详图并注明技术要求。
6.4.1对接焊缝6.4.1.1手工电弧焊手工电弧焊接焊缝形式与尺寸要求按表8规定。
表8 手工电弧焊对接焊缝形式与尺寸 mm表8 (完)6.4.1.2 埋弧自动焊埋弧自动焊接缝形式与尺寸要求按表9规定。
表9 埋弧自动焊对接焊缝形式与尺寸 mm6.4.2 角接焊缝6.4.2.1手工电弧焊角接焊缝的手工电弧焊接缝形式与尺寸要求,按表10规定。
表10 手工电弧焊接缝形式与尺寸 mm表10 (续)表10 (完)6.4.2.2自动埋弧焊角接焊缝的自动埋弧焊接缝形式与尺寸要求按表11规定。
表11 自动埋弧焊接缝形式与尺寸 mm表11 (完)6.4.3 搭接接缝搭接手工电弧焊接缝形式与尺寸要求按表12规定。
表12 搭接手工电弧焊接缝形式与尺寸 mm表12 (完)6.4.4 不同厚度板的对接焊缝对接不同厚度板的重要受力接头时,如果两板的厚度差(δ1-δ)不超过表内规定,则焊接接头的基本型式与尺寸应按较厚板的尺寸数据选取。
超过表内规定的,应在较厚的板上作出单面或双面削薄形式,其削薄长度L=5(δ1-δ),如下图所示:7 焊接结构件的热处理焊接结构件的热处理按技术图样和工艺文件中规定执行。
对板厚超过30mm的重要受力构件,一般焊后应消除内应力,温度可采用650℃回火或200~300℃局部低温回火法,消防内应力。
8 涂漆总则8.1.1本规范规定产品涂漆质量标准,凡本公司产品涂漆质量验收,均按本规范执行。
8.1.2 本规范所列除锈质量要求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方法》的规定,并结合本公司生产实际制定。
8.1.3 除锈和涂漆工作应在质检部门对制作质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
8.1.4 产品涂装颜色原则上由用户和设计者提出要求,无要求者按本规范执行。
8.1.5 漆膜厚度检查必须用专用的漆膜测厚仪检查。
8.1.6 涂漆检查测量要有检测记录。
油漆颜色的规定8.2.1 产品整机颜色根据用户要求和技术文件规定执行。
8.2.2 流动机械底盘部门(挂车、牵引车—)所有零部件涂黑色。
8.2.3 车轮轮胎不允许涂漆。
8.2.4 油杯(玻璃油杯除外)及未加防护的快速回转件,如飞轮、皮带轮、齿轮、联轴节等轮幅均涂红色。
8.2.5 产品的最外部易引起碰撞的警戒标志性部分,如直扒杆端部应涂警戒色(即黄、黑色交替斜条)。
8.2.6 外购部件按其原厂颜色不变。
涂装8.3.1除锈及净化处理8.3.1.1 除锈质量分为两级并应符合以下规定:a) 一级:钢材表面露出金属色泽,要求进行抛丸、喷砂处理(相当于SIS 标准212Sa 级)。
b) 二级:钢材表面允许存留不能再清除的轧制表皮,一般用钢铲、钢刷等工具除锈(相当于SIS 标准3St 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