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基础知识要点第三编经济

综合基础知识要点第三编经济

第八章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第一节市场和市场经济一、市场的含义和市场要素(一)市场的含义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2、市场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3、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二)市场要素1、市场主体指的是拥有商品或货币并独立自主地从事商品交换活动以实现自己经济利益的当事人,包括自然人和以一定组织形式出现的法人。

具体可划分为:一是商品生产者二是商品经营着三是商品消费者四是有财务分配权的政府管理机关2、市场客体指作为交换对象的各种商品,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他们共同构成市场交换的基础。

3、市场行为购买行为、销售行为、竞争行为4、市场秩序二、市场经济的涵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运行形式。

资源配置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

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关系市场化;②企业行为自主化;③宏观调控间接化;④市场运行法制化;⑤保障制度社会化;⑥经济生活国际化多余的:市场经济的作用及缺陷1.作用:①优化资源配置;②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动力;③调节供求平衡;④进行评估筛选;⑤实现宏观经济联系和传递市场信息2. 缺陷:①对宏观经济活动调节的盲目性;②市场机制作用的局限性;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④市场经济具有分化性第二节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运行机制一、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价值规律(二)竞争规律(三)供求规律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是指市场有机体内的供求、价格、竞争、风险等要素之间互相联系及作用的机理。

市场机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其核心是在市场上通过自由竞争与自由交换来实现资源的配置,它是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

1.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机制,是企业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

2. 供求机制:在竞争的过程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和平衡供求的自行调节的机能3.竞争机制:竞争是构成市场的本质要素,是市场活力的灵魂。

4.风险机制:破产是风险机制运行的最关键的条件5.信贷利率机制:在竞争过程中借贷利息率的变动同信贷资金供求变动之间的内在联系5. 工资机制: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工资变动同劳动力供求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三、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1、资源优化配置功能2、促进技术创新功能3、信息传递功能4、利益分配功能5、外向开拓功能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其特征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1、生产与需求严重脱节2、计划价格脱离实际3、高度集中的经济决策弊端多4、经济活动缺乏竞争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1982年十二大提出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2、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指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1. 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2. 是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3. 是扩大开放、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内在要求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 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不同: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2. 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不同3.分配方式不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①把提高效率放在优先地位,但要兼顾社会公平;②既要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③既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又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4.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同: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1、建立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切实成为市场主体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4、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第一节市场主体与现代企业制度一、企业成为市场主体a1、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市场主体2、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个人和农户,另外还有政府和境外的个人、企业和政府3、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原因 A 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是健全市场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关键 B 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产生作用的客观基础4、企业成为市场主体的基本条件 A 企业有明确的产权 B 企业能自主经营决策 C 企业之间地位平等二、现代企业制度1、含义: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企业为主要形态的新型制度。

2、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A 拥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所有权,并取得由法律认定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地位。

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与自然人企业的私人产权有着本质的区别:a 法人企业享有的法定财产权是以“组织”名义行使的,不受自然人意志和行为左右;b 法人企业具有永续存在的“生命”,不受自然人生命周期的限制;C 法人企业取得了企业法律形态,以《公司法》规范其组织形式、组织原则和商事权力、义务。

B 现代企业的投资人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C 现代企业是具有管理层级制的科层组织D 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管理走向职业化,并造就了一个职业经理人阶层。

E 企业经营决策目标的多元化3、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包括三个层次:A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B 公司外部治理市场C 公司治理的法律法规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A 适应市场结构变化,抵御日益增大的市场风险B 利于形成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市场制衡机制C 利于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D 具有完善的法律规范性和国际惯例性E 利于资本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演变与类型1、根据所有权性质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分为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2、根据企业组织类型的不同可以将企业划分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或确认的企业类型,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1、国有企业改革及其深化面临的主要问题:A 冗员问题B 国有改制企业中的内部人控制问题C 布局与结构问题D 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集团的产权结构与治理问题2、国有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任务A 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改革,以塑造清晰的国有产权主体,切实保障国有资产的报纸增值B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国有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有效地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C 要进一步推动和完善对国有经济的分类改革,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与结构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体系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含义:指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方式中,由具有不同功能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各类市场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按照市场客体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可将其分为一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一般商品市场包括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2、基本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作用1、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实现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

2、有利于企业搞好生产和资本运营,成为市场主体。

3、有利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

三、社会主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第三节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一、市场秩序1、市场秩序是市场在运行中形成的各类市场主体都必须遵循的各种规则与法律规范的总称。

首先,市场秩序体现的是市场内在的规定性其次,市场运行的内在秩序一旦形成,就必然不同程度地上升为法律形式。

2、法律对市场经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维系契约的稳定及效力其次,制定竞争规则,规范竞争行为再次,提供宏观调控手段二、市场规则市场进出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仲裁规则第十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第一节宏观经济运行与政府的经济职能1、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不可分配部分)+进口总值社会总需求=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流动资产投资需求+公共消费需求+个人消费需求+出口总值2、根据失业的原因,可把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3、通货膨胀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货币现象。

根据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可分为需求拉上型、成本推进型、供求混合型、结构型通货膨胀。

4、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A 价格信号失真,误导经济资源配置,使市场机制失灵,降低经济运行效率B 助长流通领域投机之风造成流通混乱C 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剧社会矛盾D 降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引起出口下降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必要性A、政府干预和调节是纠正和弥补市场缺陷的必要手段B、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C、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A 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行宏观调控B 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C 管理国有资产D 调节收入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E 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第二节政府宏观调控一、政府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特征1. 涵义: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的目标通过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经济法规等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从总量上和结构上进行的管理、调节、控制活动2、特征:以总量调控为主要调控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调控方式、以物质利益激励机制为主要调控手段二、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1、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2、基本任务:A 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 B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C 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D 实行公平的收入分配三、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1、基本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式也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变为间接调控为主,这种转变表现为:A 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B 由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宏观管理为主C 由行政管理为主转变为经济管理为主D 由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变为指导性计划为主2、宏观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第三节宏观调控政策和宏观调控体系1、宏观调控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2、我国财政调节手段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等3、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利率、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第一节国民收入分配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折旧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净值(NNP)-间接税净额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企业所得税+企业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障金)+转移支付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1、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1)是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需要(2)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3)是控制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4)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杠杆第二节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1. 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2. 劳动还存在重大差别,这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3. 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有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特征和功能1、内涵: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护、照顾或救助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