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语文二轮习题:考前冲刺 第一部分 冲刺六 必背课内文化常识 含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习题:考前冲刺 第一部分 冲刺六 必背课内文化常识 含解析

冲刺六必背课内文化常识(一)姓名、称谓相关文化常识1.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执事: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

本文指办事的官吏,是对对方的敬称。

2.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烛之武退秦师》)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轲刺秦王》)足下:古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荆轲刺秦王》)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古人通常尊敬对方时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如“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6.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

7.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某: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等到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根据书稿编的文集,也常保留“某”的字样。

8.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后来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9.单于..出猎。

(《苏武传》)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而东汉三国之际,有乌丸、鲜卑的部落使用单于这个称号。

至两晋十六国,皆改称为大单于,但地位已不如以前。

10.汉末建安..中。

[《孔雀东南飞(并序)》]建安:汉献帝年号。

这个时期东汉朝廷的大权主要由曹操掌握,文学领袖很多都是曹家人物,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君子”一词广见于先秦典籍中,被全面引用最后上升到士大夫及读书人的道德品质始自孔子,并被以后的儒家学派不断完善,成为中国人的道德典范。

(二)官职、科举相关文化常识1.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爵位、爵号,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要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这里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是在战国后期的战事中。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代,都尉的地位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并序)》]丞:封建时代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予左迁..。

[《琵琶行(并序)》]..九江郡司马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已有职无权了。

7.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并序)》]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方,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

8.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并序)》]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唐高祖置内教坊于禁中,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唐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遂不再属太常寺。

此后凡祭祀朝会用太常雅乐,岁时宴享则用教坊俗乐。

宋、金、元各代亦置教坊,明置教坊司,司礼部,清废。

9.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卿:战国时最高的官阶。

春秋时,周朝及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即上卿、中卿、下卿)。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宰相)的位置,并且得到王侯、皇帝的青睐。

10.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御史: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

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1.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司:官吏的通称。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12.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

(《苏武传》)驸马: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因驸马都尉得名。

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

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

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

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清代称额驸。

这里的“黄门驸马”是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3.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再迁为太史令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相传夏末已有此职。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

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魏晋以后修史的任务划归著作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

14.衡下车..,治威严。

(《张衡传》)下车:官吏初到任。

15.视事...。

(《张衡传》)..三年,上书乞骸骨视事:这里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6.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东宫: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17.谨庠序..之教。

(《寡人之于国也》)庠序:庠、序,都是学校。

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

18.因入京师,观太学..。

(《张衡传》)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汉代始设于京师。

武帝还下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官,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太学和郡国学主要是培养统治人民的封建官僚,但是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或两者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1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三)宗法、礼俗相关文化常识1.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荆轲刺秦王》)拜:古人常用的表示敬意的礼节,就是行礼叩头。

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

《周礼·春官·大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2.乃朝服,设九宾..。

(《荆轲刺秦王》)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3.项王按剑而跽.曰。

(《鸿门宴》)跽:跪起,准备起身,膝尚在地上。

跽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

这种动作因与跪的动作相似,因而也叫“长跪”。

4.新妇入青庐..。

[《孔雀东南飞(并序)》]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5.伏惟..启阿母。

[《孔雀东南飞(并序)》]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6.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孝悌: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敬爱兄长。

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7.修禊事..也。

(《兰亭集序》)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8.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七庙:本指四亲(高祖、曾祖、祖、父)庙、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后泛指天子的宗庙。

9.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表示诚心致敬。

10.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陈情表》)外: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

期功: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

(四)天文、历法相关文化常识1.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孔雀东南飞(并序)》]鸡鸣: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2.七月既望..。

(《赤壁赋》)既望: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

古代对农历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称谓。

如每月第一日为“朔”,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3.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中国有二十八宿,其中北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斗宿和牛宿都在其中。

4.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阴阳:源自中国古代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而又关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个概念。

5.仲秋..至冬。

[《归去来兮辞(并序)》]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

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6.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滕王阁序》)翼轸:二十八宿中的翼宿和轸宿。

古为楚地的分野。

(五)地理、刑法相关文化常识1.至易水..上。

(《荆轲刺秦王》)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今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指代“荆轲”或《易水歌》。

2.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3.沛公居山东..时。

(《鸿门宴》)山东:文中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河北、河南: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不同于今天的河北省和河南省。

5.南取汉中..。

(《过秦论》)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古称梁州、南郑、天汉,是汉王朝的发祥地,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的源头,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的美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