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劳动合同终止

谈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劳动合同终止

谈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劳动合同终止《劳动合同法》第44条的规定,劳动者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是劳动合同终止的法定条件之一。而《劳动合同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大家知道法就是法律,法律是严肃的,是神圣的,是不允许讨价还价的。但是条例则是为了法律的可操作运行,是对一些细节性问题做出补充性说明或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当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劳动合同终止这一情况运作起来是怎样的呢。也好象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下称《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关于法定退休年龄,《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作了明确规定,一般为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同时,为了照顾一些损害职工身体健康、特别繁重的特殊岗位,还规定了提前退休制度(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缴费年限不够十五年的参保人员,新实施的《社会保险法》第十六条第二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参保人可以延长缴费至15年办退休,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在现实生活中目前却存在着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无

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一是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期间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二是劳动者因自身原因;三是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无用工登记和工资支付台帐,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较差,有些根本就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特别是私营企业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只是一种形式,一切是单位说了算,工人认为签订劳动合同就等于把自己拴住了,因此有部分用人单位愿签而工人不愿意签,有工人愿签而用人单位不与工人签的情况。尤其目前劳动关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劳动关系不明确,发生劳资纠纷,劳动者无法提供证据,合法权益难以得到维护。同时《劳动合同法》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对“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终止劳动合同的”和“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终止劳动合同的”,都没有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这样劳动合同终止,对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来说,好象是天经地义,但对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即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又得不到经济补偿的人来说,好象有失公平。

劳动者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劳动合同终止;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这二者之间所属内容和范围其实是差别很大的,看是一回事,其实是两种情况。基于这种客观存在,也导致了劳动保障执法人员和法律工作者在行使职能的时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维权的时候,出现认识误区和意见分歧,严重影响这类案件的处理秩序。当然,对于开始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其劳动合同终止,不存在异议,但对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即没有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也没有得到经济补偿引发的劳动纠纷,作为劳动保障执法部门和劳动仲裁机关在工作中首先要调查其真实原因,假如确实是因为用人单位,造成劳动者不能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那么工作

重点就是使用人单位弥补,欠费的需补缴,未参保的若劳动者工作时间较长,建议和社保经办机构协商,补充参保,若政策不支持补充参保,按相关规定用人单位予以经济赔偿。若因劳动者本人原因不能享受到基本待遇,那么责任应由劳动者自负,因为社会保险是权力和义务相对应,劳动者没有尽到义务,那么本人就没有权力享受相应待遇。而对于终止劳动合同时支付经济补偿金来说,则是由用人单位自愿,而执法部门不能强求。

不管是享受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还是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其本质是在劳动合同法范围内,劳动者丧失劳动资格的问题。这种情况所说的丧失劳动资格并不是剥夺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力,达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后的劳动者可以有再劳动的权力,那么其再劳动则是劳务关系的范筹,不再适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在这里重点要说明几点:一是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获取的报酬表现为工资;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提供者获取的报酬为劳务费,属于一般债权。二是劳动合同纠纷发生后,应先到劳动保障机关的劳动保障仲裁委员会仲裁,不服的在法定期间内才可以到人民法院起诉,劳动仲裁是前置程序;但劳务合同纠纷出现后可以诉讼,也可以经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三是劳动合同中工伤事故的损害赔偿,适用的是无过错原则。也就是说,即使用人单位没有过错,仍然应当对遭受工伤的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劳务关系不适用工伤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劳务提供者在提供劳务过程中遭受人身损害的,只能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由过错方来承担赔偿责任,即过错原则。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终止。这是毫无异义的,法就是法,法是大数法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