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课说课(2018—4—23)

基础课说课(2018—4—23)


第一部分 1.3 教 学 实 施
考核方式
说课程
两个结合: 平时考核+期末考核 实践考核+理论考核
理论教学考核方式:
第一部分为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50%。
包括:课堂学习态度占20% (出勤率、课堂守纪
情况、参与讨论等情况)、完成作业情况占30% ; 第二部分为理论考核,占总成绩的50%。考试题由 教研室统一命题。
课后
1、学生对作品进行 修改,提升; 2、结合课堂所学和 自身的思考,进行社 会实践,在实践体验 中不断受到启发和教 育,从而实现从遵守 到自觉的公民素养的 提升。
第二部分 2.6 说教程
新课讲解:
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10 分钟;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 规范:20分钟;3、网络生活 中的道德要求:10分钟
觉遵守网络道德。
第二部分
说课时
2.4 说教法 教 学 方 法
行动导向 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小组讨论法
多媒体 讲授教学法
第二部分 2.5 说学法 课前
通过 1 、布 置学 生 自 主学习; 2 、完 成 小 组作业的方式对重点 内容进行初果 的展示,教师对学生 的展示进行补充、深 化和提升; 2、结合教材知识点,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 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 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 和掌握;
交流 评价 项目 展示
第一部分
1.2课程设计 设计思路
说课程
遵循“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大理论板块、四大结合 ”
把“基础”课真正建设成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一个教目标: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全面职 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两种途径: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三大理论板块: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法治教育
四大结合
教学评价
本课程重视将学科发展的新
技术引入日常教学活动,采用 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的 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 原则,提高了“基础”课的教 学水平,教学效果一直受到校 内外同行、学生和学校相关管 理部门的好评,成为“大学生 喜欢,受益终身的课程”。
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
的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 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 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90% 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 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 了能力。
教学重点处理:(1)通过课前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对重点内 容进行了解;(2)通过课上系统、重点进行理论讲授,让学
生加深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1)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觉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2)如何学会正确运用网络,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要求。
教学难点处理:(1)课前布置思考问题,进行小组作品展示; (2)课上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自
和曲折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 义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 大力弘扬为人民服务和集体 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 ;
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
社会主义道德的培养; 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思维。
职业道德的自觉遵守;
现实中法律思维的树立和法 律意识的培养。
第一部分 1.3 教 学 实 施
实践教学
说课程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数字化教辅资源
1、精品课程资源: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源、习 题、案例; 2、资源共享课、电影课资源库: 网上的资源共享课可以让学生 对本门课程进行更好的学习。
1.4 教 学 资 源
第一部分
说课程
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课内+校内+校外实践)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讲授法 小组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情景模拟法 视频冲击法
第一部分 1.3 教 学 实 施
教学手段
说课程
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教学实效性 一是每周课前一周时事点评展示,发挥了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作用。

二是制作内容丰富的教学课件,发挥多媒体教学形式
多样、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 三是运用课堂派新媒介技术授课,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为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环境。
根据课程特点和我院的办学特色,实践教 学可以形式多样:演讲、观看视频、参观考 察、专题研讨、社会调查、辩论赛。 通过开展实践教学弥补理论教学设计的不
足,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理论
教学的效果,拓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
第一部分 1.3 教 学 实 施
教学方法
说课程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合”
“中央16号文件”和 “05”方案的部署和要求 ,在高职院校大一新生中开设的一门公共理论必 修课程。
开设学期
课程学时
学分
大一新生 第一/二学期
48学时
3学分
4
第一部分
说课程
1.1 课程 设置 课程 定位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据大学生成长、 成才的基本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 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第二部分 2.2 说目标
说课时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素质目标
1、理解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 的含义及其基本特征; 2、理解并掌握社会公德的主 要内容规范; 3、掌握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 求。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判 断个人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德 规范的要求; 2、能够在实践中通过所学, 洞察身边的假恶丑,发现身边 的真善美。
第三部分:
法制教育:强化学生对职业法律的遵守。
第一部分
1.2课程设计
说课程
根据中央05方案精神,本课程教学共48
个学时。具体安排为:
课时安排
序号 1 2 3 4 项目(或子模块)名称 绪 论 学时 4 18 12 12
思想教育(第一章——第三章) 道德教育(第四章——第五章) 法治教育(第六章——第八章)
第二部分
说课时
主要内容 说 课 时
1. 课时定位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方法 5. 学习方法
6. 教学过程
第二部分 2.1 说定位
说课时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社会公德
属于道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内容既是对第四章道德教育的深化学习,同时也为 第六章的法制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 下的作用。
职业技能要求
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 理想信念、责任、奋斗、敬业、 踏实的职业素质,竞争、合作、 适应、创新的职业能力。
第一部分
1.2课程设计
说课程
设计理念
项目载体 “双三元模式”下的 “行动导向”教学 活动导向 能力主线
1.2课程设计
设计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
5
1
任务 驱动
2
主题 讲授
总结 提升
4
“五段式” 3
欧阳效升 于晓霞 李惠平 谢勇柳

男 女 男 男
46
38 36 42 42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助教
社会学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
双师,学校骨干教师 双师,学校骨干教师
经济法学
法律
双师
双师
兼任教师队伍:6名
姓名 江晓斯 性别 女 年龄 30 职称 讲师 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 硕士 是否双师型教师 是
1、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遵守
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不断提 升自身道德素质; 2、积极维护校园文明,不断 提升自身文明素质。
3、自觉抵制网络不文明行为,
不断提高网络道德素质。
28
第二部分 2.3 说内容
说课时
(1)公共秩序对于公共生活领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3)网络中的道德规范要求。
5 6
复习考试 合 计
2 48
第一部分
1.2课程设计
说课程
教学重点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 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教学难点
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难性
重难点的处理
学生因系统知识学习产生 的重难点,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因综合性、时间跨度 大,变化复杂产生理解上的 重难点,多媒体辅助解决; 学生因价值观偏移产生的 重难点,采取多种实践方式 解决。
1.4 教 学 资 源
教学团队
王 林
雷瑜欣 戴业凤 李永棠 谭志军

女 女 男 男
32
28 26 35 36
助教
讲师 助教 讲师 讲师
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是 否 外聘 外聘
第一部分 1.5 教学效果
说课程
教学目标的达成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
第一部分 1.6 课程特色
说课程
采用了传统教授+多媒体在线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实现了“一体化”(思想政治课+学生所学专业+社会实践)的教学形式; 开发了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 构建了完整的(课内+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部分
1.7 改革思路
说课程
本课程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本课程确实有一定 难度。因此,任课老师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课堂吸引力; 加强集体备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开发网络资源,补充学生自学内容; 丰富实践教学,提高实际育人效果; 完善考核机制,规范教学管理。
社会实践教学考核方式
课外实践环节包括参观考察、调研、参与社团活 动等。学生每学期进行社会实践后,需按要求填写社 会实践登记表,作为实践课成绩记分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