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国真——成长中一个曾经无法绕过的名字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胧诗出现并且一时风靡。
接下来是"后朦胧诗"、"第三代诗"还有"第四代诗"。
80年代末90年代初诗坛或者说在诗坛之外出了一个汪国真。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
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
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
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
据《南方都市报》《诗歌曾经的“黄金”年代》介绍:当年,洛湃的诗集曾与席慕蓉、汪国真的诗集一起,都以10万册为单位的销量席卷全国。
一手推出席慕蓉、汪国真和洛湃“热潮诗”的杨光治,还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从席慕蓉、汪国真到洛湃》。
汪国真的诗歌主要写的是友情,所以得到了较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是不能忘记这个曾经感动过我们心灵的诗人。
另外,汪国真还是80后著名写手王寒星的启蒙者,“王寒星前期的诗歌创作主要受汪国真等人的影响,1998年当时他在长治卫校上中专,同学的一本盗版诗集让他认识了汪国真这个九十年代初成名的中年诗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诗集出版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的最高。
当时汪国真那种特有的细腻和温暖感染了不满十七岁的王寒星。
他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仿照式写作。
”可以说,汪国真的诗歌影响了很多的年轻人,他不愧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后来,汪国真去玩书法、画国画,甚至摇身一变成为作曲家,虽然至今他还被称为"诗人",但是他本身的热闹已经跟诗歌没有多大关系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新诗的悲哀。
这二十几年来,汪国真从小有名气到大红大紫,到淡出诗坛,再到横空出世于书画和音乐领域,他呈现出的总是令世人瞩目的神奇。
20年过去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已经在岁月的淘洗中湮没不闻。
汪国真,曾经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曾经是一个成长中无法绕过的名字,这个名字依然令人欲说还休。
本文摘自:360doc“云中漫步XQ”诗歌赏析《山高路远》赏析《山高路远》全诗共三节。
诗的第一节以貌似矛盾而实为颇具哲理的诗句开篇:呼喊是爆发的沉默!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 这两句十分深刻地揭示出了“呼喊”与“沉默”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实质却是统一的——“只要不是平淡”。
在宁静中蓄积,在呼喊中爆发,是如此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起笔引起读者的深思,为这一节做了不平凡的铺垫,接下来诗人以自白的形式写道:不论激越,还是宁静,我祈求,只要不是平淡。
在诗人看来,可怕的不是生活中的大风大浪,不是人生中的崎岖坎坷,而是平淡无奇、单调乏味的生活。
诗的第二节用假设句式写道:如果远方呼喊我,我就走向远方。
如果大山召唤我,我就走向大山。
可见,人生的风景不在平静的港湾,不在风平浪静的浅滩,因为这里练就不了精悍的水手。
面对竞争,面对困难和挫折,面对挑战和机遇,勇敢者的人生应是“走向远方”、“走向大山”,而不应该是自怨自艾、悲观丧气与裹足不前。
纵使“山高路远”,纵使坎坷不平与风雨交加,强者的人生态度也应该是风雨兼程,勇往直前。
于是,“我”的心再不能平静,“我”喜欢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我”喜欢在追求中创造自己的人生;于是,“我”不会在乎前路的坎坷,山的陡峭,荆棘密布,听从大山的召唤,即使“双脚磨破”“双手划烂”,也是在所不惜,乐观向上。
于是,那险峻陡峭的山路,就变成了“夕阳涂抹”的“小路”;那荆棘密布的灌木丛,也就成了杜鹃啼鸣的婉转。
它将抽象的思考化作新颖而美好的形象,在形象的议论中暗示情感:“双脚磨破/干脆再让夕阳涂抹小路/双手划烂/索性就让荆棘变成杜鹃,这是写奋斗过程中遇到的磨难和曲折。
双脚磨破,血洒小路;双手划烂,血染荆棘,这是奋斗者的写照。
但作者将痛苦甚至苦难化作美好的形象;灿烂的夕阳和美丽的杜鹃,如此表达出蔑视苦难,以乐观战胜苦难的态度。
这是真正的青春追求,这是真正的人生追求,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用自己的心血去体验一切;这是强者人生的宣言:走向远方,走向大山,让自己奋斗的鲜血涂抹人生之路。
这是勇敢者的时代强音:走向远方,走向大山,让自己追求的脚步踏平人生崎岖。
诗的第三节即结尾,画龙点睛之笔:人生之路再长,追求者的脚步都能将它丈量;困难之山再高,奋进者的双脚都能将它攀登。
这是何等豪迈的宣言,这是何等昂扬的斗志,“万水千山只等闲”,“乌礞磅礴走泥丸”,人生,只要有执着的追求,还有什么不能克服的呢?这是一首寓意深刻,哲理深透的诗歌。
给我们的启迪是深远的,它激励着人们奋发有为,不甘于平庸,不甘于永远的沉寂,人生,就应该这样去追求。
只有追求的人生,才能彰显人生的丰富多彩!溪水踩着卵石追逐汹涌的激流,绿树迎着风雨追逐阳光的绚丽,雄鹰展开双翅追逐宽广的蓝天,读汪国真的《山高路远》,总有这样的激越情怀在心中震荡,呵,青春,就应该在这样的追求中闪光。
大海的暂时宁静是为了蓄积爆发的能量,荷塘秋冬的凋零是为了来年明媚的花香,在喧嚣的轰鸣声中,大海唱出了生命的最强音;在旺盛的绿叶里,莲花崭露了最美丽的娇颜,呵,人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追求。
他的诗给我们上了青春追求的不平常的富有哲理的一课。
特殊句子解释:1."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是什么意思?无论路有多长,但只要我们肯用双脚坚持去走,那么就一定能走完此路,所以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无论山有多高,只要我们人本身肯去攀登,那么就一定能翻过此山,所以说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整句话的含义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完不成的事,只要我们肯付诸于行动,那么再难的事都能解决。
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本诗开头两句中的"呼喊"与"沉默"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由。
不矛盾,呼喊是爆发的沉默,沉默太久或者积累太多,爆发出来即为呼喊,如鲁迅言,在沉默中爆发。
沉默是无声的召唤,虽然没有说话,但心中却有太多的话,即为召唤。
3.作者通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题?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进取、执着、乐观、自信的情感,表现了当代青年搏击、奋进、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它给人以健康向上的精神引导。
作者也是在强调一种精神,一种乐观、进取、执着、自信(蔑视苦难,以乐观战胜苦难)的生活态度。
旅程这首诗以四个肯定的回答表达出为何要热爱生命的哲理。
四个段落,看似相似,却各有其趣。
四个段落分别以“成功”、“爱情”、“奋斗历程”和“未来”为意象进行分析和回答。
这四个意象可以说是包括汪国真、席慕容在内的一些清新哲理派诗人惯用的几个意象,不晦涩,不故弄玄虚,不生僻难解,可以说是完全区别于朦胧诗的特点,也是汪国真的诗歌取得成功之原因所在。
中国的诗歌,从最早开始,就大多承载着歌唱功能的,但是朦胧诗却背弃了这个主要功能。
尽管朦胧诗在八十年代受到读者的极大关注和追捧,但它毕竟是残缺的、先天不足的。
我个人虽然非常欣赏朦胧诗,但对这一缺陷却深感遗憾。
朦胧诗多半孤傲,这帮助诗歌成功,也促使它衰败。
相反,汪国真的诗歌背弃孤傲,甚至在韵律的营造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他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可以直接拿来谱曲歌唱的,热衷于流行音乐的年青人,自然也较容易接受这种诗歌形式了。
在意境上,汪国真似乎不如朦胧派。
汪国真惯用“爱情”、“成功”等意象,他的大量作品都采用了这些基本意象,这也许是汪国真本人的偏好,也可能是为了迎合意识形态的一种妥协吧。
去远方总体看这首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对对未来胸怀梦想,而现实带给自己的却是迷茫之感,以至于是自己对未来的期待也变得迷茫,身处一种单调乏味的现状,更加激发出美好未来殷切的希望,而“我”也知道,未来在自己手中,只能靠自己把握,尽管无法预知今后是否会更好,但诗中流露出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三句中的远方,更表现出作者对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的一种期待以及向往之感,海则象征这一个归宿。
整首诗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对青年读者对于未来的期盼有深刻的启示。
总体看这首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个对对未来胸怀梦想,而现实带给自己的却是迷茫之感,以至于是自己对未来的期待也变得迷茫,身处一种单调乏味的现状,更加激发出美好未来殷切的希望,而“我”也知道,未来在自己手中,只能靠自己把握,尽管无法预知今后是否会更好,但诗中流露出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最后三句中的远方,更表现出作者对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的一种期待以及向往之感,海则象征这一个归宿。
整首诗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情色彩,对青年读者对于未来的期盼有深刻的启示。
再结合自身感受,作为一个高中生,面临人生第一道台阶——高考,对于高三生活在题海与课堂的互换,在回家路上和上学路上的活动,整个高三生活没有太多的色彩,显出单调乏味之感,但对此不得不坚持,这是通往成功,通往美好未来的必经之路,在此,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更想去追寻的是一种随心,有活力的生活,因此,对于这样的未来有着强烈的期待之感,而要去享受这样的未来,就得在高考中去有一个可观的成绩,在此之前,需要自己不懈的努力以及心怀对未来的信心与渴望,这更是自己坚持的动力。
汪国真《独白》赏析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
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汪国真在《独白》一诗中,就道出了人生的真谛——笑对人生。
诗的第一部分直接揭示了真实的人生,“生命从来不只是辉煌”,不只是鲜花和掌声,会有许许多多的“忧伤”,也会有许许多多“失眠的日子”。
简单几句话,回应了题目“独白”,充分坦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忧伤不可避免,失眠也会尝试到。
“吞噬”一词将伤心、失落的情绪拟人化,将伤心事给人带来的痛苦具体化、鲜明化,使诗歌充满了生机,润上了色彩。
为下文的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
第二部分笔锋一转,面对生活的艰难和挫折,不要一味的痛苦和沮丧,而是“只是我喜欢笑”,就是要笑对人生,傲视困难。
“新鲜”与“明亮”两个词充分表现了作者乐观处世的态度,要呼吸呼吸清新的空气,要想想欢快的时光,不要时时沉溺在一时的痛苦与悲伤之中。
作者又把自己比作一杯清茶,让苦涩留在心底,让清香飘逸四方,显现了一种心境平和、坦然面对的洒脱气质,不再为尘世的喧嚣琐事而忧心,只为寻找那一份怡然自得的淡然而欢笑,抛却烦恼,笑对人生。
悠悠岁月,悄然无声地从指缝间流逝,当你醒悟时,剩下的或许只是一声叹息。
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涯里,又何必在失落与苦闷中徘徊呢?全诗我背起行囊默默去远方转过头身后的城市已是一片雪茫茫我不想再过那种单调的日子我像是一条鱼生活像鱼缸我不知道远方有什么等着我只知道不会是地狱也不是天堂没有人知道我是谁自己的命运就握在自己的手掌我不希望远方像一个梦让我活的舒适也活的迷茫我希望远方像一片海活也活得明白死也死得悲壮孤独追求需要思索思索需要孤独有时,凄清的身影便是一种蓬勃而不是干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