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下列是2011年10月的重大新闻报道,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12日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②6日苹果前CEO乔布斯去世,当日苹果股价下跌5%。
③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④11日中国男足国家队在2014巴西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 0-1不敌10人伊拉克队,出线告急A.①③B.②③④C. ②③D.③④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
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
材料主要强调 (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 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
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江西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
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③④⑤⑥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A.经济决定文化 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 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
这说明()A、中日两国文化存在着根本冲突B、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决定两国政治分歧不可调和C、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决定作用9.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①全民学习②活到老学到老③终身学习④把学习作为人的第一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 ①④10.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瑰宝、是黄金,但是,光继承,不改革创新,它将永远是旧市场上的古玩。
如能在新的历史时空,与时俱进,展翼雄飞,是令人神往的。
这段话主要说明()A.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C.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文化 D.对于传统文化要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11.近年来,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A.文化包括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B.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2.“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鼓舞我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这句话所体现的道理是()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D.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可以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1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
这告诉我们()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14.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5.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
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
这主要表明()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16.刘谦表演的魔术受到热捧。
这表明在当今社会,若仍然依靠在刀刃上表演惊险的绝技来生活,显然不值得提倡;而魔术等传统艺术很受公众欢迎,是要及时挽救的。
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A.以我为主,为我所用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17.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说过:“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厚,而耻智之不博。
”这句古训告诉我们()A.要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B.要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C.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D.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18.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一脉相传,源远流长,是由于中华文化()①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②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③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与时俱进④来源于实践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9.“诗言志”。
人们常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勉。
这表明()A.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的主要源头 B.传统文化仍有现实意义C.传统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20、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有人把摘除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
可是,失去了传统文化依托的中医,就会如同离开了土壤的大树,只有枯萎和死亡。
这表明发展中医()A.需要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B.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C.需要体现时代精神 D.要接受新文化和外来文化21、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
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
这段话主要阐述了()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22、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④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从改造主观世界的角度讲,必须()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真正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界限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④划清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划清文明与愚昧的界限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4、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A.发展大众文化 B.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培育“四有”公民 D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5、网络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使现在的大部分读者喜欢有趣、通俗、流行的文化形式。
这启示我们()①文化生产要贴近生活和实际②文化生产要讲究效益就必须通俗化、趣味化③大众文化应实现内容、手段、形式创新,让人民大众喜闻乐见④文化生产与创新应面向广大人民群众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6、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
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27、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这种形式的是()①各级党政机关开展创先争优活动②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③打击非法走私、刑事犯罪、行贿受贿④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28、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A.邓小平理论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科学发展观29、近几年,“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
“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发展战略。
“富脑袋”主要是指()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30、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东方红》到《复兴之路》说明中国文化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我国政府开放了文化市场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C.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D.外国文化对我国文化的不断补充二、材料题(40分)31、材料一上海某校开展了以“通过世博看祖国”为主题的谈天说地活动,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
材料二上海世博会开园以来,每天都有大批游客到世博园参观,游客们可以尽情领略世博风情,不仅能欣赏各式各样的建筑,还可以感受到各国丰富多彩的文化。
游客们大开眼界,精神愉悦。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12分)32、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针对文化的多样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这一观点说明的是什么道理?(12分)33、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
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道理回答:(1)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8分)(2)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