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课程理念的变化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课程理念的变化

新课标下高考历史课程理念的变化摘要:高中历史新课改中,运用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等作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

新史学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体现了历史学科特点,符合历史学习与认知规律。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历史课程;变化;
历史高考改革既是编写体例的变化,也是历史观的重大变化。

因此,学习者的理念也必须应发生变化。

分析历届高考试题,现从以下方面进行阐释:
一、唯物史观
1、主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

2、基本特点:承认历史,尊重历史,认为社会必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联系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问题;有选择地继承并发展历史,强调实事求是。

3.应用体验
★典题例析
【例1】(2011年全国文综,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来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林丛林。

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和联邦最高法院。

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

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答案】c
二、革命史观
1、主要内容:认为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反映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2、基本特点:只有分析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阶级矛盾发展变化,才能把握住历史发展本质内涵,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强调阶级斗争,过分突出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忽视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研究,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

3、应用体验
【例1】1759年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

”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社会贫富差别的扩大
b.工人运动的兴起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
【答案】a
三、文明史观
1、基本内涵
⑴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

⑵横向方面:人类历史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其中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

⑶纵向方面:人类历史经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2、应用体验
★典题例析
【例1】(2011年四川文综历史,1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
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答案】d
四、全球史观
1、基本特点: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

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2、应用体验
★典题例析
【例1】(2010·海南单科)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
b.文明史观
c.全球(整体)史观
d.现代化史观
【答案】c
五、现代化史观
1、基本内涵: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2、主要线索: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等。

3、应用体验
★典题例析【例1】(2011年海南,12)有历史学家说:“在1870年以后大约40年里,并非仅仅在欧洲人看来,欧洲实际上确实算是在世界上快速扩张的现代文明的中心。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殖民扩张
b.资本输出
c.文化传播
d.工业革命
【答案】d
六、社会史观
1、基本内涵:指从社会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核心是社会保障及相关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等特点;研究领域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
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

2、应用体验
★典题例析
【例1】(2011年广东文综历史,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总之,新史学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素质教育要求,以三维目标立意,对历史教学减负增效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了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鲜明地体现了学科特点,因此各位考生适应变化,积极用新思路去武装头脑,争取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