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暗房技术

暗房技术


用焦距较短的镜头放大较大尺寸底片,则因其涵盖力不足而
头 使画面四周的清晰度和亮度受较大影响;如以较长焦距镜头
放大较小底片则必 须较大幅度升高升降杆。
放大镜头焦距的长短和其能涵盖底片大小的能力有关。

大 准
底片以其 曝光和显影的 程度不同可分 为九种类型。

型大和密 根三密度 据种度偏 。类较小
密对 度底 。片从 大鉴放 致别大 以的的 密主角 度要度 适依而 中据言 、是,
胶片卷进冲 片轴中(全黑条 件下操作台)
装入冲洗罐 盖上盖密封(全 黑操作)
倒入显影液 (明亮处操作)
装1
1、卷片 2、装片 3、水洗 4、显影 5、搅拌 6、恒温 7、定影 8、水洗 9、晾干
2
3

4

5
6
骤7
8
9
9
盆 洗
盆洗是最原始的显影方法,使用器具少,操作简单,但其 缺点也是明显的,一是拉片时易损伤画面;二是药水易污染; 三是感光片和空气接触时间长易产生灰雾而影响成像质量。


显影过程就是 银盐与显影液发生 化学作用的过程。 显影后形成的影像 和原景物的影调相 背的黑际白负像。
潜影
成像
曝光时银盐吸 收了光能而发生变 化,产生了银原子 并积聚在感光核周 围。感光的多少和 银原子的积聚成正 比。无数个这样的 积聚体便构成了整 个的潜影。潜影只 能通过显影的作用 才能形成影像。
原理





显影温度和时间:
两者和底片的 反差大小有关,同 时也影响底片密度。
在一定范围, 显影时间和药液温 度可相互配合,温 度的降低可以增加 显影时间来调整; 显影时间的减少也 可以提高药液温度 来弥补。
显影三要素为显影温度、显影时间和搅拌程度。





搅动:
搅动能使显影液始终 保持流动状态。其作用一 是防止静止的显影液产生 气泡粘附在感光片上而造 成显影的空白;二是使感 光片的乳剂层始终能接触 到新鲜药液而使感光片受 药均匀,保证显影质量。
底 片 的 鉴 别
拍摄曝光量和显 影程度是影响影像质 量的两个主要因素。 根据曝光和显影的不 同,所有底片可分为 九种类型。
总体而言,曝光 量决定密度大小,而 显影则主要影响着影 像的反差,因此九种 类型底片的基本特点 是,密度大的必然是 拍摄曝光多,反差大 的,主要是因为显影 程度较强。
曝 光
放大试样既节省时间、节约材料,又是保证成像质量的重要方面,不能等闲视之。



的画
优面 秀才唯
曝光正常 曝光过度

的是有 。 高曝
显影正常 曝光不足
质光
显影不足
量准
的确
显影过度
、的
放 大 效 果
由于拍摄时的 曝光量以及显影程 度的不同,形成底 片的密度厚薄和反 差的不同,因此在 放大照片时必须采 用不同的曝光时间、 选择不同反差性能 的放大纸放大,才 能取得高质量的画 面效果。
放 定着成像质量。放大镜头一般由两组以上透镜组成,透镜间 有光圈及 “ 克崩 ” 定位装置。“ 克崩 ”便于在暗室中

准确调节光圈系数。放大镜头常见的有50毫米、75 毫米和
105毫米等几种,全为标准镜头。镜头焦距的长短只是衡量其
涵盖底片画幅的能力。一般 50毫米镜头可涵盖135底片,75
镜 毫米的可涵盖120底片,105毫米镜头可涵盖4英寸底片。如使

两者的共轭关系。
透镜成像规律:物距长,像距短,成像小;物距短,像距长,成像大。
放 大的 机结
构 和 原 理
放大机的种类繁多, 有集光式、半集光式、散 光式、折反射式和自动对 焦式等。性能、大小和外 形各具特点,但基本结构 是相同的,由灯箱、光源、 聚光镜、底片夹、皮腔、 镜头、调焦系统和升降杆 等部件组成。可用于放大 的底片规格有135、120、 3英寸、4英寸等。
黑白 放大
放大是摄影过程的重要步骤之一。它不仅控制照片的 质量,并能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摄影作品达到一种创造 性和戏剧性效果,能较大程度提高感染力。
放大是利用放大机来制作照片。光线通过聚光镜到达 底片再经过镜头放大,然后在放大纸上感光产生潜影,经 显影、定影和水洗、干燥完成全过程。
放 大 优 点


学 生 实 验 作 业
数码 技术
数 码 技 术
数 码 技 术
数 码 技 术
按美国标准协会要求,黑白感光片拍摄后应在两小时内冲洗。
潜影的加强
潜影的加强实质就是以技术手段提高 感光片的感光度。
曝光前技术处理的为 “ 增感 ” ; 曝光后、显影前技术处理的为 “ 加强潜影 ” ; 采用特殊的高能显影液显影; 对显影后的底片加厚处理。
· ·
加增 强感
后蒸 期汽 灰处 化理 浸浸 泡泡 法法
诗情画意效果


特原 照 效 果

学 生 实 验 作 业
以套放技术调换背景形成的效果
放 大 特

学 生 实 验 作 业
原底片 背景经朦胧 原底片 处理后效果
原底片 剪裁后的 原照片 逆光效果




学 生 实 验 作 业
放 大 特

学 生 实 验 作 业
左图为负像叠加月亮而成的月夜效果


调整反差
可以略增加或减少 曝光量而减少或增加显 影程度来降低提高影像 反差,也可采用其它的 方法,如放大前短暂见 光能降低反差;加用黄 色透明纸能提高反差等。

校 正 前



校正 变形
校 正 后
影像的变形是由于拍摄时镜头的仰或俯所造成的,在放大时可 利用透镜成像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加以校正。放大校正时必须注意 的是:一是对焦点应该在画面中心部位;二是光圈应尽可能小;三 是应采用局部遮挡的方法对投影较暗(亮)部分加光(减光)。
底片的放置虽只是放大步骤中的细节问题,但若不加注意,必然影响画面质量。
影响
放大 曝 光 量 因 素
放大光源的强弱:
放大灯泡功率愈大曝光时间必须愈少;
负片的密度:
底片密度愈大曝光时间必须愈多;
光圈的大小:
放大曝光时光圈可作为一个恒定数,通常应放 置在最佳光圈档上(约最大光圈缩小两档);
放大尺寸的大小:
曝光过 度 显 影 不 足
整张片子一片浓黑少有透 明部分,细节不清、层次很少。
曝 光






曝 透明度高,大密度部分能分辨细节,小密度处的影纹基本丧失。 光 不 足 显 影 正 常
密 度 处密 略度 有和 细反 微差 层极 次小 。,
影 像 淡 弱 无 力
, 仅 大
显影不足
曝光不 足
曝 光
10




放大纸裁切
12英寸
8 英寸(8×7)

8
大7准ຫໍສະໝຸດ 4备34
10


5
放大纸裁切
12英寸
放 大 步 骤
1 鉴别底片 2 放置底片
3 铺垫白纸 4 确定像距
5 聚焦
6 换放大纸
7 放大曝光 8 显影
放置
底片 注 意 事 项
底片的药膜面朝下,背面朝上; 底片必须放置在底片夹的中心部位; 底片的四周应给以遮挡,以防止光线渗漏而 影响放大效果; 用以测试曝光量的底片必须具备正常密度; 用以聚焦的底片必须清晰,如底片效果不够 理想,可随手撕纸替代底片聚焦,调整好物 距和像距的比例关系后再更换需放大的底片。
反差较大,大密度部位影调 层次较好,小密度处细节很少。


显影 过 度
不同密度和反差的底 片,在印放时必须使用不 同的曝光量和照相纸,才 望能取得良好的影像质量。 这些都是以同一曝光量制 作的照片,因而呈现出不 同的画面效果。其中某些 片子可通过曝光量的调整 和技术处理加以改良获取 较好效果,但某些画面则 无可奈何。因此掌握准确 的曝光量和控制显影程度 是摄影的最基本的能力。
最小密度处的影像虽隐约可 见,但一些细节难以明辨,最大 密度的影调基本丧失。
曝 光 准





整体反差较大,但局部对 比趋小。如显影程度再增加则 能形成较大灰雾。
曝光过 度
影 纹 层整 次张 ,片 小子 密较 度混 部浊 分, 灰浓 雾黑 较处 大不 。见
显影正常
整张片子密度较高但反差较小,平淡而缺乏力度。
摄影画面愈大,予人身历其境的感受也就愈强,艺术感染力也就愈强。

通过放大不仅可剪裁 画面,还可调整效果,使 之更能表现摄影者的情感。



放 大 优 点
放大机的物距 通常只能在镜头焦 距和两倍镜头焦距 范围内伸缩调节。
成像只能在两 倍焦距外,且大于 感光片上的影像。
放大照片必须 延长像距,缩短物 距才能使影像清晰。
放大原理相同于拍摄:透镜成像,物距和像距共轭,曝光结影成像。
物距是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是从镜头至

放 大 聚 焦 放大纸的距离。根据影像所需大小来确定像距,然
后根据像距而调节物距以保持共轭。


物距是被摄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像距是感光片
拍 摄 聚 焦 到镜头的距离。根据物距的变化来调节像距以保持
遮挡前


遮挡后


局部遮挡
遮挡常用手法


局部加光(减光)后


局部 加光
局部加光(减光)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