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禺《雷雨》读后感

曹禺《雷雨》读后感

曹禺《雷雨》读后感
纵观《雷雨》,这是一部充满矛盾的,冲突复杂,意蕴丰满,艺术和形式独树一帜的四幕剧。

《雷雨》主要包含了三队矛盾:周朴园与蘩漪的矛盾;侍萍与四凤的矛盾;鲁大海与周朴园的矛盾。

第一对矛盾反映的是反封建势力对爱情禁锢压迫和争取自由明主的斗争,第二对矛盾反映的是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民众同剥削阶级的冲突,第三对矛盾反映的是工人阶级同资本家的斗争。

从此处不难看出,《雷雨》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这也是《雷雨》作为戏剧所必须要的元素。

戏剧中刻画的周朴园一形象,可以说是这部作品中典型形象,作者通过《雷雨》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主题意蕴的多样性。

比如周朴园作为一个资本家,基本性格是专制,作为一家之长,他要求权威,但是又具有着封建性的懦弱。

一定程度上讲,周的变化集中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的封建性”,周朴园形象深刻之处还在于他概括了整个人类人性的悲剧。

当面对侍萍后他的心理表现可以看出这一点。

“生活在狭的笼里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徜徉在快乐的天地里”。

对于《雷雨》的意蕴,似乎可以有很多的理解,从较为低端的理解看,《雷雨》是对封建大家庭的批判,但这个老掉牙的意蕴似乎已经不具有了现今的意义,从文化上讲《雷雨》是对传统家族文化的结构剖析,在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封建家族文化中,在这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和解构。

当然《雷雨》还不乏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本原性的存在困境的探求,表达了对主宰人类命运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感到恐惧和困惑。

《雷雨》透过社会历史的外壳,去剖析人的生命体,寻找人深层次的破坏力和创造力,让我们从生命的价值层面去感悟人生,思索人生。

不知道曹禺在创作《雷雨》之初,是否有有这样的思考,但是不得不承认《雷雨》确实给了我们精神和生命的体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