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第二章 美感
H
14
二、审美态度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
• 发源:老子:“涤除玄鉴”(→宗炳:“澄怀观 道”)
• 发展:庄子:“心斋”和“坐忘”的理论 • 后世的其他说法:
“平常心”(禅宗) “童心”(李贽和袁宏道) “闲”(程颢)
H
15
三、美感与移情
• 朱光潜:“什么是移情作用?用简单的话来 说,它就是人在观察外界事物时,设身处在 事物的境地,把原来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 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 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 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 鸣”。
• “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还 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H
16
立普斯:希腊建筑中的多立克石柱支撑着希腊平顶建筑的重量,下粗 上细,柱面有凸凹形的纵直的横纹。这本是一堆无生命的物质,一块 大理石。但我们在观照这种石柱时,它却显得有生气,有力量,仿佛 从地面上耸立上腾。
H
4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主体―客体 ”vs “人―世界”
灵处其原天 王
明是发本地 阳
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
。人窍是万 明
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人―世界”的结构
心之一物 一最体与
:
点精,人
“人―世界”关系的特征:
①内在性。
②非对象性。
③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
H
5
下面是一个把审美活动变成认识活动的例子:
H
8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 王夫之: “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禅宗: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曰:“和尚莫将境示人?” 师曰:“不将境示人。” 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师曰:“庭前柏树子。”
——《五灯会元》
H
9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卡西尔:“在科学中,我们力图把各种现象追溯到它们的终
美学原理
第一编 审美活动
第二章 美感的分析
•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 二、审美态度 • 三、美感与移情 • 四、美感与快感 • 五、美感与高峰体验 • 六、美感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 七、意识与无意识 • 八、美感与宗教感 • 九、美感的综合描述
H
2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中出现了几派不同 的主张,但都是采取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的思维模式
詹姆斯·埃尔金斯:《视觉品位――如何用你的眼睛》 提议用一种不同于通常看画的方法去看画,就是不去看绘画的形式和意蕴,而是看 油画表层上的裂缝:“裂缝可以说明许多东西,如作品是何时所画,作品的制作材 料是什么,以及这些材料又是如何处理的。”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西方哲学家论体验:
伽达默尔:“体验”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 七十年代由狄尔泰加以概念化的。“体验” 的德语原文(Erlebnis)是“经历” (erleben)的名词化,而“经历” 又是生 命、生存、生活(leben)的动词化。因此, “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 联的经历。
H
12
二、审美态度
• 布洛所说的“心理的距离”: “距离”含有消极的和积极的两方面。
• 叔本华:“丢开寻常看待事物的方法” • 朱光潜:“于是天天遇见的、素以为平淡无
奇的东西,例如破墙角伸出来的一枝花,或 是林间一片阴影,便陡然现出奇姿异彩,使 我们惊讶它的美妙。”
H
13
二、审美态度
• 朱光潜:
朱光潜《谈美》:“我们对于一颗古松的三种态度”
木材商
一棵做某事用值几 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
多钱的木料。
砍它,运它。
植物学家 画家
一棵叶为针状、果 为球状、四季常青 的显花植物。
一棵苍翠劲拔的古 树。
归到某类某科里去,它和其他松树的异 点,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苍翠的颜色,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昂 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华奕照 耀,动 人无际”
认识
孤立地 研究对 象世界
抽象的 概念认 识
在逻辑 思维中 把事物 的整体
限定的、 “理论是 抽象的 灰色的” 概念体 系
H
11
二、审美态度
人在一般情况下往往都缺少诗意和美感。为了得到诗意和美 感就必须超越主客关系的模式,为进入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准备条件。这种条件,在西方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态度。在 中国美学史上,叫做审美极量的
丰富和充实”
王夫之:“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陆机:“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文赋》)
H
10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美感 与人的 (体验) 生命、
人生紧 密相联 的经验
当下、 直接的 经验
瞬间直 觉到一 个整体
充满意 蕴的感 性世界
H
7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王夫之从印度因明学中引进“现量”的概念,用来说 明美感(审美活动)的性质: “现量”,“现”者有“现在”义,有“现成”义,有“显现 真实”义。 “现在”,不缘过去作影; “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 “显现真实”,乃彼之体性本自如此,显现无疑, 不参虚妄。
“现量” vs “比量”“非量”
极因,追溯到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原理。在艺术中,我们专注
于现象的直接外观,并且最充分地欣赏着这种外观的全部丰
富性和多样性。”
伽达默尔:“一种审美体验总是包含着某个无限整体的经
验。”
朱光潜:“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意识只被一个完整
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光的飞
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主客关系”,又叫“主客二分”,用 一个公式来表达,就是“主体―客体” 结构
“主体―客体”结构的特征: ①外在性。 ②对象性。 ③认识桥梁性。
H
3
一、美感不是认识,美感是体验
张世英: “审美意识根本不管什么外在于人的对象,根本不是认
识,因此,它也根本不问对方‘是什么’。实际上,审美 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之间的 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就是合 而为一的关系,就像王阳明说的,无人心则无天地万物, 无天地万物则无人心,人心与天地万物‘一气流通’,融 为一体,不可‘间隔’。”(《哲学导论》)
“我们通常以为我们自己所见到的世界才是真实 的,而艺术家所见到的仅为幻象。其实究竟 哪一个是真实,哪一个是幻象呢?一条路还 是自有本来面目,还是只是到某银行或某商 店去的指路标呢?这个世界还是有内在的价 值,还是只是人的工具和障碍呢?”
• 丰子恺:
“艺术的绘画中的两只苹果,不是我们这世间的 苹果,不是甜的苹果,不是几个铜板一只的 苹果,而是苹果自己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