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导读: 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如下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解析“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解析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

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

“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解析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伶官传序》)句中“梁君臣之首”是名词性短语,作宾语,而“函”带这个宾语,由此可推知“函”此时应由名词(“匣子”)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用匣子装”。

⑥人皆得以隶使之。

(《五人墓碑记》)“使”是动词,很显然这个动作是由“人”而不是“隶”发出的。

这样“隶”只能作状语来修饰“使”,是“像奴隶那样”的意思。

5.形训求义法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解析“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

“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①高考题文言文中有一句“启听淮北取籴”,句中的“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字,“粜”的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②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③“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

6.音训求义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解析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

“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如“信”通“伸”。

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

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内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

第一遍能懂六七成即可。

往届有些考生在读文言语段时,对自己要求太高,第一遍没读懂就心急火燎,在个别语句上纠缠,非要字字句句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结果反而难以明其大意。

应该说,学生当中这种情况存在还是非常普遍的,其实你应该明白,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它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即懂的地步,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紧张。

第二步:细读题目。

在这一步骤当中,须一一落实要求答题的字、词、句、段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一般来说,运用所学的知识,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基本完成。

(充分利用所给选项,运用比较法、排除法根据是非准偏,选出正确项)同时这一步中特别要强调的是利用好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你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

尤其是选择题(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或者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

因此通过看最后一题,你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有个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读全文。

这一步是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

大致相当于精读研读的水平;既加深了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因此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

通过这一步阅读之后解答一些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也就驾轻就熟了。

应该说文言应试的三步阅读法是经过许多学子高考实战检验而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有效的应试方法,复习当中学生须加以掌握和运用。

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1.高考语文文言文运用方法与技巧总结2.高考文言文断句八种方法与技巧指导3.如何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4.高考文言文阅读5.高考文言文阅读题6.高考的文言文阅读7.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8.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上文是关于高考文言文阅读方法与技巧,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