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
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
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ecosystem)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平衡状态。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总悬浮颗粒物:TSP,英文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的缩写,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
指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μm的颗粒物。
水的自然循环:自然界中的水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在太阳辐射及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水的形态不断发生由液态-气态-液态的循环变化,并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不停息地运动,从而形成了水的自然循环。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温室效应:指星球的大气层透过捕捉辐射使不同部分地区的气温相对稳定的效应。
酸沉降:酸雨正式的名称为酸性沉降,它可分为“湿沉降”与“干沉降”两大类,前者指的是所有气状污染物或粒状污染物,随着雨、雪、雾或雹等降水型态而落到地面者,后者则是指在不下雨的日子,从空中降下来的落尘所带的酸性物质而言。
pH值小于5.6的降水。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它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湿地: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
湿地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大量动植物,很多湿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
赤潮: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dis-colored water)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事物(通常称其为主体)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客体),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BOD5:英文: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
是一种用微生物代谢作用所消耗的溶解氧量来间接表示水体被有机物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定义是:在有氧条件下,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单位体积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游离氧的数量,表示单位为氧的毫克/升(O2,mg/l)。
主要用于监测水体中有机物的污染状况。
一般有机物都可以被微生物所分解,但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消耗氧,如果水中的溶解氧不足以供给微生物的需要,水体就处于污染状态。
土壤背景值: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称之为土壤背景值。
生物富集:生物富集(bio-concentration),又称生物浓缩,是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固体废物: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清洁生产: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同时对人体和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生态破坏: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造成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使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发生恶化的现象。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
化学需氧量: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全部被氧化后,需要的氧的毫克数,以mg/L表示。
面源污染:指溶解和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地点,在降水或融雪的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有机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或有毒有害等其他形式的污染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土壤矿物质: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经物理风化作用和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占土壤固相部分总重量90%以上,是土壤的骨骼和植物营养元素的重要供给来源。
按成因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声强:声波平均能流密度的大小。
生物浓缩系数(富集因子):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的浓度同他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于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简称BCF。
环境背景值:环境背景值亦称自然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环境组成的各要素,如大气、水体、岩石、土壤、植物、农作物、水生生物和人体组织中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基本的化学成份。
它反映环境质量的原始状态。
环境规划: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2]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城市热岛效应: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PCBs:PCBs即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是化学物质多氯联苯的英文简称。
该物质呈流动的油状液体或白色结晶固体或非结晶性树脂状,燃烧具有一定毒性。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噪声: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混凝:混凝现象是指微粒凝结现象。
凝聚和絮凝总称为混凝。
凝聚是指在水中加入某些溶解盐类,使水中细小悬浮物或胶体微粒互相吸附结合而成较大颗粒,从水中沉淀下来的过程。
絮凝是指由高分子物质吸附架桥作用而使微粒相互黏结的过程;脱稳的胶粒相互聚结,称为凝聚。
生化需氧量:指在一定期间内,微生物分解一定体积水中的某些可被氧化物质,特别是有机物质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
以毫克/升或百分率、ppm表示。
致突变物质:能够导致或诱发突变的发生及其过程的物质的统称。
环境多样性: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基础规律。
环境多样性包括自然环境多样性、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土壤自净:指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自然作用,使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直至消失的过程。
光化学烟雾:又称光化学污染(photochemical pollution)。
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浅蓝色有刺激性的烟雾污染现象叫做光化学烟雾。
洁净煤技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
包括:选煤,型煤,水煤浆,超临界火力发电,先进的燃烧器,流化床燃烧,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烟道气净化,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燃料电池。
“三同时”制度:单位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防治污染的设施必须经原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环保部门验收合格后,该建设项目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废水的可生化性:也称废水的生物可降解性,即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被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是废水的重要特性之一。
一般考虑废水的B/C,如果在0.3以上,可认为可生物处理,如果低于0.2,基本可不用考虑生化处理,在0.2~0.3之间尝试如何提高B/C——水解酸化,高级氧化等。
山谷风:由于山谷与其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这种风称“谷风(valley breeze)”;到夜晚,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山风(mountain breeze)”。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高锰酸钾指数:指在一定条件下,以高锰酸钾(KMnO4)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表示单位为氧的毫克/升(O2,mg/l)。
简答题1、为什么说人口增长对环境造成压力?1)人口增长对土地资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