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练习题及答案按空间顺序说明物体说明物体的形状、结构一般都是先说整体,而后逐一地说它的各个局部,称为空间顺序。
至于整体怎么说,各个局部的顺序怎么安排,则要因物制宜,没有一定之规。
本文写核舟整体的只有两句话,一说长度,一说高度,突出了这件雕刻品的体积之小。
以下写局部:正面反映雕刻家的艺术构思,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自应在前;上面是题款,系雕刻品的附属部分,自应在后。
这是合乎常理的,不足为奇。
令人感到奇特的是,写舟的正面却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这样的顺序写,而是将船头和中间部分的顺次加以颠倒。
为什么要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竟然可以关闭,由此说起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像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这后一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出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
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
至于最后写船尾,这用不着细说,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
[发散训练]1.给下列字注音。
罔()袒()矫()髻()戌()糁()髯()诎()2.解释下列通假字的含义。
诎:衡:简:有: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总写舟尾所刻内容布局的语句。
(2)写出两句其他诗词中与船有关的语句。
[中考巡礼](2005武汉)1.下列每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将改正后的字填写在括号里。
①煦暖相形见拙拮据阔绰( )②恻隐无遐顾及逶迤脊梁( )③潮汛不屑置辩魁梧祈愿( )2.与下面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梅花和雪花都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描写的对象,它们各有所长:A.梅花没有雪花那么素雅,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B.雪花没有梅花那么芬芳,但它比梅花素雅。
C.梅花比雪花芬芳,雪花比梅花素雅。
D.雪花比梅花素雅,但它没有梅花那么芬芳。
[综合收敛]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解释下面的词语。
(1)峨冠:(2)髯:(袒:(4) 历历: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佛印绝类弥勒。
3.写出文中描写苏东坡外形特征的句子。
4.写出文中描写佛印外形特征的句子。
5.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迁移整合](2005浙江)东坡画扇(宋)何莲先生职临钱塘江日①,有陈诉②负③绫绢钱二万不偿者。
公呼至询之,云:“某④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以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
”公熟视久之,曰:“姑⑤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⑥也。
”须臾扇至。
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⑦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
”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踰⑧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而不得者,至懊恨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⑨。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江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③负:这里是拖欠的意思。
④某:我。
⑤姑:暂且。
⑥发市:开张。
⑦就判笔:顺手拿起判笔。
判笔,判案用的笔。
⑧踰:走出。
⑨逋(bū):拖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某家以制扇为业(2)适父死(3)至懊恨不胜而去2.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A、公呼至询之(指代制扇者B、非故负之也(故意)C、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其中)D、即以付之曰(把)3.借助文后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
4.从文中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活板》测试题一、翻译句子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2、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兼与药相粘,不可取。
二、填空练习下面的短文《指南针》节选自《梦溪笔谈》。
认真阅读后,把黑体字的解释填进括号内,把省略的成分填在横线上。
方家以( )磁石磨针锋( ),则能指南,然微偏东,不全( )南也。
水浮,多荡摇,指爪和碗唇( )上皆可为( )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如缕悬为最善。
其法取新纩(kuàng蚕丝)中独茧缕(即单根蚕丝),以芥子许( )蜡缀( )于针腰( ),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参考答案:1 遇到平常没有预备的生僻字,立即就刻。
2 他们那挨着的两条腿,都稳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3 都是挑选的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4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5 并且跟药粘在一块,拿不下来。
二、以(用)锋(针的尖部)针锋针锋全(完全)磁针于唇(边、口)为(放)指爪碗唇磁针许(大小)缀(连接、固定)腰(中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活板核舟记》提升练习及答案(45分钟)一、拓展运用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源远流长,天文、历法、地质、数学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历来雄踞世界。
其中,我国的四大发明又历来是炎黄子孙的自豪!材料二:但谁都知道,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诺贝尔,正是用他对中国火药的改进所取得的200余项专利,设置了诺贝尔奖金。
令人遗憾的是,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科学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在500余名获奖者中,至今还没有一位本土华人。
二、美文赏练(2007,湖北武汉,15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1)知之为知之( )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 (4)满则覆( )3.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1)诲女知之乎?(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4.【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分)5.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___与___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6.(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三、体验中考(2008,浙江金华,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刘宣苦读成才景泰①间,吉安刘公宣②代戍于京师龙骧卫,为卫使畜马,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公偶与塾师论《春秋》,师惊异之,以语使,使乃优遇之。
未几,发解及第③……取解时,刘文恭公铉④主试,讶其文,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及启封,乃公也,人始识公,而文恭知人之名益著。
(焦竑《玉堂丛语》)【注】①景泰:明代宗朱祁钰年号。
②刘公宣:即刘宣。
③发解及第:(刘宣参加科举考试)发榜考中了解元。
④刘文恭公铉:即刘铉。
下文中的“文恭”也同。
7.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 )(2分)A.以语使(告诉)B.讶其文(感到惊奇)C.谓必山林老儒之作(做法)D.使乃优遇之(他,指刘宣)8.翻译下面句子,补上省略的成分。
(2分)昼夜读书厩中,使初不知也。
9.用一个短语或一句话分别评价文中刘宣、卫使、刘铉三个人物。
(3分)四、课标新题型a(2008,潍坊,4分)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簟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②流莺时一声。
【注】①簟(diàn):竹席。
②觉(jiào):睡醒。
10.诗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片段作文11.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月1日,风和日丽。
杭州某景点游人如织。
人们泛舟于纵横的河道,穿行于青翠的丛林,徜徉于碧绿的田野,陶醉于这优美的自然风景。
游人之中,一对父子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一位年轻的父亲带着年幼的儿子,手拿塑料袋,不时地拾捡着路旁被人丢弃的食品包装袋、废纸、果壳……人们见了,不禁驻足,纷纷弯腰拾捡废弃物。
啊,好一道亮丽的风景!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片段作文。
参考答案一、1.示例:①我们祖先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引以为傲,但不会以此炫耀,因为那是属于祖先的辉煌。
②我们承认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有差距,我们会把这种差距作为动力,不断提升科技水平,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点拨:材料一展现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古代文明,材料二展示了我国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差距,从这两点谈体会。
二、2.(1)是(2)这(3)精神疲倦而无所得(4)翻倒3.(1)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点拨:翻译时要注意“女”是一个通假字;“之”是一个代词,指代“教给的知识”;“乎”是一个疑问语气词,翻译时要把语气翻译出来;“于”是“向”的意思;“守庙者”是指“守庙的人”。
4.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点拨:这个句子是说“哪里有满了还不翻倒的呢”,事物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所以人不能自满。
5.态度学思6.(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点拨:孔子听说“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所以要验证一下。
(2)有必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点拨:若答“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例如: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再去验证。
三、7.C8.(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
9.(1)刘宣:苦读成才。
(2)卫使:爱惜人才。
(3)刘铉:慧眼识才。
四、10.前三句用“夏簟”“石榴”“树阴”等景物,写出了“别院”的清幽,而流莺偶尔的一声鸣叫,以动衬静,更加突出了这种宁静幽深;全诗在景物描写中流露出恬淡、自在的情趣,营造了一种清爽明丽、闲适幽静的意境。
五、11.思路分析:写作本文时可以参考以下素材与立意:风景:大自然的风景给人以美的享受,高山流水,茫茫原野,乡村风貌,无一不透出自然的和谐之美。